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青陽縣滕子京家族墓M5墓主身份初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拂去歷史的塵埃,把曰歷翻到20世紀90年代,一起回望滕子京家族墓發(fā)掘清理簡況。</span></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10日下午,青陽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接到縣長的電話,說318國道途徑青陽縣新河鎮(zhèn)光榮村金龜原處公路拓寬取土時,發(fā)現一塊屋頂式石質墓蓋,蓋面陰刻"贊善大夫滕公墓蓋"銘,指示他們速派人現場處理。文管所立即組織人員對該墓群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經過發(fā)掘清理,確認該墓群為北宋名臣滕子京家族墓地。該墓地共有5個墓穴,1-4為滕子京父親、妻子李氏、妹妹、幼女的墓穴,5號墓穴沒有能證明墓主身份的文物(有銘文),故難以確認墓主身份。</p> <p class="ql-block">“M2M3M4 所 出 墓 志 銘 有 “ 從 先 公 之 新域”、 “以報其終也”、 “陪葬于九華壽館”等記述,墓中所出錢幣均為北宋早期,最晚的為天禧通寶。分析推斷該墓主是滕子京之父?!?lt;/p><p class="ql-block">滕子京葬父于青陽,緣于其曾任池州榷酤。景祐二年(1035年),44歲的滕子京因司諫范諷因事被貶,滕宗諒與范諷一向交好,故而受牽連,被降為監(jiān)管酒業(yè)專賣的池州監(jiān)酒。他在池州青陽工作生活了三年,這期間他將父親、妻子和幼女的靈柩遷葬于青陽金雞原。1038年調任江寧府通判,1039年母親仙逝,他回家(青陽)丁憂一年。(算下來,他在池州青陽生活了四年,有文章說滕子京在九華隱居九年,與史實不符)。</p><p class="ql-block">滕父生平不詳,宋史無載,僅范仲淹 《滕子京墓志銘》記 “父感雅州軍事推官,累贈尚書屯田郎中”。該墓蓋刻 “贊善大夫”而非 “屯田郎中”,應是其父曾授任與屯田郎中同屬下級文官 的贊善大夫,而贊善大夫屬東宮太子官,疑其以太子官屬為榮的緣故。”</p><p class="ql-block">另外,“M5 與 M4 相距6米,在墓地的東南邊,位置靠后。該墓一壁以石鑿壁的形制較特殊,鐵釘環(huán)較大,出土器物具有北宋時期特征,銅錢亦為唐代至北宋年間的,最早的是唐”開元通寶”(621年)鑄,最晚的是北宋”熙寧元寶”</p><p class="ql-block">(1068年~1077年)鑄,也都晚于滕子京卒年(慶歷七年,即1047年),由于沒有能證明墓主身份的文字內容,考古人員只能按照史料記載,推斷該墓主非滕子京本人,而為其晚輩族人?!?lt;/p> <p class="ql-block">滕宗諒 ,慶歷七年卒于蘇州任所,“諸子奉公之喪,以某年月日,葬于青陽邑東十里之金龜原”。此次發(fā)掘清理,證明方志關于滕子京及其族人葬于青陽的記載屬實,現在的金龜原北宋時稱金雞原。清理中未見滕子京本人墓葬的遺跡,估計是該墓在早年修公路時即已被毀。"</p><p class="ql-block"><b>依據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觀點:</b></p><p class="ql-block">其一,5號墓下葬時間比滕子京卒年至少晚21年(1047~1068年),因此推斷5號墓主不是滕子京。</p><p class="ql-block">第二,確認滕子京歸葬地在金龜原,但清理中未見滕子京本人墓葬的遺跡,估計是該墓可能在早年修公路時即已被毀。</p><p class="ql-block"><b>這就出現了三個疑點,</b><b style="color:rgb(1, 1, 1);">疑點一,</b>滕子京究竟是哪一年遷葬青陽的?