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底,我們從陜北去重慶,途中在四川廣元停留3天,游覽了廣元的幾處名勝。皇澤寺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皇澤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坐落在四川廣元市城西一公里的嘉陵江西岸。寺廟創(chuàng)建于北魏晚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歷經(jīng)北周、隋、初唐的不斷發(fā)展,至盛唐而達鼎盛。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后,"賜寺刻其真容"故名"皇澤",寓意"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意,"皇澤寺"自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皇澤寺西靠烏龍山,東臨嘉陵江,寺內(nèi)現(xiàn)有二圣殿、武氏家廟、則天殿、大佛樓、明空樓、女皇文化陳列館等建筑?,F(xiàn)存北魏晚期至唐龕窟57金,摩崖造像1200余尊,主要龕窟有大佛窟、中心柱窟、寫心經(jīng)洞、五佛窟等,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蕽伤戮皡^(qū)占地140余畝,建筑面積10000余平方米。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全國首批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2006年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劍門蜀道.女皇故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載體。</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大門</p> <p class="ql-block">寺廟大門</p> <p class="ql-block">進入寺門后中軸線上依山而逐步抬升,建有三座殿堂。</p><p class="ql-block">第一座,<b>二圣殿</b>。</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塑像</p> <p class="ql-block">兩側(cè)是高宗、武周朝時期九位著名大臣。</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b>則天殿</b>為皇澤寺主殿,史稱“武后真容殿” “則天圣后殿”。</p> <p class="ql-block">殿正中立武則天敕刻的武則天晚年著佛家裝束的武則天唯一“武后真容”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周圍墻壁上有描繪武則天生平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烏龍感孕</p> <p class="ql-block">天罡面相</p> <p class="ql-block">立為才人</p> <p class="ql-block">感業(yè)寺出家</p> <p class="ql-block">二次入宮</p> <p class="ql-block">晉封皇后</p> <p class="ql-block">二圣臨朝</p> <p class="ql-block">大周建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座也是最高的,<b>大佛樓。</b></p><p class="ql-block">?大佛樓原為唐代中期依山摩崖開鑿的阿彌陀佛造像石窟,清道光年間始建佛樓,1980年重建佛樓并懸“大佛樓”匾。</p> <p class="ql-block">樓下是<b>迎暉樓</b>。里面有一系列洞窟。</p> <p class="ql-block">38號窟(北魏晚期)為方形平頂窟,窟龕下半部分崩塌三壁開三龕,龕內(nèi)鑿一佛二菩薩,主佛螺窖,面相長圓豐滿,軀體健壯,菩薩面相清秀,身材修長婀娜多姿,尤以南大龕主佛形神俱佳,藝術(shù)水平最高。</p> <p class="ql-block">樓上<b>大佛石窟</b>高7米、寬6米、深3.6米,此窟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式窟,主佛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左右護法、金剛及力士等。龕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龍八部,主尊為阿彌陀佛,二弟子為迦葉、阿難,二菩薩為觀音和大勢至。此窟規(guī)模宏大,造像精美,是我國初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佛樓的其他佛龕。</p> <p class="ql-block">從大佛樓居高臨下看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大佛樓旁邊崖壁上有個觀景亭</p> <p class="ql-block">從大佛樓下來,向西有古泉一眼,筑井供寺內(nèi)飲用,井前原有建筑,名為<b>小南海</b>,20世紀70年代建筑毀壞。</p> <p class="ql-block">小南海旁邊有一“神”字碑,為清道光年間所立。</p> <p class="ql-block">大佛樓東邊有“<b>蠶桑十二事圖</b> ”,雕刻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作者為湖北京山(今襄陽附近)舉人曾逢吉。他在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任昭化知縣時,倡導在驛道沿途和書院、寺廟四周遍植十萬余株桑樹;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調(diào)任廣元知縣時,組織在縣境東南西北千余里的驛道上種桑樹二十三萬株,使“千里驛道皆桑樹成蔭,勝過河陽桃花、江南柳色”。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松潘府同知前,他精心繪成“選椹、種桑、樹桑、條桑、窩種、體蠶、餒蠶、起眠、上簇、分繭、腌種、繅絲”十二副圖畫,表現(xiàn)培桑養(yǎng)蠶到繅絲的全過程。圖中人物共101人,姿態(tài)各異,構(gòu)圖精美,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b>五佛亭</b>為皇澤寺摩崖造像保護性建筑,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2021年原址原貌重建,內(nèi)有隋唐摩崖造像6龕窟23尊造像(石窟檔案編號47-52)。建筑面積126.28m2,總高度12.7m。一層為磚砌城門洞;二層為木構(gòu)樓閣,四角重檐攢尖頂方亭,面闊一間、進深一間;二層屋面與崖壁之間以雙坡披檐搭接,保護石窟免受雨水侵蝕。</p> <p class="ql-block">五佛亭內(nèi)造像</p> <p class="ql-block">呂祖閣</p> <p class="ql-block">閣內(nèi)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p> <p class="ql-block"><b>皇澤寺碑</b>。1959年12月,中國現(xiàn)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創(chuàng)作了《武則天》歷史話劇,1962年9月出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郭沫若通過考證確定武則天出生在廣元,1962年,郭沫若為皇澤寺題寫了"廣元皇澤寺"及"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對聯(lián),由廣元白花石刻老藝人魏喜先、魏禮先兄弟刻字。</p> <p class="ql-block"><b>宋墓石刻</b> 。這批宋代墓葬內(nèi)出土的精美石刻,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廣元市境內(nèi)宋代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石刻內(nèi)容主要有反映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樂舞與戲劇方面的"大曲"、"雜劇";仿木構(gòu)建筑的格門、斗拱,廳堂陳設的"開芳宴"等生活場景;有反映"二十四孝"內(nèi)容的孝子人物故事如:"王祥臥冰"、"郭巨埋兒"、"董永別妻"等;以及象征富貴、多子多福的牡丹、石榴等各種花卉圖案。其雕刻技法以淺浮雕、陰線刻和減地浮雕為主。這些石刻內(nèi)容是墓主人生前社會生活的真是寫照,反映了南宋時期利州上層市民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狀況。</p> <p class="ql-block"><b>武氏家廟</b>為后人紀念武則天父親武士蓑任利州都督期間政績而修建的祀廟,廟內(nèi)塑武則天全家像,包括武則天父母武士囊與后妻楊夫人、武士囊與原配相里氏所生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武士蓑與楊夫人所生三個女兒武則天及其姐妹。武氏家廟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武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我們?nèi)r,武氏家廟正在維修,沒有開放。</p> <p class="ql-block"><b>寫《心經(jīng)》洞</b>刻有19龕佛教造像,因唐代宗初年顏真卿任利州刺史時寫《心經(jīng)》一卷刻于洞中而得名。洞內(nèi)最早開鑿的12號、13號佛龕為武則天父母于貞觀二年(628年)開鑿,刻有武氏夫婦禮佛圖。</p> <p class="ql-block">鼓樓</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戲樓</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澤寺歷史久遠,除了寺內(nèi)的摩崖石刻洞窟和一些碑刻外,其建筑則是根據(jù)歷史記載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