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手機拍攝??歡迎圍觀????感謝瀏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臺州府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跨越千年的江南瑰寶</b></p><p class="ql-block">在浙江的東南沿海,有一座承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臺州府城,它宛如一顆遺世明珠,散發(fā)著獨有的魅力。這座城,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卻依舊保留著那份古樸與厚重,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臺州府城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那時,它因軍事防御的需求而初建,后經(jīng)唐、宋、明、清等朝代的不斷修繕與擴建,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規(guī)模。自唐至清,這里一直是臺州的州、郡、路、府治所,見證了無數(shù)的繁華與變遷。在歷史的長河中,臺州府城猶如一位睿智的長者,默默地注視著世間的風云變幻,自身也在歲月的磨礪中,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臺州府城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i></b>全長6000余米,現(xiàn)存5000余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晉,歷史上曾多次拆毀、重建及修繕,元朝時期臺州府城墻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是一座具有軍事防御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01年6月,臺州府城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由臺州府城墻等組成的“中國明清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曾被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贊譽為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b></p> <p class="ql-block"><b>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qū)的核心景點。始建于東晉年間,擴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兼具軍事和防洪雙重功能,距今已有1600余年。</b>城墻全長6280,現(xiàn)存4730米,仍有保留8座由明朝英雄戚繼光所創(chuàng)的雙層空心敵臺。城墻于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作為“中國明清城墻”之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中國古建筑專家組組長、長城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譽其為北方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東晉元興元年(402年)</b>,郡守辛景在臨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孫恩,臺州府城墻的初始形態(tài)得以形成。</p><p class="ql-block"><b>唐朝初期</b>,</p><p class="ql-block">臨海升為州治,行政等級得到提升,城郭規(guī)模得以擴建。</p><p class="ql-block">唐朝末期,臺州降宋時,拆除雉堞以示誠意。</p><p class="ql-block"><b>北宋宋真宗時期,</b></p><p class="ql-block">完全按原樣修復了城墻,重建后,逐漸形成“九門”規(guī)制,包括外城的鎮(zhèn)寧、興善、豐泰、括蒼、崇和、靖越、朝天七門及子城的順正、延慶二門。</p><p class="ql-block"><b>北宋慶歷年間,</b></p><p class="ql-block">暴雨引發(fā)洪水沖毀了臺州府城墻,知州彭思雨修復城墻,“城筑高于前,而堅亦如之”。此次修復工程在原有夯土墻外包青磚,增強穩(wěn)固性和剛度,西南臨水面用條石砌筑,后來臺州太守錢暄“增治城堞,壘石為臺,作大堤捍之”,較大地強化了防靈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于臨海城內(nèi)地勢東低西高,北固山溪流匯聚在城東洼地,常因降雨而澤國一片(即東湖擴大前的水域),幾乎無法居住與通行。因此,熙寧四年(1071年),時任太守錢暄根據(jù)歷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況,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點,將東城墻西移至東湖之西,并擴大原東湖水域,修整岸線,疏通東湖與靈江的水道,不僅解除了內(nèi)澇威脅,而且為臨海城東面增加了一條大跨度的天然護城河。由此,臨海城墻的格局基本定型。</p><p class="ql-block"><b>元朝建政初期,</b></p><p class="ql-block">因統(tǒng)治需要損毀了許多城墻,臺州府城墻也因完善的防洪體系而幸存。</p><p class="ql-block"><b>明朝</b>,</p><p class="ql-block"><b><i>中國的東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襲與搶掠。臨海城墻雖能擋住洪水,但無法抵御倭寇的襲擾,往往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奪而付出慘重代價后,遂于當年花巨資對臨海城墻的城防系統(tǒng)進行強化建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駐守臺州抗倭,根據(jù)軍事防御特點進一步改善臨海城墻的防御能力。</b></p><p class="ql-block"><b>清代順治十五年(1658年)</b>,再次進行城墻建設,在原有基礎上增高了城墻高度,減少了垛口數(shù)量,形成了較完善的防御體系和較強的防洪能力。</p> <p class="ql-block"><b>甕城</b></p><p class="ql-block">設置甕城是為了圍剿攻向城門的敵軍。臺州府城墻的4座臨江主城門(興善門、鎮(zhèn)寧門、靖越門、朝天門)都設有單甕城,其形狀大都為半圓形。只有鎮(zhèn)寧門為半圓與方形之間,且甕城內(nèi)的西面加筑三道護城以防洪,并開設二門,門洞結(jié)構內(nèi)大外小,內(nèi)高外低,這與其他3座城門相似。</p><p class="ql-block"><b>文化價值</b></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墻以卓越的技術和形式革新推動了中國城防建筑防洪和軍事功能的完善,而且與歷經(jīng)1600年歷史的臨海古城相互依存,不僅符合傳統(tǒng)風水理論,而且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建設和規(guī)劃原則。城墻和古城的發(fā)展、演變展現(xiàn)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府州級城市的規(guī)劃思想,在古代東亞地區(qū)的城市規(guī)劃和城防建筑歷史譜系中具備充分代表性,并保存了大量中國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城市景觀和生活習俗。</p> <p class="ql-block">防御建筑</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墻是具有軍事防御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墻,位于臨海市老城區(qū)。始建于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重建。后元代統(tǒng)治者下令拆毀各地城墻,臺州府城墻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得以幸免。歷代均有修繕,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這座跨越千年的江南瑰寶,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誘人的美食,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人紛至沓來。它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在這里,歷史與現(xiàn)代交織,文化與生活相融。如果你也向往那份古樸與寧靜,渴望探尋歷史的足跡,那么,臺州府城絕對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相信你來到這里,一定會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名,創(chuàng)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隸屬于浙江行省。</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府治臨??h,下轄臨??h(今臺州市臨海市及椒江區(qū)章安鎮(zhèn)、沿海鄉(xiāng))、黃巖縣(今臺州市黃巖區(qū)、路橋區(qū),以及椒江區(qū)椒江以南區(qū)域)、天臺縣(今浙江省天臺縣)、仙居縣(今浙江省仙居縣)、寧海縣(今浙江省寧??h、三門縣)、太平縣(今浙江省溫嶺市)共6縣。</p> <p class="ql-block">紫陽古街</p><p class="ql-block">臨海市第一古街,是臨海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脈,古街全長1081米。街區(qū)格局在唐宋時期就已成形,是臺州府城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也是國內(nèi)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歷史街區(qū)。紫陽街作為千年古城遺跡的縮影,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其是繼杭州清河坊之后浙江第二條入選第四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古街。</p><p class="ql-block">紫陽街智慧商圈獲評浙江省首批省級示范智慧商圈。紫陽街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歷史人文遺產(chǎn)豐富。全街由一塊塊凹凸開裂的青石板鋪就,街內(nèi)留有大量名人舊居以及宋明清格局的民居和店鋪,歲月和時代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古街在2013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p> <p class="ql-block"><b>紫陽街,是臺州府城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b></p><p class="ql-block">全長1080米,呈南北走向,貫穿整個臺州府城。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明清風格建筑,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古色古香。漫步在紫陽街上,腳下是青石板路,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曲古老的樂章。街邊的店鋪琳瑯滿目,有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店、特色小吃店、百年老店等,每一家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正宗的臨海美食,也可以欣賞到精美的民間手工藝品,如臨海剪紙、傳統(tǒng)木雕等,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紫陽街,不僅是一條商業(yè)街,更是一條文化街,它承載著臺州府城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