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沒什么文化,對端午的認(rèn)識只是停留在做涼糕給孩子們吃,至于說屈原投江的故事,一知半解,知道有一個叫屈原的人,生平簡歷無從說起。</p> <p class="ql-block"> 少年時的我,是母親的孩子,對端午的認(rèn)識僅停留在能吃到媽媽給做的涼糕,對屈原投江的故事也是一知半解,上學(xué)后自詡比母親稍多知道一些。</p> <p class="ql-block">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與《詩經(jīng)》并稱“風(fēng)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被譽(yù)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據(jù)說,屈原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中國詩歌進(jìn)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被后人稱為“詩魂”……這些都是從書本上知道,可是母親不知道,母親就知道端午節(jié)給我們做涼糕吃。</p> <p class="ql-block"> 每每天氣漸熱端午漸近時分,小縣城街頭巷尾的空氣里都浮動著若有若無的甜香味。這自然是蒸涼糕的大鍋飄出來的端午氣息,是市井煙火與家庭親情共同釀制的古老味道,是光陰深處的溫柔惦念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許。</p> <p class="ql-block"> 家鄉(xiāng)的端午就是這個樣子,很多風(fēng)俗都源自于山西。涼糕就是這里唯一可與南方粽子媲美的美食。這“糕”與“高”諧音,有著“步步登高”之意,端午吃涼糕,好運天天伴。</p> <p class="ql-block"> 這不,天還未透亮,母親忙碌的身影就拉開了制作涼糕的帷幕,廚房里就像是排兵打仗一般,碎花布手工縫制的圍裙,彎腰矮近的灶膛、鍋里咕嘟作響的開水,兩盆提前泡好的黃米和糯米,案板上一小撮一小撮的紅棗、玫瑰醬、豆沙泥、芝麻碎等等一應(yīng)俱全。</p> <p class="ql-block"> 制作涼糕是一件高興又繁瑣的事情,浸泡數(shù)小時甚至過夜泡好的米需細(xì)細(xì)瀝干,耐心地攪拌,直至攪出細(xì)膩柔滑的乳白漿汁,將黃米、江米一層一層鋪好,米層中間嵌入玫瑰與豆沙泥輕輕壓實,表面點綴上紅棗、蜜棗、葡萄干等,蓋好鍋蓋上鍋蒸制。搬個小板凳,坐在灶臺邊,一手拉著風(fēng)箱,一手不停的用火鏟子往爐膛里填玉茭桿子、劈柴和炭火。約摸著二十分鐘左右,蒸籠滿是裊裊升起的白霧,再慢火蒸制十五分即可。掀開蒸籠,拍扁壓實,白玉雕成的“藝術(shù)品”擺在眼前,氤氳熱氣中泛著晶瑩透亮的光澤,米香和果脯的香甜也味愈發(fā)濃郁。</p> <p class="ql-block"> 大花盤里的涼糕,被劃分得如阡陌般,方方正正,層次分明,潔白如玉,散發(fā)著米漿蒸透后特有的黃米和江米的清香,是屬于這里的每家每戶清涼解暑的溫柔撫慰。在涼糕表層灑上白砂糖或者淋上幾勺自家熬的小糖兒(糖稀的兒化音),那時候的甜是慢慢的、爽爽的、清清的。碰到天氣熱的時候,把做好的涼糕放到籃筐里用繩子吊放在水井里冷藏,吃的時候再從“土制冰箱”揪上來,冰冰的涼糕在舌尖化開,連帶著暖暖的香香的風(fēng)兒都能在唇齒間留香。</p> <p class="ql-block"> 遇到稍微寬裕一些的年份,母親除了給我們做涼糕之外,還會破例煮好幾顆雞蛋。</p> <p class="ql-block"> 聽母親講,那時候的雞蛋可不一般,金貴著呢!冬天母雞不怎么下蛋,春天花開時一般隔一天下一顆,攢下的雞蛋除了換油鹽醬醋外換錢給我們兄妹幾個買文具、買書本,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qū)嶋H也攢不下幾個雞蛋。</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jié)煮雞蛋也是有講究的。蒸涼糕的汽水煮出來的雞蛋能驅(qū)寒、止咳。雞蛋煮好以后,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蒿草包裹的銀飾,再把雞蛋合上用細(xì)紗布包住,含在嘴里。我倒沒有嘗試過,只是把煮好的雞蛋裝在兜子里,邊玩邊就剝皮吃到了肚子里。</p> <p class="ql-block"> 我們幾個小伙伴集合在一起,淘氣地爬在樹上,折幾枝楊樹枝子截成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輕輕地擰一擰,把芯慢慢抽出去,末梢用刀子削去皮就做成咪咪(方言,俗稱哨子),小伙伴們一個個鼓起腮幫用力吹出各種聲音,或是高亢尖銳或是粗獷渾厚,技術(shù)好的還能吹曲子呢。那時候最喜歡吹的調(diào)調(diào)就是《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小二郎》、《丟手絹》等。咪咪的聲音在大街小巷里此起彼伏,這也算得上是那時候端午節(jié)特有的歡樂之音。</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端午。孩提時代那種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在,但那淡淡的涼糕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聯(lián)翩。</p> <p class="ql-block"> 或許,母親手工做的涼糕沒有現(xiàn)在超市里的那么精致,但在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端午時光里,母親動手做一份,孩子們一口咬下去,涼盈盈的,沁人心脾,如清泉流過喉間,再一口,香噴噴的,溫柔纏綿,似米香舌尖Q彈,又一口,甜蜜蜜的,煙火人間,恰到好處的化開,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著春光,只愿每一天都安康順?biāo)?,所有的美好都恰逢其時。</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年的我,依舊是母親的孩子,已觀繁花無數(shù),唯對端午的認(rèn)識依舊定格在能吃到媽媽給做的涼糕,對屈原投江的故事還是一知半解,實際上并不比母親稍多知道一些。</p> <p class="ql-block"> 但我愿意給母親講端午的故事,也愿意聽母親講他們端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jié)就是這個樣子,人生何嘗不是?</p> <p class="ql-block"> 一稿寫于二五年六一兒童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