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幾十年轉瞬即逝,很多曾經見過甚至使用過的老物件,不知不覺就退出了生活的舞臺乃至從生活中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回憶起六七十年代,曾經歷過生活的艱苦,吃的穿的都不行,但也曾被希望點燃激情,那時候的人們雖然生活水平不高,但精神面貌都是積極向上,不怕苦不怕累。</p><p class="ql-block">現(xiàn)如今看見那些曾陪伴過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的老物件的照片,曾經的一切又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那些老物件告訴我們,那是我們經歷的過往,認識的老物件越多的朋友,說明其經歷過的比他人更多。</p><p class="ql-block">這些陪伴過我們的老物件,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抹不去的回憶。我們更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讓我們共同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p> <p class="ql-block">當年結婚必備的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收錄機),有條件的再買塊手表。農村有條件的人家還做紅堂柜一對箱子,后來又流行立柜(衣柜)高低柜等。</p> <p class="ql-block">二八大杠自行車</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普通自行車鎖</p> <p class="ql-block">自行車鈴鐺,最早是上在前叉子上,用一個帶彈簧的小鐵塊被前輪輻條一拔打到鈴鐺上叮當響,后來有了這種固定在前車把上的鈴鐺,一按鈴鐺上那個小柄,叮鈴鈴一響通知前面的人讓開一點;還有一種轉鈴,按一下響挺長時間。</p> <p class="ql-block">結婚必備的上海表,最不好買的時候是需要供應票的,有了購物票才能買到。</p> <p class="ql-block">女式表,俗稱坤表。</p> <p class="ql-block">當年農村結婚必備三大件之一,蝴蝶牌縫紉機,也是需要購買票的。</p> <p class="ql-block">黑白電視機</p> <p class="ql-block">彩色電視機</p> <p class="ql-block">海燕牌收音機</p> <p class="ql-block">雙卡錄音機:還記得那臺“寶藏”雙卡錄音機嗎?能放歌能錄音,鄧麗君的《甜蜜蜜》簡直是循環(huán)霸榜。</p><p class="ql-block">A面聽完趕緊翻B面,磁帶倒帶靠的不是按鈕,是手指頭!當年的手速練得賊快,一幫小伙伴圍著聽,簡直是童年“社交神器”。</p> <p class="ql-block">木殼座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雞毛撣子</b>,那時如果箱子上柜上有了塵土不用抹布擦而是用撣子撣,撣完一會又落上了一層灰塵,挺煩人的。??</p><p class="ql-block">制作<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雞毛撣子</span>最好是選3~4年的大紅公雞或蘆花大公雞的雞毛,常言道:綁撣子要三把毛,即尾毛頸毛和胸毛。取些漂亮又長點的尾毛做撣子最前頭的材料,其他部位的雞毛需精挑細選,基本一樣長的取4~5根為一組,用漿糊把根部粘到一起放到籮筐或小笸籮備用,取一根2尺多長小手指粗細光滑的竹棍最好是藤條做撣子把,再取一根納鞋底的細麻繩或細尼龍繩子沾漿糊固定在撣子把前端,先把選好的長雞毛沾上漿糊放把頭的周圍用麻繩把雞毛一圈勒緊,繼續(xù)圍著撣子把放幾撮沾好漿糊的雞毛勒一圈,重復操作,直至勒夠預想的長度,一把漂亮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雞毛撣子</span>即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雞毛撣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這個清潔工具差不多的家里都備一把,有些買賣家比如雜貨鋪,干果店等也都有一把用來撣灰塵搞衛(wèi)生;條件再好的家里有專門插撣子用的瓷‘撣瓶’在箱子、柜上擺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撣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還有另一個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特殊 </i></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用途,是家長把撣子倒過來用的時候,那些淘氣、不聽大人話、干了壞事的40后50后朋友們,估計都會有這種童年刻骨銘心的記憶吧,那‘屁股蛋子的肉’是真疼??!</span></p> <p class="ql-block">當年經濟條件好點的家會把‘雞毛撣子’用完插到叫做‘撣瓶’的瓷瓶里;與其配套的還有‘茶罈’(存裝茶葉,也稱茶葉罐。)、‘帽筒’(把禮帽放在上面)幾件瓷器。墻上是配有對聯(lián)的‘中堂’,下面是座鐘或插屏,兩邊分別放置這些瓷器。</p> <p class="ql-block">農村小學教室在墻上用水泥抹的黑板</p> <p class="ql-block">條件稍微好點,用整張三合板(1米2x2米4)制作鑲框的黑板。</p> <p class="ql-block">一套油印機,鐵筆蠟紙鋼板。當年沒有打字機就用這個刻鋼板,單位印文件,學校印復習資料試卷都是它。</p> <p class="ql-block">剛學寫鋼筆字時,買根鋼筆桿和一個鋼筆尖,把筆尖插到鋼筆桿粗頭的特殊位置固定住,就可以去蘸墨水寫鋼筆字了;可是在沒有經濟實力買瓶裝墨水前,只能用這種既便宜又能以假亂真的‘墨水片’來解決這種尷尬了。幾分錢一片的墨水片也可以沏出一瓶墨水,寫出的字顏色也很漂亮。</p><p class="ql-block">由此想起來還有一種能翻新那些掉色衣服的用紙袋裝的‘神粉’,老百姓都叫這神物為‘煮青’或‘煮藍’,把掉色發(fā)白的衣服,放在經過放了煮青的水里加熱煮一定時間,取出來那衣服就變得很黑了,當時感覺很神奇。</p> <p class="ql-block">瓶裝墨水</p> <p class="ql-block">鐵皮文具盒</p> <p class="ql-block">有些年頭的一本‘新華字典’,看裝幀估計是60年代前后的老字典。</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幾本學生課本</p> <p class="ql-block">當年有租看‘小人書’的地攤,有的2~3分錢就能看一冊,最貴的5分錢看一本。誰要自己有幾本小人書那在同學中就是牛人一個。書店賣一本小人書從幾分錢到2~3角不等。還有些小人書是成套的,一套有4~5冊的也有10來本的;比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林海雪原’等等,非常受小朋友們的喜歡。</p> <p class="ql-block">老式算盤,也稱珠算。據(jù)傳在沒有計算機問世前,計算全靠珠算,連兩彈一星也是靠算盤打出來的。</p><p class="ql-block">時過境遷,幾十年的光景,不要說經歷了手搖計算機,電子計算器,我們的銀河超算中心達到每秒超過兩百億億次計算能力,最近又發(fā)射了‘天算中心’衛(wèi)星,算力達到驚人的速度,令世人睹目,國人振奮!</p> <p class="ql-block">這種算盤小巧又便于攜帶,逐漸替代了大框大珠子的算盤,單位財務基本都用這種小算盤。</p> <p class="ql-block">這把世界最大的算盤,長7.810米、高1.819米、厚0.280米,重1.838噸,材質為紫檀木,基為花梨木,耗材近26噸,從設計、選材、材性處理到制作完工,歷時近兩年。這把“算盤王”陳列于世界最大的珠算博物館:江蘇省南通市的中國珠算博物館,作為永久性館藏,并將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p> <p class="ql-block">這是‘陸戰(zhàn)棋’,也稱軍棋。對陣雙方將棋子有字一面扣下,自己布陣,開始時攻方去掀守方棋子,守方再去掀一枚攻方棋子,按其職位高低,高的吃掉職位低的一子,再繼續(xù)掀繼續(xù)吃,到被對方扛了軍旗,扛旗取勝。</p> <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在北方尤其是農村,吃飯都用這種‘炕桌’,一家人圍著桌子盤腿而坐,小孩子坐在大人膝蓋上吃的津津有味,長大點就自己吃飯了。