紅頂鹛(學(xué)名:Timalia pileata)是畫眉科、鹛屬小型鳥類,體長16-18厘米。 它是一種活潑喧鬧、羽色鮮明的小型群居鳥類,以其醒目的頭頂棕紅色斑塊和嘈雜的群體活動而著稱。 成鳥(無論雌雄)最顯著的特征是頭頂至后頸覆蓋著一片鮮艷的栗紅色或棕紅色斑塊,像戴著一頂小紅帽。 雌鳥羽色通常略暗淡,紅色區(qū)域可能稍淺或范圍略小,但整體外觀與雄鳥非常接近。 極少單獨出現(xiàn),常成小群(十幾只至數(shù)十只)活動,在林下灌叢、竹叢、草叢、蘆葦蕩或溪邊植被中集群穿梭覓食。 群體活動時持續(xù)發(fā)出急促、尖銳、多變的“嘀嘀嘀”、“唧唧喳喳”或顫音,相互聯(lián)絡(luò),顯得非常熱鬧嘈雜,?!拔匆娖澍B,先聞其聲”。 主要在茂密的低矮灌叢、草叢、竹林下層或地面活動。動作敏捷,常在植被間跳躍或短距離飛行。 <p class="ql-block">雜食性,以昆蟲(如甲蟲、螞蟻、毛蟲、蝗蟲等)及其幼蟲為主,也吃蜘蛛、小型軟體動物以及植物的果實、種子和花蜜。覓食時用強健的喙在枝葉間或地面翻找。</p> 主要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 在中國,常見于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qū)(如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海南等),為留鳥。 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4月至7月。 巢筑在茂密的灌木叢、荊棘叢、竹林或高草叢中,位置通常較低且隱蔽。 巢呈深杯狀或球狀,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由草莖、細枝、竹葉、枯葉、苔蘚等編織而成,內(nèi)墊更細的草根或纖維。 每窩產(chǎn)卵3-5枚,卵通常為淡藍色或藍綠色,可能帶有斑點。由雌雄親鳥共同孵卵和育雛。 有觀察記錄顯示,紅頂鹛可能存在合作繁殖行為,即除親鳥外,同群中的其他個體(可能是之前的后代)會協(xié)助喂雛和保衛(wèi)巢區(qū)。 群體活動時,總有個體會在高處(如灌木頂枝)擔任警戒,一旦發(fā)現(xiàn)危險(如猛禽或貓),會立刻發(fā)出尖銳急促的警報聲,整群鳥瞬間安靜并迅速鉆入最茂密的底層植被中隱藏,反應(yīng)極其迅速協(xié)同。 當一群紅頂鹛在濃密的灌叢中快速移動覓食時,它們跳躍的身影和頭頂跳躍的紅色斑點此起彼伏,伴隨著不絕于耳的嘈雜叫聲,宛如一支“戴著小紅帽的叢林合唱團”在巡演。 紅頂鹛并非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特有鳥種,但弄崗確實是其在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nèi)最重要、最易觀察的核心棲息地之一,也是觀鳥者公認的“明星物種”。 在廣西弄崗保護區(qū)的喀斯特季雨林灌叢環(huán)境中,紅頂鹛數(shù)量密集、活動穩(wěn)定,是當?shù)貥酥拘曾B種。 紅頂鹛是廣西弄崗的“明星物種”和生態(tài)名片,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特有鳥種。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xué)、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這組照片拍攝于2025年5月廣西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