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安徽合肥,是一代清官包拯包青天的故里。近千年來,人們紀(jì)念、祭祀、緬懷包公的情結(jié)始終未曾改變。包公的故事家喻戶曉,包公的精神永世相傳。這一切,“包公園”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b></p><p class="ql-block"><b> 包公園,簡稱“包園”,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一座為紀(jì)念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包公園占地34.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fēng)閣、浮莊組成。2010年被中央紀(jì)委命名為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包孝肅公祠,俗稱“包公祠”,是紀(jì)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專祠,始建明朝,重建于清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F(xiàn)存包公祠為李鴻章于1882年捐銀所修復(fù),解放后又經(jīng)政府多次修繕。于1961年被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包公祠內(nèi)保存著包拯及其家族大量珍貴的文物、史料,祠內(nèi)現(xiàn)有古典四合院式正殿、東西兩側(cè)廂房及廉泉井、流芳亭、包公奏議館、回瀾軒等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鐵面魚、無絲藕,包公祠對面即是包河,河里的魚脊背漆黑,被稱為“鐵面魚”;包河里的藕為七孔紅花藕,鮮嫩且斷之無絲,稱為“無絲藕”。合而為一即是“鐵面無私”,凸顯包公一身正氣、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b></p> <p class="ql-block"><b> 包公祠兩側(cè)外廊門上刻有門額“頑廉”、“懦立”四個醒目大字。取自成語“頑廉懦立”,意為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志。</b></p> <p class="ql-block"><b> 廉泉井,原名“包公井”,由李鴻章侄孫、光緒年間舉人李國蘅所修。李國蘅撰寫的《香花墩井亭記》中記載:有一太守喝了此井之水后頭疼不止,后查明他是一個貪官。所以改名為“廉泉井”,寓意清廉之泉,以此表達對清官的愛戴及對臟官的憎惡。</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正殿端坐著包公塑像,高約八尺。包公濃眉長須,雙眉微蹙,神情端莊嚴(yán)肅。塑像兩側(cè)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wèi)。祠堂上方高懸“色正芒寒”匾額,為李鴻章之兄李瀚章所題,荊濤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左匾之上“節(jié)亮風(fēng)清”四字,為清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匾之上“廬陽正氣”四字,為清光緒年間左錫旋所題。</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內(nèi)有一幅包公全身像石刻,為廣東督學(xué)徐琪根據(jù)包家后代所存包公畫像為范本,請工匠臨摹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上。祠內(nèi)還有《重修包孝肅祠記》碑,為李鴻章手筆。</b></p> <p class="ql-block"><b> 流芳亭,是包公小時候讀書及休息玩耍之地,后人修建亭,為敬仰包公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贊譽他流芳百世。“流芳亭”三字為書法家葛介屏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回瀾軒,通過甌塑、碑刻、書畫、刺繡、彩金木雕等多種工藝,詳盡展現(xiàn)包公的一生,真實再現(xiàn)包公的歷史形象,并展示包公受姓始祖申包胥及其家族的世系脈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 回瀾軒內(nèi)“包拯歷史文化長廊”,長達100米,以包拯生活的時代為背景,主題采用浮雕工藝,借助聲、光、電技術(shù),將包拯的事跡濃縮成“包拯出生”、“陳州放糧”、“巡撫邊疆”等21幅彩塑。</b></p> <p class="ql-block"><b> 包公奏議,是一部北宋的政治史詩,也是包拯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包公奏議館我們可以看到,包拯的剛正不阿、清正廉明,看到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關(guān)切。他的直言敢諫、憂國憂民,為后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館內(nèi)展出的奏議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當(dāng)今的公仆們效仿。</b></p> <p class="ql-block"><b> 竭忠死義、以史為鑒,皇祐三年(1051年),包拯上奏《進魏鄭公三疏札子》,以先賢為鑒,表明自己愿做忠直無隱的魏征,希望仁宗也能成為唐太宗那樣英明好諫的明君,赤誠表露忠君律己之心。</b></p> <p class="ql-block"><b> 清風(fēng)閣,是為了紀(jì)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而興建的大型仿宋建筑群。主體是一座高42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的宋式閣樓。景區(qū)內(nèi)以青石鋪路,方形布局,再現(xiàn)包拯生活時代的歷史風(fēng)貌。</b></p> <p class="ql-block"><b> 進入景區(qū),有一座碑亭,重檐四角,名為“明月亭”,亭內(nèi)置《清風(fēng)閣碑記》碑。