后來才不在炕上吃飯,改為地上的方桌或圓桌。</p> <p class="ql-block">檀香扇,扇子骨發(fā)出淡淡的檀香味,當年尤其在單位女孩子間很流行。</p> <p class="ql-block">老式銅鎖。</p><p class="ql-block">在有這種銅制鎖之前,是由鐵匠手工打制的鐵鎖,小點型號的用來鎖屋門或倉子門,大些的用來鎖院子大門;因那種鐵鎖外形有點象鈴鐺故人們叫它‘鈴鐺鎖’,鎖的鑰匙也是由鐵匠手工打造。</p> <p class="ql-block">上圖右側門上掛的就是俗稱鈴鐺鎖。</p> <p class="ql-block">老式魚形銅鎖</p> <p class="ql-block">永固鎖,上海的牌子,這個鎖有一個特點,鎖若不鎖上,鑰匙就不能拔掉,這對丟三落四的人簡直是一大福音,再也不會出現(xiàn)出門忘帶鑰匙的尷尬了,不知道現(xiàn)在的彈子鎖還有沒有這個功能了。</p> <p class="ql-block">老式銅鎖比起現(xiàn)在的彈子鎖、電子鎖、密碼鎖等現(xiàn)代鎖具,它的結構那是非常地簡單,鎖芯就兩個簧片,鑰匙捅進去把簧片夾住一推鎖就開了,沒有鑰匙用鐵絲彎一個頭捅進去就可以當鑰匙用。古人說鎖這個東西是‘擋君子擋不住小人’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電話機經歷手搖→撥盤→按鍵→觸屏這個發(fā)展過程</p> <p class="ql-block">較早的撥盤電話機</p> <p class="ql-block">撥盤電話機的一種</p> <p class="ql-block">電話交換機</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無線電話:大哥大。當年持有大哥大的那絕對是非富即貴之人,手掐大哥大在街上一過,那回頭率最低也在95%以上。</p> <p class="ql-block">這種燈是在用煤油燈之前比較精制的陶瓷燈,俗稱‘黑小子,在上方燈碗里倒入麻油,取點棉花拉成長條撮成燈捻沾上油點先燃即可,著一會不太亮了的用個小棍把燈捻往上撥一點。</p><p class="ql-block">在這種有底座的黑小子之前是只有個燈碗的陶瓷燈,燈碗邊上師傅捏出一個小把手便于抓取。</p> <p class="ql-block">陶瓷‘黑小子’煤油燈。</p> <p class="ql-block">較早的煤油罩子燈。正常使用時,每天點燈前趁著亮要擦好被油煙子熏黑了的燈罩,還要檢查燈葫蘆里油量,少了就要添油備用。</p><p class="ql-block">這種燈之前是類似黑小子麻油燈形狀,只是把燈碗變成了一個空心球形燈葫蘆,里面倒上煤油,上邊是個中間有個可穿燈捻子的小孔,這時燈捻是由一縷線代替了麻油燈的棉花捻。再后來才有了玻璃罩子煤油燈。</p> <p class="ql-block">玻璃罩子煤油燈,使用這種罩子燈的在當時也算生活比較講究略微富裕一點的人家,一般都是沒有罩子的那種‘黑小子’燈,點著燈捻那是呼呼冒黑煙。</p> <p class="ql-block">防風煤油燈,通常用于室外干活或大馬車走夜路時用這個燈;俗稱‘氣死風燈’,也有的地區(qū)叫馬燈,提燈的。</p> <p class="ql-block">汽燈,下面油壺里加汽油,由自帶打氣筒打上氣,點燃后特別亮,在沒有電燈的條件下,是非常先進的照明設備,常用于露天舞臺或夜晚施工的工地等。中間那個是“石棉罩”,點一次以后不能碰,一碰就碎了。</p> <p class="ql-block">汽燈</p> <p class="ql-block">汽燈專用燈罩,俗稱‘石棉罩’,用了就不能碰,一碰就碎,需換新的。</p> <p class="ql-block">嘎石燈,也稱臭石燈,一般的小風吹不滅,過去晚上出小攤的商家差不多都用這種嘎石燈。這種產生乙炔氣體的石頭是<b>電石</b>(也稱為碳化鈣)。這種石頭在與水反應時會生成乙炔氣體,乙炔氣體在點燃時可以產生高溫,用于焊接等領域,氣焊就是乙炔氣和氧氣混合后用來焊接。電石在工業(yè)上是重要的化學原料,但其遇水反應十分劇烈,需要注意安全操作。</p> <p class="ql-block">早期火柴不安全,火柴頭本身就含著磷等燃燒物,在略粗糙的地方一劃就著,抽旱煙的拿一根火柴往鞋底上一蹭就著了可以點煙(鞋是手工納底的布鞋)。后來為安全,將燃燒物分別放在火柴桿上和火柴盒側面上,火柴必須在盒上的側面劃才能著,這就安全了,故稱這種火柴為‘安全火柴’,早期是2分錢一盒。在我們這地區(qū)市面上‘建平’火柴比較多。</p> <p class="ql-block">圓鏡子,過去生活條件不太好,結婚隨禮就會送個暖水瓶或一對鏡子,有的送一對枕巾,還有的幾個人合伙賣個緞面被面或價格略高點的其他物品。