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8年時隔七年再赴西安,是我們離開陜西四十五年后回來探親探友探舊日時光的第五次,每來一次,長些歲,老幾多,如今已是七老八十年紀(jì),猶如白居易所嘆“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 大約是在1975年冬季。 1989年7月。 2009年4月。 1989年7月。 2018年4月。 1975年。 1986年7月。 1989年7月。 西安,我喜歡叫它做西京,與北京相比,它毫不遜色。無論其橫平豎直的布局輪廓,中軸線、城墻、城門,還有那遍地的秦磚漢瓦,滿城的唐風(fēng)宋韻都深深地吸引我們,每一次來到必要再看這些不盡的瑰寶。 2025年年3月。 2025年3月,碑亭修葺一新,歷史遺產(chǎn)越來越得到保護和珍視。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xiàn)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館內(nèi)收藏文物約170余萬件(組),以數(shù)量多、種類全、品位高而享有盛譽。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毗鄰大雁塔,占地6.5萬平方米。 省歷博竟然在1991年就開放了,我不知為什么一直沒有進去過,這次終于得償所愿。 省歷博大廳陳列順陵石走獅(復(fù)制品)。 順著曾經(jīng)熟悉的街巷慢慢走過。 到了鼓樓,雖然正在修葺,但仍然允許登樓。 西安鼓樓,鐘樓上去過兩次,卻未曾登臨過鼓樓。 2019年12月我的孫寶們也來過這里。 鼓樓上有5面大鼓,其中1面在位于鼓樓大廳內(nèi),是1996年重制的“天下第一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重1.5噸。 另4面分布在鼓樓的東西兩側(cè),其中北側(cè)為“更鼓”,南側(cè)為“聞天鼓”。 另4面分布在鼓樓的東西兩側(cè),其中北側(cè)為“更鼓”,南側(cè)為“聞天鼓”。 24面小鼓:分布在鼓樓的南北兩側(cè),每側(cè)12面,分別代表24節(jié)氣,鼓面上用小篆書寫節(jié)氣名稱。 24面小鼓:分布在鼓樓的南北兩側(cè),每側(cè)12面,分別代表24節(jié)氣,鼓面上用小篆書寫節(jié)氣名稱。 還有家具展。 從鼓樓看鐘樓,街道很整齊干凈。 1989年夏天女兒在鐘樓上。 1989年夏天鐘樓上。 2019年2月我的孫寶們在鼓樓上。 西大街的店鋪。 我買了綠豆糕帶走。 專門去吃了一大怪——面條像腰帶。 晚上來不夜城打卡。 這是2018年4月的照片。 如今這里已經(jīng)被美女們占領(lǐng)。 這些水柱是隨著聲響變化的,走到這里的人們無論老幼都要起哄地歡叫,水柱也逞興竄高。 到了這里,登峰造極。 這里是大唐芙蓉園,不遠(yuǎn)處有地鐵4號線,只消4站就到達(dá)我們下榻的賓館門口,走遍南北西東,地鐵神器可以滿足各種出行。 2014年5月寶寶們第一次到西安是參加小舅舅的婚禮。 在婚禮上小外甥女是有重要使命的。 女兒也數(shù)次造訪西安,2019年2月春節(jié)期間帶著她的倆寶再次來到古城, 跟著小舅舅足吃足喝足玩兒,已經(jīng)與小舅舅難舍難分。 西安,古都沉韻,歲月雕琢。古城墻靜默,斑駁磚石訴說著朝代更迭與英雄往事。鐘樓古樸,晨鐘暮鼓間,歷史回響不絕。街巷深處,老門樓雕花雖模糊,卻透著往昔精致。這里,喧囂與寧靜交織,繁華與滄桑并存,每一步都踏在時光的脈絡(luò)上,感受著千年古都的深沉與包容。年輕時曾把異鄉(xiāng)當(dāng)故鄉(xiāng),而今望著同一輪明月,這座城的影子,早已悄然刻進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