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于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jì)遺產(chǎn)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占地100余萬平方米,保存建筑約9000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英武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滅亡后,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jié)。1914年,于外朝區(qū)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于內(nèi)廷區(qū)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xiàn)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shù)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筑,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表、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shù)藏品專館陳設(shè),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xiàn)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游覽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北京中軸線故宮博物院外朝(前朝)三大殿建筑群,接下來,繼續(xù)參觀、游覽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后寢)建筑群。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 故宮博物院 內(nèi)廷區(qū)域地圖。</p> <p class="ql-block">從故宮博物院外朝最后一座建筑,保和殿漢白玉臺基上,觀看、拍攝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建筑群。下圖為 故宮內(nèi)廷入口處-乾清門全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清門以及乾清門廣場建筑。</p> <p class="ql-block">乾清門為單檐歇山頂,五開間,三出陛各九級,門前列鎏金銅獅2尊,兩側(cè)東西墻下陳列太平缸5口。其東側(cè)為內(nèi)左門,西側(cè)為內(nèi)右門,均南北向。下圖為 乾清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在乾清門舉行的重要活動是御門聽政。歷代帝王上朝行政有多種形式,御門聽政是其中的一種效率比較高的上朝方式。明初御門聽政也叫“常朝御門儀”。清代沿用明制,康熙年間御門聽政作為一種制度逐漸完備。御門聽政的時(shí)間冬春在辰正初刻(8點(diǎn)15分),夏秋則在辰初初刻(7點(diǎn)15分),舉行御門聽政時(shí)需由皇帝傳旨于某日舉行,內(nèi)閣得旨后即通知各部院衙門,各部院官員將應(yīng)上奏的折本備于函匣之內(nèi)按時(shí)入奏。清代御門聽政以康熙皇帝最為勤謹(jǐn),從不無故中斷。后清期國勢日衰,御門聽政逐漸減少,偶一為之,王公大臣還往往缺席遲到。道光年間曾因此處罰大臣20余人。咸豐以后便不再舉行了。下圖為 走近乾清門。</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有序通過乾清門,前往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乾清宮參觀、游覽。遠(yuǎn)處,北海公園白塔、景山公園萬春亭清晰可見。視頻為 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清門建筑,精美的銅鎏金獅子雕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站在乾清門漢白玉臺基上,回看、逆光拍攝故宮外朝三大殿最后一殿-保和殿、乾清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清門前,裝飾的漢白玉大型石雕。</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通過乾清門,前往內(nèi)廷乾清宮等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故宮內(nèi)廷(后寢)是皇帝和皇后、妃繽居住的地方,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以及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與外朝(前朝)相比,這里更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下圖為 從乾清門,進(jìn)入乾清宮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通過乾清門,遠(yuǎn)觀乾清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是故宮內(nèi)廷的前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后幾經(jīng)焚毀,現(xiàn)有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7年)重建。乾清宮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扒笔恰吨芤住分械呢悦?,代表天。乾清宮在明代為皇帝寢宮,清初沿襲明制,順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將寢宮移至養(yǎng)心殿后,乾清宮成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wù)、接見外藩陪臣和歲時(shí)受賀、舉行筵宴的重要場所。乾清宮又是明清兩代皇帝死后的停靈之地,以示“壽終正寢”。乾清宮內(nèi)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創(chuàng)秘密建儲制存放建儲匣之處,匣內(nèi)藏皇帝選定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实廴ナ篮?,經(jīng)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驗(yàn)證,由秘密選立的皇子即位。下圖為 雄偉壯麗的乾清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打北京,崇禎帝由此倉惶出逃,出神武門自縊于景山。清康熙以前,這里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wù)之處。雍正以后,皇帝移居養(yǎng)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bào),選派官吏和召見臣僚。視頻為 乾清宮建筑群全景,以及游客們有序前往乾清宮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大殿前,裝飾的漢白玉巨幅石雕。</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站著乾清宮前漢白玉臺基上,回看、逆光拍攝乾清宮廣場,以及乾清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是紫禁城內(nèi)廷的主要建筑,九五開間,重檐廡殿頂。乾清宮內(nèi)地平床上設(shè)寶座,座前是御案,座后是雕龍漆鳳屏風(fēng)。殿內(nèi)高懸清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乾清宮前丹陛上的陳設(shè)與外朝太和殿類似。下圖為 乾清宮建筑。