</p> <p class="ql-block">剃須刀,俗稱刮胡刀。用時把專用刀片放刀架上固定,將把手裝上即可使用。刀片用久了不快了就更換新的,刀片是幾片包在紙里。</p> <p class="ql-block">早期竹殼暖水瓶</p> <p class="ql-block">竹殼鐵殼鏤空鐵殼暖水瓶開會,塑料殼的缺席。</p> <p class="ql-block">蛤蜊油,里面的油對手上裂的口子是真的管用,抹幾天就好。</p> <p class="ql-block">老式座鐘</p> <p class="ql-block">老式掛鐘,鐘盤刻度使用的是羅馬數(shù)字,下面那個圓形銅錘通常稱‘鐘擺’。</p> <p class="ql-block">這種老式座鐘很早前需是大戶人家才有。</p><p class="ql-block">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上各式鐘表層出不窮,掛鐘座鐘、落地鐘、各樣單鈴、雙鈴馬蹄表(也稱鬧表)、石英鐘、電子鐘表、太陽能鐘表等等,不勝枚舉,讓人眼花繚亂。</p> <p class="ql-block">雙鈴馬蹄表。</p> <p class="ql-block">這是用掛歷制作的防蠅門簾。把用過的掛歷裁成一定長度的長三角形條,把曲別針弄成兩頭有環(huán)的形狀,把紙條從寬頭開始緊緊的纏裹到曲別針上,到紙條細尖處抹上膠或漿糊粘牢,再取另一個彎好的曲別針穿到一個孔中連接好,繼續(xù)纏紙條,再連接……直到這根夠長了,再做另一根,根據(jù)需要制作成若干條,為了能很好的防雨水,要把這些穿好的紙尜涂抹上清漆,最后把一端按照設定的寬度固定在一木條上,掛在門楣上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俗稱‘藥碾子’,把需要碾碎的中藥放入碾子里,人坐在凳子上兩腳踩住碾磙子兩端的木柄,均勻用力使碾磙子前后滾動,把中草藥碾為粉末狀即可。</p> <p class="ql-block">小噴壺,家里澆花的必備工具,前邊的噴嘴可以取下。</p> <p class="ql-block">流行一陣子的不銹鋼褲帶,松緊由帶扣掛的位置決定,曾流行一時。</p> <p class="ql-block">夾克油,使用時均勻涂抹在夾克外面,干后如新,油黑錚亮。</p> <p class="ql-block">紅兜兜(肚兜),過去老人大多給孩子做個兜兜,尤其是女孩子更是離不開,那時既沒有背心也沒有胸罩內衣,只有戴個兜兜外面再穿件小花褂子,這就是夏裝的標配。</p><p class="ql-block">當然與現(xiàn)在是沒法比了,現(xiàn)在是里三層外三層的,還得看面料材質,花色款式,不是純棉的一般就不考慮了!</p><p class="ql-block">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一天更比一天好,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p> <p class="ql-block">網兜,當年出門把鐵臉盆放網兜里,臉盆里放牙缸、牙膏牙刷、毛巾,有的還放書或筆記本之類的東西,一個網兜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小行李箱,喜歡打球的用網兜裝球、鞋或衣服都可以。</p><p class="ql-block">早期的網兜是用棉線繩編織的,后來有了尼龍繩和塑料繩編織的,材料花色豐富了,后來被行李箱擠壓的越來越沒有市場了,現(xiàn)在很少見到有人用網兜盛東西了。</p> <p class="ql-block">老式網兜</p> <p class="ql-block">塑料繩編織的玻璃杯外套,既防熱又防滑。還有用塑料繩系鑰匙扣的,非常美觀實用。</p> <p class="ql-block">高手在民間,用廢包裝繩編織的筐籃,結實耐用,臟了可刷洗,可用于存放物品,也可用來去菜市場買菜,不用塑料袋還達到了環(huán)保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木制饸饹床子,過去農村有個大事小情的,比如修房蓋屋,打墻抹房等,干活的人多再加上白面又少,就壓蕎面饸饹。在營子里需要現(xiàn)打聽這饸饹床子在誰家,找到了扛回去交給做飯的師傅。</p><p class="ql-block">當年能飽飽的吃上一頓蕎面饸饹也是很爽的一批。</p> <p class="ql-block">過去在山溝里的農村常見的炊具~‘笊籬’,撈米飯用的。