</b></p> <p class="ql-block"><b> 暢風(fēng)齋,齋內(nèi)展出的是《包公園微縮景觀》,作品全長9.5米,高3.5米,深1.5米,制作精細(xì)、獨居創(chuàng)意,猶如一幅當(dāng)代藝術(shù)風(fēng)光長卷。</b></p> <p class="ql-block"><b> 廉雨軒,是包公文化展陳的序言部分,以文字和史料圖片為引,讓人們了解包公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學(xué)習(xí)包公孝、勤、清、正的良好品質(zhì)。</b></p> <p class="ql-block"><b> 清風(fēng)閣內(nèi)設(shè)有6個主題展廳,均以真實的歷史、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講述包公“孝勤清正”的精神品質(zhì)和官德修養(yǎng)。</b></p> <p class="ql-block"><b> 清風(fēng)閣內(nèi)設(shè)有電梯,可直達閣頂。登頂后,可一覽合肥風(fēng)光和包公園的秀麗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包孝肅公墓園,于1987年遷至包河?xùn)|南畔(合肥市包河區(qū)蕪湖路),占地3公頃,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由中國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設(shè)計并建成。主要建筑有照壁、子母雙石闕、神道碑、祁門、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區(qū)等。</b></p> <p class="ql-block"><b> 子母雙石闕,母闕高6.4米,子闕高4.5米。用作標(biāo)表等級、警衛(wèi)瞭望和人文紀(jì)念。建闕的歷史可溯源至西漢,東漢比較流行。</b></p> <p class="ql-block"><b> 神道碑,此碑撰寫墓主生平政績,立表以明世人。神道總長300米,貫通整個墓園。</b></p> <p class="ql-block"><b> 神門,楹聯(lián)為:“正直遺型傳稗史;清忠功績著端州”,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神門上方橫匾書“無畏無懼,剛正為民”,為原國務(wù)委員谷牧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石刻群,依照北宋陵寢制度,設(shè)石虎、石羊、石人各一對。文吏高2.7米,武吏高2.55米,用以警衛(wèi)、致哀、震懾和標(biāo)表等級。</b></p> <p class="ql-block"><b> 享堂,是專供祭祀的場所。享堂正中神龕供奉辦公神位,神位上方高懸“為政者師”金字大匾,為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包拯主墓,位于地下墓室正上方,為覆斗式方形墓,墓碑上刻“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拯之墓”,碑前為供桌,上置三供——香爐一只、燭臺一對。方形石塊為祭桌,祭桌四周刻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b></p> <p class="ql-block"><b> 附墓區(qū),有包拯夫人董氏墓;長子包繶,長媳崔氏墓;次子包綬,次媳文氏墓;長孫包永年墓;近裔合葬墓。</b></p> <p class="ql-block"><b> 包拯墓室,位于主墓正下方,根據(jù)原墓發(fā)掘資料營造。墓道兩側(cè)石壁上刻有《二十四孝圖》和《接引圖》,室內(nèi)正中端放著包拯墓銘,金絲楠木棺具內(nèi)安放著珍貴的包拯遺骨。</b></p> <p class="ql-block"><b> 從墓室出來即是“千載包公墓”展覽館,以大量的文字和實物,展示了包公墓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及修建的全過程。</b></p> <p class="ql-block"><b> 包公家族墓群清理出土物品共50余件,展館展示了部分文物(復(fù)制品,原物存于安徽省博物館)。包公是身居二品的北宋重臣,其墓葬中竟然沒有出土一件貴重的金器、玉器。出土的硯臺是一方普通的安徽歙硯,這不僅驗證了史書所載包公任知州時“不持一硯歸”的美名,也彰顯了他的孝肅家風(fēng)。</b></p> <p class="ql-block"><b> 浮莊,位于包公園東小島上,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于水面之上,且島上建筑類似古代村莊,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命名題字為“浮莊”。莊內(nèi)建筑景觀博采蘇、楊、徽派園林藝術(shù)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游客置身其中可體驗古典園林的移步換景、曲徑通幽,是旅游、觀光、休閑的絕佳之處。</b></p> <p class="ql-block"><b> 浮莊,原為包公書院,重建于1983年,占地面積20余畝,由茶樓、曲榭、亭橋等依水而建的景觀組成。</b></p> <p class="ql-block"><b> 粉墻黛瓦翠竹,橋如玉帶橫波,亭臺樓榭相望,恍若瑤池仙閣。浮莊置景之巧妙,令人贊嘆,山回路轉(zhuǎn),一步一景,妙不可言,徜徉其中,心曠神怡。</b></p> <p class="ql-block"><b> 浮莊內(nèi)有一座包兆龍先生塑像,為包兆龍之子包玉剛所立。塑像之側(cè)立有一通包玉剛石刻,上鐫“先父包兆龍老先生遺訓(xùn):葉落歸根,建設(shè)家鄉(xiāng),熱愛祖國?!駝偩翠洝?。包玉剛(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父子是華人世界船王,著名的愛國商人。</b></p> <p class="ql-block"><b> 游覽包公園,深深被包公的清廉勤孝、剛正不阿所感動,包公的精神必將流芳百世!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廉政建設(shè)”,就是要使人民公仆,能夠堅守勤政廉政,堅持公平正義,讓百姓的頭上永遠有一爿湛藍的青天!</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圖片拍攝于2025年5月1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