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舜帝巡狩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將其列為天下十二名山之一,歷代帝王如漢武帝、唐太宗均在此祭祀。明代起,北岳祭祀由河北曲陽移至渾源恒山,成為國家疆域象征。主峰天峰嶺海拔約近2017米,與翠屏峰東西對峙,形成金龍峽谷,地勢險峻如“人天北柱”。 被《時代周刊》列為“世界十大奇險建筑的懸空寺便建造于翠屏峰。</p><p class="ql-block">下圖,右邊的山峰是翠屏峰,左邊的是天峰嶺。</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時期的公元491年,其建造源于鮮卑語人為突破恒山防線而建的兵營棧道,后在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的倡導下,依山勢借助天然凹槽與人工開鑿的平臺,耗時多年建成了這座中國唯一佛、道、儒三教共存的寺廟。初名“玄空閣”,后因建筑形態(tài)改為“懸空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嵌入翠屏峰天然凹槽,背靠向外突出的崖壁,形成天然“屋檐”遮風避雨,減少自然侵蝕。整體呈“一院兩樓”布局,總長約32米,包含40間殿閣,面積僅152.5平方米,卻容納了禪房、佛堂、鐘鼓樓等復雜功能。</p> <p class="ql-block">南北兩座三檐歇山頂高樓(南樓、北樓)以長線橋相連,橋上樓閣層疊,棧道蜿蜒。殿閣間通過狹窄木梯與懸空棧道互通,最寬處僅容一人通過,行走時“如臨深淵”。</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修繕遺存,歷代多次加固,至今仍保留木構框架的原始力學結構。唐代詩人李白也被眼前這宏偉奇妙的建筑所折服,不禁揮毫寫下了壯觀二字,卻還意猶未盡,覺得壯觀還不足表達對眼前描述,又在壯字旁加上一點,意為超乎想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徐霞客則稱其為“天下巨觀”。</span> 懸空寺更是被《時代周刊》列為“世界十大奇險建筑”,英國建筑學家稱其“融合力學、美學與宗教,盡善盡美”。 </p> <p class="ql-block">登臨懸空古寺,憑欄遠眺,藍天白云,山風陣陣。這座遺世獨立的建筑,恰如古人所言“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在天地間勾勒出超然風骨。飛檐斗拱層層疊疊,彩漆繪制的云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步入殿內,泥塑金身眉目傳神,每一尊都似在訴說千年禪意。</p> <p class="ql-block">此時,正是春花爛漫之時,盛開的鮮花與古代建筑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恒山,作為五岳之一的北岳,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地理標志、道教圣地及歷史文化名山。</p> <p class="ql-block"> 恒山為道教全真派圣地,主峰區(qū)域有北岳廟、會仙府等道教建筑群。會仙府內供奉福祿壽三星及24位道教神仙,香火鼎盛。 </p> <p class="ql-block">主峰天峰嶺拔地而起,巖壁近乎垂直,刀劈斧削般的懸崖絕壁令人望而生畏。特別是貞元殿前那103個臺階,即窄又陡,目測有五六十度的陡坡,旁邊沒有護欄,要爬上去需要一定的勇氣,許多人都手腳并用,顫顫巍巍的。對我來說雖然心里也打鼓,有些心虛,但這好像是必經之路,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一鼓作氣向上爬。于是,我一手拿著相機,一手自由擺動著,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默數(shù)著臺階數(shù),終于登上了,一股自豪感不由而生,充滿了勝利的喜悅之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恒山天峰嶺上,松柏蒼翠挺拔,山花爛漫多彩;俯瞰連綿群山,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凜冽的山風掠過耳畔,心胸豁然開朗,眼前的山川如此壯闊,</span>使人不禁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