(丹陛:宮殿的臺階)</p> <p class="ql-block">自明代至清初,乾清宮都是皇帝治理朝政和居住的正殿。明清皇帝駕崩后都在此停靈。清康熙、乾隆兩朝曾在乾清宮舉行千叟宴?;蕦m中有各種類型的宴會,可分為內(nèi)廷筵宴、宗室筵宴、御殿大宴、婚假筵宴四種。前兩種歸內(nèi)務(wù)府御茶膳房經(jīng)辦,后兩類則歸光祿寺負(fù)責(zé)。千叟宴屬于內(nèi)廷筵宴。下圖為 乾清宮建筑、大門以及牌匾。</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順治、康熙年間也兼作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萬壽等重要日子,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朝禮和賜宴。下圖為 乾清宮大門。</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的南廡房有一南書房,據(jù)記載,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這里去除了鰲拜。當(dāng)時(shí)康熙皇帝召見鰲拜,命賜茶。內(nèi)侍用開水煮過的碗盛茶水,以盤端至鰲拜面前,鰲拜接茶時(shí),因碗極熱燙手,茶碗砰然墜地。鰲拜身后的內(nèi)侍乘勢一推原本做了手腳的椅子,鰲拜撲摔于地??滴趸实酆粼唬骸蚌棸荽蟛痪??!币蝗航训纳倌炅⒓从砍鰜韺Ⅵ棸萸塬@。下圖為 乾清宮牌匾。</p> <p class="ql-block">清圣祖康熙,是清代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內(nèi)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創(chuàng)秘密建儲制存放建儲匣之處。以及金色屏風(fēng)、皇帝寶座。</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清宮建筑正面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明朝主要許多震驚朝野的重大事件都在這里發(fā)生,如“壬寅宮變”、“紅丸案”、“武宗戲火”、“崇禎出逃”等。下圖為 乾清宮建筑屋頂上脊獸。</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丹陛臺下,兩側(cè)有文石臺兩座,臺上置金殿,稱之為“江山社稷”。</p> <p class="ql-block">雄偉壯麗、富麗堂皇的乾清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銅龜是祥瑞長壽的動物,寓意千秋萬代的含義。下圖為 乾清宮建筑前 兩側(cè)的銅龜。</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從乾清宮左側(cè)門內(nèi)通過,游客們前往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 原名中圓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泰”,意為天地相交,陰陽協(xié)和。清嘉慶二年(1797年)因乾清宮失火殃及此處而重建。交泰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銅鎏金寶頂,形式與中和殿略同。殿內(nèi)正中設(shè)寶座 ,寶座后上方懸掛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筆“無為”匾,下設(shè)乾隆御制《交泰殿銘》屏風(fēng)。東側(cè)為中國古代計(jì)時(shí)器銅壺滴漏,西側(cè)為大自鳴鐘。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節(jié))、冬至三大節(jié)于此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將二十五方寶璽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 故宮內(nèi)廷的中殿,位于乾清、坤寧兩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交泰殿面闊進(jìn)深皆為三間,是四角攢尖頂鎏金寶頂龍鳳紋飾方形殿??滴趸实塾鶗盁o為”匾,其重要的內(nèi)涵有二:其一,告誡君王不必過多干涉臣子作為,行“無為之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與后宮分界之所,此匾亦是警醒后宮到此“無為”,不要干涉朝政。下圖為 交泰殿銅鎏金寶頂、牌匾。</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交泰殿正面大門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交泰殿建筑屋頂上脊獸。</p> <p class="ql-block">中 乾清宮建筑,右 交泰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清宮、交泰殿,建筑屋頂上脊獸。</p> <p class="ql-block">故宮坤寧宮 明代皇后寢宮。坤寧宮與前面的乾清宮分別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帝、后寢宮,“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即天高明、地薄厚。坤寧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F(xiàn)在的坤寧宮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改建后的樣式,門不居中而偏東側(cè),成為有滿族特色的“口袋居”。清康熙時(shí)將東側(cè)兩間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帝以及遜帝溥儀均在此大婚。西側(cè)五間為薩滿教祭祀神堂,內(nèi)設(shè)安放神像、寶座的環(huán)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鍋等。下圖為 坤寧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在故宮內(nèi)廷交泰殿之后,明時(shí)為太后住所。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窮途末路自縊于景山,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周氏亦自縊于此。清代改西暖閣為祭神場所。視頻中可以看到,坤寧宮門不居中而偏東側(cè),隔扇門改為木版門,窗戶也改為吊搭窗。下圖為 坤寧宮建筑全景。</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明時(shí)為皇后住所。宮的兩側(cè)日精門、月華門象征日月。清代西暖閣成為祭神的場所,每逢朝祭、夕祭、大祭的日子,皇帝皇后親自參加,所祭的神包括釋迦牟尼、關(guān)云長、蒙古神等。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jié)合、天地合璧”。下圖為 坤寧宮建筑牌匾。</p> <p class="ql-block">清代,坤寧宮雖然仍稱為正宮,但不再是皇后住所,其冬暖閣成為皇帝大婚的洞房?;楹螅屎髸岬綎|西六宮中某一處居住。清朝皇帝大婚時(shí),用九鳳金頂百子喜轎把皇后從娘家接來。經(jīng)大清門、天安門、午門正門、再經(jīng)昭德門、中左門進(jìn)乾清門,到乾清宮宮前落轎,然后改乘孔雀頂轎,由太監(jiān)捧皇冊寶,引轎到某寢宮以待吉時(shí)。吉時(shí)到,皇后乘轎到坤寧宮舉行合巹禮。下圖為 坤寧宮建筑牌匾。</p> <p class="ql-block">至于妃繽入宮則用九翟金鳳頂大儀車迎接入宮,走的是紫禁城后門神武門,而后直接抬到某寢宮,也不舉行什么儀式。宮中后妃嫡遮之分甚嚴(yán),據(jù)傳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因一句“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jìn)來”的話,諷刺慈禧不是明媒正娶,激怒慈禧。后阿魯特氏不堪慈禧的壓力 吞金自殺,遂成為皇后殉帝的慘劇。下圖為 乾清宮、交泰殿,左、后側(cè)通道。