是用加工過的細柳條編制而成,那時鐵絲笊籬還沒傳到山溝溝里。</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是各種各樣的材質、款式的炊具應有盡有,廚房擺的是五花八門,手動的、電動的、電磁的,切菜的、攪餡的、燜飯的、烙餅的、粉碎的、榨汁的、高壓鍋、電炒鍋、電餅鐺、洗碗機、消毒柜……,有些咱也叫不出名。</p><p class="ql-block">當年是連想也想不出會是如今這樣的幸福美滿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式剃頭刀,40后50后的朋友們,小時候是不是見到有人拿著這東西就東躲西藏,那時候這種鐵打的刀子不快,剃頭師傅手藝再差點,那時把頭皮刮的賊啦的疼??!</p> <p class="ql-block">這種剃頭刀又進了一步,刀刃還算鋒利,若剃頭師傅手藝稍微好點,那剃起來歘歘的,也沒那么疼了,也不太害怕了。</p> <p class="ql-block">這種手動推子已經從根本上解決了剃頭疼的問題,咔嚓咔嚓的不一會就剪好了,要型有型,滿臉笑容。</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更牛了,剪頭都是電推子,剪完洗洗再上電吹風,那叫一個享受。</p> <p class="ql-block">該物件稱‘喚頭’,過去剃頭匠專用工具。</p><p class="ql-block">過去理發(fā)在城鎮(zhèn)有理發(fā)館,而農村剃頭就靠挑著剃頭挑子的剃頭匠走鄉(xiāng)串戶,到村里人多的地方,放下挑子手里拿著‘喚頭’一撥嗡嗡作響,人們就知道剃頭匠來了,需要剃頭的就把師傅請到院里,東西兩院的也可以來湊個熱鬧一塊就剃了。</p> <p class="ql-block">此物稱‘撥浪鼓’,是挑著‘貨郎挑’子走街串巷售賣日用雜品小商販的呼叫工具。可邊走邊搖,也可放下挑子搖動‘撥浪鼓’,院里的人聽到鼓響就知道貨郎挑子來了。貨郎挑都是小件商品,針頭線腦、頂針紐扣、兒童小玩具、甚至還有糖塊、;正如郭頌唱的‘新貨郎’那首歌里所說,煙袋鍋子煙袋嘴、眼鏡盒眼鏡腿……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鋁飯盒。那代人的幸?;貞?,用這飯盒帶上飯菜(在飯盒一頭留一點空裝菜)裝到帆布挎包里去上班干活,到有水爐子的(單位)地方,往爐子上一放,到飯點拿來吃那是滾熱滾熱的。</p><p class="ql-block">朋友們在一起吃飯還會你來我往互相交換食物,當然是誰也不嫌棄誰。</p> <p class="ql-block">這種帆布挎包在當年十分流行,人們都稱這種挎包為‘軍挎’,不亞于現(xiàn)在各種品牌的包包。</p> <p class="ql-block">該物件俗稱‘針線荷包’,是早年間農村婦女必備縫紉活的工具。荷包里面裝有棉花,把針一個一個從上口處扎到棉花上,防止針亂跑掉落;上口處有一段細繩從上面那個蓋的上口穿出,扎好針后把上面的小蓋往下一擼將荷包口蓋住,細線可拴在衣服扣子上,荷包是隨身攜帶,隨時取用絲毫不會誤事。</p> <p class="ql-block">流行了一陣子的‘削發(fā)器’,用這個在家自己就可以把頭發(fā)削出層次感,后來據(jù)說削出的頭發(fā)易出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也有了,不差錢了,就都去專業(yè)理發(fā)店去做頭發(fā)了,那是洗染燙造型一條龍服務,誰還在家自己鼓搗。</p> <p class="ql-block">刷鞋粉,白球鞋刷完均勻的涂抹上這種粉,涼干后潔白如新,這粉是年輕女孩子尤其是護士小姐姐們的最爰。</p> <p class="ql-block">掛在墻上的廣播喇叭,在這個盒子里有個小型紙盆擴音器,人們通常稱小喇叭。當年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有這樣一個小喇叭,一根鐵絲連著戶外的總線,再接一根細鐵絲插到地上做地線,每天早中晚三次廣播。那個人們都熟悉的中央播電臺的孩童聲音:“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到現(xiàn)在好像仍在耳邊回蕩。</p> <p class="ql-block">鐵口哨,用途非常廣,學校上體育課時、課間跑操、打球等,有的農村小學沒有鐘可敲,上下課也是吹哨,還有的生產隊長也吹哨召喚社員開始上山出工。</p><p class="ql-block">后來還有了在運動場上專用的雙音哨,聲音比較好聽。</p> <p class="ql-block">老紡線車,在農村有的老人會用來紡羊毛線織毛襪子。