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并制作:心安天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片提供:心安天晴</p> <p class="ql-block"> 我們小區(qū)一進北門,有個小花園,我步了一下,也就三十六步見方的樣子,真的是個小小的花園。</p><p class="ql-block"> 小花園的四周都有綠化帶,就是我們常見的冬青樹?;▓@雖不大,但出口有三個,西、北、東三個方向都有,西和北的出口在綠化帶的中間,而東面的出口在緊靠東南角的地方。盡管出口這么多,但在南邊綠化帶東半部分,仍被踏出了一條小路,距離東邊出口,不過三米。</p><p class="ql-block"> 開始,是有某人走,所以,密密的綠化帶上有了一條縫,和其它地方比起來,葉子疏了些。</p><p class="ql-block"> 不久,這條縫明顯起來,因為走的人多了,縫隙兩邊冬青的葉子幾乎來來回回地擦沒了,只剩下尚且軟的枝條。</p><p class="ql-block"> 又過了一段時間,靠上點的枝條干了,被人們折去了,剩下了矮半截的枝條,那枝條傷口的樣子由新變舊變黑。地上,也踩出了不過二十厘米寬的一條小路。</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這條小路兩邊的冬青,雖比其它冬青矮了半截,但仍發(fā)芽了,怯怯地,想迎接屬于自己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當它準備迎春雷、伴夏雨、沐秋風的時候,又有人從它身邊走過,并且嫌這條小路窄,一腳踏下去,枝,又斷了一截,也就剩下幾寸高。</p><p class="ql-block"> 又過了一些時候,原先小路寬了些,左右邊上的冬青徹底都被踩斷了,起碼有五六十厘米寬了,還有些殘留的樹撅撅,看上去干枯又丑陋。</p> <p class="ql-block"> 第三年的時候,開始的那條縫,已經變成了約一米寬的小路,那里被人們理所當然地來回走,踩來踩去的,路面已變得光滑且堅硬。原來長在那里的冬青樹們,只剩了樹根還在地下倔強著,但再也沒有長出來的機會了,屬于它能冒出來枝芽的那塊土地,已經被人們反復踐踏得堅硬,再也冒不出新芽了。</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花園,有三個出口還不行嗎?何苦非要為了少走幾步而要折損了那些冬青樹呢?</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想到,被踐踏掉的那些冬青,像極了我們的孩子,而那一次次踐踏,就像是我們對孩子的一次次否定,每否定一次,孩子自信的枝葉會被弄掉一些,久而久之,葉子掉完了就會枯了枝條,最后,連枝條也都折了。孩子再也沒有了自信,只會蜷曲在一個角落里,不在發(fā)聲,不再表現,不再在我們面前流露他的喜怒哀樂!</p><p class="ql-block"> 我想,對待孩子的方法也有千千萬種,何苦要不斷地否定、指責、打擊、挖苦孩子呢?</p><p class="ql-block"> 怎樣對待我們的孩子,也許,不,它就是一門藝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