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神秘園樂隊”的問世,一首被稱作新世紀音樂的小提琴曲“寂色”也順勢一起登場,在樂隊創(chuàng)世人之一的菲奧諾拉·莎莉親自演繹下,通過其精心雕琢的每一個音符,濃郁的旋律之美和靜謐的寂色之情通過小提琴如泣如訴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聽眾并逐漸獲得了很高的風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神秘園樂隊成功推出“寂色”這首曲子后,也不知什么原因,在一次對外演出時,當樂團的舞臺監(jiān)督突然報出了一個新曲名“Bacabel's Sadness”時,臺下一片驚愕,盡管原曲名較符合小提琴曲演奏的意境,也已經被大家所接受,現在冷不丁地更改了一個新的曲名還是令聽(觀)眾感到驚訝和不適······,隨著歲月的流轉,在之后的演出中,“巴卡貝爾的憂傷”作為正式曲名也就漸漸地常態(tài)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為神秘園樂隊創(chuàng)建之初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它的主題意義及音樂含義還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樂曲的細膩與溫柔,既可以在靜謐的夜晚里委婉地訴說,也可以在美好的眷戀中含蓄地表達,盡管在大自然的景色里可以舒緩內心深處的孤寂情感,但是在音樂的流淌聲中仍然會撕開一種心碎,感受一段凄美和傾訴的那份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幽深的夜晚,當緩緩流動的音符一旦觸摸到人的靈魂時,此時的情緒、思維一定會不由自主地被它帶入到寂靜之美、清幽澄澈的意境中去,這或許是小提琴演繹之所以能吸引聽眾并使之沉浸其間的魅力所在,因為它的演奏過程既有克制的音樂留白,又有飽滿的情感爆發(fā),在高音區(qū)位置,通過小提琴的顫音可以表現出情感的細膩和脆弱,而低音區(qū)則可借助小提琴特有的長音來強化滄桑感,而簡約與濃烈的音樂對比正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孤獨與柔軟所在,當然,作為一首純音樂作品,在自然意象的關聯和引意下,它可以超越語言障礙并通過共鳴來得以對流年記憶產生聯想和感懷,這不僅僅是借助音樂來達到對生命的隱喻和深思,更是通過音樂符號的變化使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得以產生理性的內心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關于巴卡貝爾這個人物的由來或塑造有好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美國一個IT公司女分析師索菲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作,它里面的女主人公就叫巴卡貝爾,另一種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德國巴洛克時期有一位叫巴卡貝爾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特別是他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曲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至于其它幾個版本就有一點無厘頭了,而演奏這首“巴卡貝爾的憂傷”也成為了許多音樂家們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小提琴演奏水平的重要途徑,隨著更多音樂家包括帕格尼尼、薩拉薩蒂······等前來試奏這首曲子,它的知名度及影響力也隨之日趨聲名鵲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歲月的長河里,人們常常這樣感嘆:我喜歡音樂并不代表我清高,只是習慣聆聽而已!而神秘園樂隊帶給人們的正是那種讓人沉浸,令人欣喜的小提琴作品,因為它既是陪伴型的也是治愈型的,它即可以支撐生活中的困境,也可以撫平內心里的創(chuàng)傷,在寄托對未來美好期許的同時,讓人們的心靈在音樂中得以收獲一抹寧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注1:隨本篇播放的小提琴曲“巴卡貝爾的憂傷(Bacabel's Sadness)系“神秘園樂隊”的演奏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注2:文章所用的圖片皆下載自網絡,謹致謝原作者!</span></p>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