據(jù)介紹當年紅軍在陜甘寧根據(jù)地搞軍民大生產,用的就是這種紡線車,紡線織布做軍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建設了新中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讓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奮斗!</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普通‘烙鐵’,過去做衣服做鞋離不開這個熨燙工具,用時先把烙鐵頭放火里(一般插到火盆)加熱,需要時先試試,過熱就放一邊涼一會,溫度合適就可以熨縫熨平了。</p><p class="ql-block">下邊這種是進了一步,用之前先把燃燒的炭火放入熨斗空腔里,過一會熨斗面就熱了可以使用了,當然也要注意溫度。</p> <p class="ql-block">這是熨斗里放炭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式煤氣爐,這是燒火油柴油的爐具。在沒有液化石油氣前,這種爐具很受歡迎,又干凈又免去了燒柴火煤炭的煩擾。后來出現(xiàn)了液化氣罐,這東西就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家用風箱,后來有了手搖鼓風機、電鼓風機、液化氣灶,這東西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只能做為一種懷舊的物件擺到那民俗博物館供人們參觀了。</p> <p class="ql-block">抽旱煙用的銅制煙袋鍋</p> <p class="ql-block">一桿旱煙袋需有煙袋鍋、煙袋桿、煙袋嘴(通常用玉石或瑪瑙)三件組成。好一點的煙袋鍋,是用銀鏨花配有活動縷空的銀箍,加上上好的玉石或高檔瑪瑙的長(10多公分長)煙袋嘴組裝的煙袋,非常受草原蒙古族朋友的喜歡。</p> <p class="ql-block">此物稱‘<b>火鐮</b>’,在沒有打火機前,火柴貴且怕水,所以就有了這個既省錢又不怕水的點火工具,下邊生銹部分是鋼塊,在山上找到那種被這塊鐵猛磕就能打出火花的‘<b>火石</b>’,人們一般叫這種石頭為馬牙子石;使用時將火石和‘<b>火絨</b>’(一種植物的葉子,加工后非常易燃)放在一起用一只手掐住,另一只手拿火鐮猛磕火石會出現(xiàn)火花,火花即可引燃火絨,輕輕一吹,待火絨著旺即可點煙或點著柴火,生火做飯。</p><p class="ql-block">這應該是現(xiàn)代打火機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另一款火鐮</p> <p class="ql-block">木匠師傅的家具箱,錛鑿斧鋸樣樣齊全。</p> <p class="ql-block">木匠手工干活用的各型號鑿子,鑿子的大小是按英寸來說的,有4分的6分的8分等等;鑿刃最寬的那把師傅通常稱‘扁鏟’。</p> <p class="ql-block">手工鋸,右側的通常叫‘搜弓子’,可以把鋸條先從弓子一端摘下來,從木板上打好的眼穿過去,再把鋸條掛到鋸弓子上調整好松緊,就可以按要求鋸出圓或其他不同形狀的孔洞。</p> <p class="ql-block">各種手工刨子,半刨子用來刮粗點的料,長的刨子是嚴縫的,短的是用來凈面的(即把面刮得非常平整)。</p> <p class="ql-block">這個是木匠用來裁口的‘裁口刨子’,木制玻璃窗鑲玻璃處那個口即由這種刨子刮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早期木折尺,總長一米,一面是公制最小到分米,另一面是3市尺,尺、寸、分。</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早期老式木鉆,前后拉動手柄,鉆桿便轉動帶動鉆頭,鉆頭一般由木匠師傅自己制作。</p> <p class="ql-block">已經進級了的手搖鉆,比起最早的那種用皮條拉的木鉆已經是有了非常大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老木匠用的‘墨斗’,是木匠必備的取直畫線工具。</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墨斗都是木匠師傅自己做,后來有賣現(xiàn)成的,外觀也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1)、(4)都是已經較先進的手鉆了,(2)是噴燈,(3)是小型臺鉗子,(5)為水平尺,還有扳手、榔頭……</p> <p class="ql-block">柳條編的糞箕子,北方農村入冬以后,可以單肩挎上這個,再拿個糞叉子去轉轉,撿糞積肥。