此處道路可通往坤寧門、御花園等。</p> <p class="ql-block">站在坤寧宮后面漢白玉臺基上,觀看、拍攝坤寧門。</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后面,漢白玉巨型石雕,坤寧宮與坤寧門一路之隔。</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建筑后面建筑裝飾裝潢,以及漢白玉巨型石雕。</p> <p class="ql-block">身穿清代宮廷服裝服飾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坤寧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坤寧門以及門前漢白玉石雕,由此可進(jìn)入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位于北京故宮中軸線最北端。在坤寧宮以北,正中有坤寧門通園內(nèi)。東南、西南兩隅分設(shè)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下圖為 進(jìn)入故宮博物院-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 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之后屢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shí)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園內(nèi)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四周鋪展亭臺樓閣。園中奇石羅布,古木蔥郁,為明清帝后、妃繽休憩游賞之處。 視頻為 在坤寧門,拍攝游客聚集游覽的故宮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是一處以建筑為主體的宮廷式花園,有大小建筑物二十余座,結(jié)構(gòu)精巧多樣,間有山石樹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通道,以布局緊湊、古雅富麗取勝。下圖為 御花園連理柏,古時(shí)稱合歡樹,枝干相連,形態(tài)奇特。在御花園內(nèi)有一株檜柏,胸徑1.3米,高15.6米,冠幅14.7米,是故宮最大的樹。</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連理柏。</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園景大致分為三路,主體建筑為五間重檐的欽安殿;殿后左方為疊石假山-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每逢重陽節(jié),帝后在此登高;殿后右方為延暉閣,與御經(jīng)亭遙相對峙。下圖為 游客聚集觀看大香爐。</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其他建筑,如摛藻堂、凝香亭、萬春亭、絳雪軒、千秋亭等依地形安排,寓變化于嚴(yán)整之中,富有庭院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大香爐上的獸首。</p> <p class="ql-block">拍攝一組 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選秀女 清朝宮廷選秀女的活動在御花園舉行,具體位置有兩說:一說在延暉閣,一說在坤寧宮之北。清朝宮廷選秀女的范圍只限在八旗之內(nèi),并不涉及其他人,對社會的騷擾和影響并不大。但旗人之中,皇后和妃繽的親姐妹和下嫁公主的女兒不在備選之列。候選女子的年齡從15歲(虛歲)開始預(yù)選,5年之內(nèi)未被選中便允許不再備選,可自行擇配成家。</p> <p class="ql-block">選進(jìn)宮的秀女或備內(nèi)廷主位,即是說也許會被皇帝看中,成為妃繽。比如慈禧便是以秀女身份入宮,成為皇太后的。其他的秀女或與皇子、皇孫栓婚,或?yàn)橛H王、郡王指婚,也或?yàn)橛H王、郡王之子指婚。</p> <p class="ql-block">選進(jìn)宮中是為了伺候主子的秀女又叫宮女子,這些人只在內(nèi)務(wù)府三旗范圍內(nèi)挑選,每年正月備挑一次,其他旗的人不參加。宮女子不需一輩子在宮中生活,康熙年間規(guī)定年至30歲,雍正時(shí)降到25歲,可放還回家。</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原為帝后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yǎng)、藏書、讀書等用途。園內(nèi)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園內(nèi)奇石遍布,佳木蔥蘢,形成四季常青藤園林景觀。</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精美的延暉閣建筑。</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承光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午16點(diǎn)鐘前,游客陸續(xù)走向神武門出口。</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順貞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精美的浮碧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 紫禁城北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shí)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建時(shí),為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而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作為皇宮和后門,是宮內(nèi)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蠶壇時(shí),由神武門正門出入。清代選秀女時(shí),待選的秀女由神武門偏門進(jìn)入。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神武門。(內(nèi)側(cè))</p> <p class="ql-block">游客通過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北京中軸線上景山公園正門、山頂萬春亭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北門神武門,以及神武門外廣場。</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靠鎮(zhèn)山(景山)面向朝陽,其左前方為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右前方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雄偉壯麗,盡顯天朝的泱泱氣度。故宮無論在總體布局還是在建筑形式上,都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禮制和帝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故宮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匯集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代表了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參觀、游覽過程中,讓我們再一次深刻感悟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yùn)與博大精深。下圖為 參觀、游覽結(jié)束,游客有序離開故宮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