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流落杭州,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紹興。因為紹興有魯迅。</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5日清明節(jié),趕上放假,圓了心中的夢。</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點,坐網(wǎng)約車到地鐵站,輾轉(zhuǎn)三個小時的車馬勞頓,中午十一點多,來到了紹興。</p> <p class="ql-block"> 踏上這方熱土,呼吸到紹興的空氣,看到紹興的街道、小巷,見到了當年游弋在社戲里偷羅漢豆的小烏篷船,吃到了當年孔乙己吃過的茴香豆,從懸掛著“翰林”牌匾的正門進入,穿堂過屋,來到“百草園”,那個周氏三兄弟曾經(jīng)玩土和尿泥的地方。摸著合抱粗的老樹,想從老樹的褶皺里摳出“迅哥兒”稚氣的笑聲,想到很多年前的這棵老樹曾經(jīng)為“迅哥兒”遮過太陽時,心里不免羨慕起來。長在“百草園”植入“迅哥兒”童年的記憶里該是多么浪漫而有溫馨的小幸福。估計與“迅哥兒”永垂不朽的還有這些老樹吧。</p> <p class="ql-block"> 拜訪“翰林”第的人很多,真正在“百草園”閱讀刻在墻壁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的人卻不多。在文章墻下照相的人很多,真正駐足沉思的人卻很少。</p><p class="ql-block"> “迅哥兒”成為紹興的旅游名片,當涌動的人潮一波一波澎湃在紹興街道時,我只感到魯迅的雕像更加嚴肅冷峻,“橫眉冷對”四個字飄過腦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翰林”周福清用自己的家訓(xùn)告誡每一個走進“翰林”第的人,這個名垂古今的后人優(yōu)秀是有淵源的,沒有周翰林,就不會有后來的周樹人。與其羨慕果的豐碩,不如注重根的培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了“百草園”自然得去“三味書屋”。一條青石街走到一半,就是“三味書屋”,排隊一個小時終于到了書屋,小橋流水,烏篷船,走進書屋,先看到的是“三余書屋”,掛著福祿中堂的書屋,恍惚讓人想起搖頭晃腦頭背過去拉長聲音讀書的老夫子正在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睅讉€戴著瓜皮帽的小蘿卜頭滴溜著眼睛在老學究身后。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書屋里能走出一個震古灼今的曠世奇才。在此屋檐下不得不肅然起敬,有人才有許多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點在紹興街頭找了一家酒店,吃了一頓魯迅家鄉(xiāng)的飯,買了一包茴香豆,又是三個小時的車程,返回駐地。是為記。</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5日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