</p><p class="ql-block">這類的編得比較粗糙,柳條無須加工。</p> <p class="ql-block">簸箕,用加工好的柳條編成,用來簸除糧食里的秸稈草等雜物。還可做為容器臨時盛放些糧食或其他東西。</p> <p class="ql-block">另一款簸箕</p> <p class="ql-block">小笸籮,這種東西是用加工好的柳條編制而成,可盛放糧食、食物等,還可配合簸箕對糧食進行精細分揀,去除秸草糠等雜質。再小點的可以盛放食品直接上桌,還有小的可存放針線等叫做‘針線笸籮’。</p> <p class="ql-block">針線笸籮</p> <p class="ql-block">早期竹制的嬰兒車,這在當時已是很豪華的了。</p> <p class="ql-block">鋦碗師傅的工具挑子,舊時稱這種手藝人為‘箍爐匠’,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種手藝已無用武之地,退出了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鋦盆鋦碗鋦大缸的手藝人</p> <p class="ql-block">酒簍,這個是承載著鄉(xiāng)村酒文化的"活化石"!那會兒,村里人家自釀的酒可不裝玻璃瓶,而是用這種特制的酒簍。大多用柳條或竹篾精心編織而成,里里外外得糊上好幾層桑皮紙,再涂上豬血和石灰調制的"涂料",這樣才保證不滲酒。簍口上頭蓋著木蓋子,還得用揉好的豬尿(suī)泡里放上一些高粱等雜糧來密封簍口,密不透風!小點的一個酒簍能裝二十來斤酒,大點的可裝四五十斤。</p> <p class="ql-block">上圖既為牛拉犁杖耕地時的場景,牛脖子上配戴的牛鞅子,后面的人扶犁杖。</p><p class="ql-block">下圖是牛鞅子和繩套。</p> <p class="ql-block">北方農村的木犁,春天種地時,一頭或兩頭牛在前面拉犁杖,在后面有扶犁杖的,有點籽的,有縷糞的,有的還有打播梭的一套人馬。</p> <p class="ql-block">犁杖上用的鑄鐵犁鏵子。</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種用柳篾或竹篾編制而成的小型盛酒或油或水的器皿,俗稱‘油葫蘆’。里外都是用桑皮紙配以特殊熬制的豬血糊多層,保證不能漏水漏酒。</p> <p class="ql-block">這個是‘鐵花轱轆車’的一個車輪,車輻車輞子都是非常堅實的好木料,整個車輪一周全部都扣上鐵瓦,非常結實耐磨耐用,多年不壞。在舊社會都是有錢的地主等大戶人家才有財力做得起這種三套或四套馬拉的鐵花轱轆車。</p> <p class="ql-block">這個物件是建筑工地用來夾磚用的‘磚夾子’,每次可以夾起4塊,還不磨手。</p> <p class="ql-block">此為馬嚼子,對沒訓練好的馬,將那兩段鐵放入馬嘴里,其他的用皮繩穿好,就可控制馬的行為。</p> <p class="ql-block">馬嚼子</p> <p class="ql-block">北方農村稱這個物件為‘箍嘴’,給牛、馬、驢等牲口戴上防止到處亂吃草,尤其是在農田干活時必須要戴,防止亂吃莊稼。</p> <p class="ql-block">這個物件北方稱‘捂眼’,主要是在用驢、馬拉磨或水車時給它配戴,一是防止它轉圈多了發(fā)暈,另外還防止在拉碾子拉磨時吃磨盤上的糧食。</p> <p class="ql-block">毛驢拉不碾子戴著捂眼,脖頸處套著套包,套包外面那個叫夾板,套包是用來保護驢、馬脖頸的。</p> <p class="ql-block">簑衣,主要在南方農村農民雨天做雨衣用。大多用選好的棕櫚葉搭配縫制。通常是與斗笠配合使用,解決了農民沒有雨衣還要干活的困擾。</p> <p class="ql-block">陶瓷大缸,在農村用途非常廣泛,東北地區(qū)冬季漬酸菜,到春天吃完酸菜可以用做水缸盛水,也可以用來盛放糧食還防鼠。</p><p class="ql-block">這種缸由陶瓷廠成套燒制,從大套缸、大缸、二缸、三缸、四缸、到缸腿子。</p> <p class="ql-block">勾子秤</p> <p class="ql-block">盤子秤</p> <p class="ql-block">戥子是用來稱量較小巧且貴重物品的小秤,一般放在特制的木匣里保管,用時打開木匣取出秤桿秤砣稱完重裝回匣中,防止那細小的秤桿折斷。