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感悟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0547007</p><p class="ql-block">探秘景點:探訪福峰山</p><p class="ql-block">神秘方言:赤峰方言</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鄉(xiāng)在內蒙古赤峰,那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載著我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這次征文活動,讓我有機會帶美友一起踏上我的故鄉(xiāng)——契丹的發(fā)源地,了解欣賞塞外大遼福峰山(也叫香臺山)的美景旅程,同時探尋赤峰方言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福峰山,云霧繚繞,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山頂高聳的巖石上有一眼“天井”,設有圍欄供游客參觀。這些古老的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遼代稱臺香山,或稱香臺山,清時為福峰山,俗稱阿圭山,近代稱為喇嘛洞山。此山位于寧城縣西部右北平鎮(zhèn)西南8公里處,是著名的自然風景與歷史文化勝地。福峰山上怪石嶙峋,美景遍布,著名的有“海豹出水”、“玉兔望月”、“金龜攬蛋”、“駱駝立崖”、“試劍石”等。鳳山之巔有著名的五大石窟,即響洞、娘娘洞、十八羅漢洞、朝陽洞和馬王爺洞。洞窟依山而鑿,鑿斫之痕歷歷在目。洞窟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是響洞,闊有丈余,進入洞中,無論是說話還是跺腳,都會發(fā)出巨大的回聲。</p> <p class="ql-block">清晨或傍晚時分,山谷景色如夢如幻。薄霧籠罩著谷底的建筑群,周圍環(huán)繞著郁郁蔥蔥的樹木,遠處山脈隱約可見。這樣的景色,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畫中。</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群山爭奇,綠樹掩映,景色十分秀麗。金代文人杜元曾形容它“萬壑千崖,群峰爭出,咸不相讓,唯仙臺峰玉立特秀,迥出霄漢之外”。福峰山由難以盡數的山峰組成,它像一株巨大的仙人掌,底部高大巍峨,葉掌則傲然兀立,直插云天。杜元所謂之“仙臺峰”即福峰山的主峰,望兒城盤踞其上。相傳,后唐時晉王李克用的第十三個義子李存孝,人稱“十三太?!?,他奉命駐守黑城,雖然老家就在福峰山下,但他很少有空回家看望母親。母親思念兒子,于是就每天登上山頂,朝黑城的方向眺望,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兒子。后人感于這種母子親情,就把這座主峰稱為望兒城。</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巖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樹木點綴其間,綠意盎然。山頂高聳入云,氣勢磅礴,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故事。對游人開放的福峰山旅游區(qū),僅是望兒城下很小的一座山峰,山雖不大,但那傲然的氣勢,讓人覺得整座山就像一只臥鳳,頭東尾西,恬靜、安詳地靜臥在仙臺峰下,當地人稱其為鳳山。鳳山的山勢較緩,南面山門處有石階攀援可上。古之山門早已不存,只是山口處兀立一塊龜形的巨大花崗石,上邊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陰刻“福峰山”三字。</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巨石堆疊成一座自然雕塑般的景觀,形態(tài)各異,仿佛被歲月雕刻而成。其中一塊石頭中間裂開一道裂縫,如同大自然精心設計的藝術品一般引人注目。周圍綠植點綴其間,增添了生機勃勃的氣息。在福峰山響洞旁還有通往山后和山下的“天梯”,天梯兩旁曾有欄桿扶手,欄桿的柱角窩還歷歷可見。響洞東側有一口方井,井口長2.4米,寬2米,據說為蕭太后命人所鑿。從井往南去,是一片平坦地段,遼代時在此建“昊天寺”。</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陡峭山路上有一條路布滿石階,古人稱“天梯”蜿蜒向上。遠處可見旅游者身影,周圍植被茂密,天空晴朗明亮。這樣的景象,讓人感受到攀登的艱辛與樂趣。越過石山,就是福峰山主峰望兒城,海拔1270米。望兒城為遼代軍事要塞,上邊建有城堡,作為軍事眺望之用。站在望兒城上,往南可見通往河北平泉的川道,東望可見中京故城大明塔。福峰山群山環(huán)抱,綠樹掩映,奔騰的黑里河水從山腳下流過,空氣濕潤,景色宜人,是塞外旅游登山不可多得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聳入云的巨大巖石群矗立于荒野之中,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壯觀。山峰間縫隙處透出一抹幽暗陰影與明亮光影交錯,遠處地平線模糊不清,天空湛藍無垠。石山,位于福峰山東側,山上有遼代開鑿的五大石窟,巨石的上方為“佛爺洞”,由此沿著陡峭的石梯向北是“響洞”,它是五個洞中最大的一個,置身洞中,說笑時有空曠的回聲,響洞的右下方是“娘娘洞”,洞內有石炕;響洞的左側是“馬王爺洞”。過了馬王爺洞,向上登過狹窄的天橋就來到了“十八羅漢洞”。從遠處看這五個石洞呈“品”字型,從近處看,每個洞內的門窗佛龕,煙道、燈窩、炕道等雕鑿整齊,巧奪天工。至于這五個石洞是干什么用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居住的地方,也有人說是石中寺廟,由此可見,契丹民族鼎盛時期石窟文化的一個縮影。福峰山群峰疊嶂,被薄霧籠罩,樹影婆娑于前景,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福峰山高大挺拔,巍峨險峻,從東向西望去,整座山就像一只臥鳳,頭東尾西,恬靜、安詳地趴臥著。福峰山山勢有急有緩,從東南面可以直接攀援而上,其間怪石突兀,陡峰峭壁。東嶺山口處,一巨型花崗巖石,上邊分別用漢、滿、蒙三種文字雕刻“福峰山”三字,線條流暢,刀法簡練,美觀大方。天空湛藍無云,遠處有一座棒槌石山峰,周圍環(huán)繞著茂密的松樹。這樣的景色,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偉與壯麗。</p> <p class="ql-block">赤峰方言作為東北官話與冀魯官話的過渡方言,融合了蒙滿語言元素及移民文化,形成了生動直白、幽默粗獷的語言風格。頭晌(上午)、晌火頭兒(正午)、傍黑天兒(傍晚)、夜了個(昨天)、后個兒(后天)、大后個兒(大后天)、顧涌(蠕動)、拘練(抽搐)、跟頭把式(踉蹌)、得瑟(顯擺)、固擁(緩慢挪動)、撥拉蓋子(膝蓋)、嘎吱窩(腋窩)、眵目糊(眼屎)、炊廚(炊帚)、箅子(間隔器具)、長蟲(蛇)、家雀兒(麻雀)、水牛蟲(曲牙鋸天牛)、地羊(鼴鼠)、魔怔(不正常)、難揍兒(難交往)、二把刀(技術差)、隔色(不合群)。</p> <p class="ql-block">連綿起伏的山脈與森林交織在一起,展現出大自然雄偉壯麗的一面。這些景象,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站在福峰山上,看著那一望無際的紫蒙湖,我心中感慨萬千。赤峰方言就像這紫蒙湖的水一樣,源遠流長,充滿了生命力。它承載著赤峰人的記憶和情感,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征文福峰山之旅,讓我們在領略自然美景的同時,也深入探尋了赤峰方言的魅力。我知道,無論我走到哪里,赤峰方言都會像一根無形的線,將我與家鄉(xiāng)緊緊相連。帶著這份對家鄉(xiāng)方言的熱愛和眷戀,我的心踏上了歸程,心中滿是對赤峰家鄉(xiāng)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家鄉(xiāng)歷史氣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