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嶗山》</p><p class="ql-block">島城風景在嶗山,聞名遐邇是清泉。</p><p class="ql-block">山峻水藍游人至,熙熙攘攘屬道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5月28日于旅途中。</p> <p class="ql-block">煙臺往青島途中。</p> <p class="ql-block">青島市嶗山景區(qū):</p><p class="ql-block">山東省青島市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境內(nèi)的旅游景區(qū),嶗山又名勞山、牢山,古稱不其山、輔唐山,東瀕黃海,景區(qū)南鄰青島市區(qū),北接即墨區(qū),西與城陽區(qū)相鄰。景區(qū)總面積約為446平方千米,其自然景觀形成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的建設則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發(fā)展,尤以道教文化為盛。</p><p class="ql-block">嶗山作為道教名山之一,嶗山擁有眾多道觀、廟宇及石刻等文化遺產(chǎn),如太清宮、上清宮等,景區(qū)內(nèi)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風貌,又融入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游覽體驗。設有五個游覽區(qū)與一個景區(qū)。</p><p class="ql-block">青島市嶗山景區(qū)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也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p><p class="ql-block">中國嶗山道教祖庭</p><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北國小江南、神仙之府,俗稱下宮,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嶗山蟠桃峰下,地處嶗山東南端寶珠山下,襟山面海,左為桃園峰,右為重陽峰,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后屢加修建,現(xiàn)存建筑均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后規(guī)模格局遺存,為中國嶗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道教全真道支派隨山派祖庭。</p><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建有忠義祠、翰林院、東西配殿等建筑,是山東省和青島市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和道教文化傳播中心。</p><p class="ql-block">1983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同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嶗山太清宮作為嶗山道教建筑群組成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逢仙橋。</p> <p class="ql-block">《嶗山道士》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了富家子弟王生因好逸惡勞、心術(shù)不純,最終學道失敗的經(jīng)歷。而蒲松齢筆下的道士穿墻典故之地就在此處。</p> <p class="ql-block">漢柏。西漢時在此的柏樹,見證著太清宮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一棵數(shù)百年樹齡的老榆樹,樹身疙疙瘩瘩形似龍在騰升。</p> <p class="ql-block">青島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