</p> <p class="ql-block">戥子,秤的一種,由于比較精準,所以常用來稱量金、銀、名貴藥材等貴重物品。舊時中藥鋪,金銀店稱貴重物品都用這種戥子;有的走街串巷賣顏色(染土布、土線)的貨郎挑也用。</p> <p class="ql-block">當年趕膠皮大轱轆車的車老板隨身必備之物,急用時可以把馬的套具繩索割斷。還有一更重要的用處是體現(xiàn)在刀鞘上,刀鞘有鐵制的,大多是用山羊角或鹿角狍子角制成,整個刀鞘必須有一個尖頭,那是用來接上斷了的繩索套具專用工具。</p> <p class="ql-block">老式木箱、皮箱,箱子上的飾件(銅釕吊、銅鎖),都很有時代感。當然,這東西也不是普通人能有條件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老式簡易月餅模子。每年中秋節(jié)前,糕點舖、食品廠都會提前加班生產月餅。當然,根據(jù)所生產月餅的種類花色,會準備一整套模具,俗稱月餅模子。</p> <p class="ql-block">老式點心模子</p> <p class="ql-block">老式糕點,早年間賣糕點都是散裝,稱好后倒在包裝紙上,售貨員將糕點擺出四方形狀用紙包好,再用特制紙繩捆扎,預留的紙繩系成一個提手;稍講究點的,根據(jù)顧客需要會給客戶提供用薄木板制的點心匣子,匣子蓋上貼著印刷精美的彩紙,上邊印著企業(yè)的名稱地點等,起到為商家的商品做宣傳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后來有了紙制糕點盒(禮品盒)、還有鐵盒的。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提上一盒點心再來上兩瓶酒兩瓶水果罐頭,那是很有面子了。</p> <p class="ql-block">當年白糖紅糖都比較緊張,就有了這種糖的替代品~糖精,一小碗水捏上兩三粒糖精就可以得到一碗挺甜的糖水,一度糖精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調味品。</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曾經的餅干是用鐵皮盒子裝的,有的城里雙職工干部家就在箱子上擺著餅干桶,好誘人??!</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奶粉都講大品牌講究精包裝,不是罐裝大品牌的不買。當年在市場上剛有奶粉出現(xiàn)時候,基本都是紙袋后來改為簡單的塑料袋包裝,為了給奶水不足的嬰兒或重病病人買上一袋奶粉,那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鐵桶麥乳精,這是看望病人或老人的禮品之一,配合以水果罐頭等,基本可以拿得出手。</p> <p class="ql-block">這是個瓷酒壺,應該是與這酒壺同色同花的一個托盤、6個酒盅一套。</p> <p class="ql-block">俗稱‘大頭鞋’,在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qū),冬天太過嚴寒,如果擁有這樣一雙大頭鞋非常有面子,膠皮底毛里子起路來又輕快還不滑。過去都是穿那種用羊毛搟的氈圪垯,走雪地也不錯,氈圪垯腰子高點的也不往里灌雪。</p> <p class="ql-block">鍘刀,把谷草鍘成一段段的小段,越短越好,牲口吃的不剩草碴子。后來有了手搖鍘草機,又有了電動鍘草機,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了解放。</p> <p class="ql-block">這是個老的木桶,木匠師傅用一塊塊木板按桶粗細大小,將木板兩側用刨子刮出一定的斜坡組合到一起,再在桶口、底、中間各箍上鐵箍,由桶口向下砸下個圓好的桶底,桶底與桶幫的縫隙用鋸末子添充砸實,測試不漏水,就可以交成品了。</p> <p class="ql-block">老式轆轤井,后來有了壓水井,用電水泵抽水的細管井,轆轤井就完成了使命。現(xiàn)在都用自來水,打開水龍頭,想怎么使就怎么使,真是天翻地覆?。?lt;/p> <p class="ql-block">壓水井,也曾紅火一段時間,從全營子一兩口轆轤井到差不多每戶砸一口壓水井,絕對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既安全又干凈,人們再也不用去敞著口的轆轤井挑水了,相應的是水?水扁擔完成任務靠邊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