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目前所依據的是范仲淹《宋滕子京墓志銘》記載:"諸子奉公之喪,以某年月日葬于青陽邑東十里之金龜原而乞銘予余,”</p><p class="ql-block">”以某年月日葬于青陽”這句話意思不明確,有點模凌兩可,也許,范仲淹撰寫銘時也不能確定何年何月遷葬,故作這樣處理,遷葬的主動權在滕子京的兒子手上,因此給后人留下了懸念。</p><p class="ql-block"><b>疑點二,</b>“早年修公路時被毀"。當時修公路取土有沒有在此挖到古墓,青陽地方史料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人親眼所見,只是一種推測,此說缺少證據支持。</p><p class="ql-block"><b>點疑三,</b>《宋滕子京墓志銘》和出土的三方墓志講滕家有6個人葬在滕子京家族墓地,而發(fā)掘現場只有5個墓穴,清理過程中也沒有發(fā)現滕母的遺跡,那滕母又葬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滕毌去世時,滕子京還上表丁憂一年,母親的后事也是他親自操辦,總不致于將父母分開安葬的。M1~M4有墓志說明,墓主身份確定無疑,M5墓主是滕母還是滕子京本人,或滕家晚輩?有待將來出現新證據證明。</p> <p class="ql-block">筆者參考明萬歷《青陽縣志》、光緒《青陽縣志》《安徽青陽金龜原滕子京家族墓地清理簡報》(中原文物2013年第3期),<b>及相關史料就上述問題試析如下。</b></p><p class="ql-block">1)據百度介紹,滕子京在蘇州任所逝世,先葬在蘇州,后遷葬青陽的。如果此說當真,滕子京靈柩遷莽青陽金雞原的時間有多種可能性,三年后,五年后,也有能是二十一年后,即熙寧元年(1066)。</p><p class="ql-block">2)滕子京生于北宋淳化二年(991年),農歷為辛卯年,屬兔,M5墓隨葬品有一對水晶兔,這是否暗示滕子京的身份。他的父親墓里有2粒水晶念珠,其他墓除了墓志和墓蓋,沒有一件隨葬品。北宋時,通西域之路受阻,市場上玉石很少,商人只得從海路進口水晶寶石。那時,水晶屬珍貴的寶石,體現身份的。M1和M5有隨葬品,都有水晶掛件,M5隨葬品比M1多,而且檔次略高,這不是偶然現象,與當時的葬俗有關,因此,推測M5應是滕子京墓。</p><p class="ql-block">3)關于滕子京家族成員情況,范仲淹《宋滕子京墓志銘》交待的比較詳細,但目前傳世的范仲淹《宋滕子京墓志銘》有三個版本,《范文正公集》收錄的《宋滕子京墓志銘》內容比明萬歷《青陽縣志》版和光諸《青陽縣志》版少約300字,沒有關于滕子京兒女、孫子輩官職的內容和相關信息,這后面的內容有可能是兒孫成家立業(yè)后添加的。為什么要修改《宋滕子京墓志銘》呢?猜測可能與遷葬滕子京靈柩有關。</p><p class="ql-block">4)滕子京是清官,家里不富。中國人講究蓋棺論定,《宋史》評價:<b>”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余財。所蒞州喜建學,而湖州最盛,學者傾江、淮間?!?lt;/b></p><p class="ql-block">滕子京俸祿很高,年薪約2000余貫(1貫錢=1兩白銀=224元人民幣)。俗話講”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他有這么高的收入去世的時候因”好施與,無余財”,連安葬費也是皇帝賜予的(滕子京從巴陵郡調到蘇州府任知府,上任僅一個多月,就病死于任所)。由此可見,他家里的確不富裕(1992年,滕子京家族墓出土文物再次得到印證),幼子還靠范仲淹撫養(yǎng),當時,他兒子哪有經濟能力迎父親靈柩歸葬九華?況且,官府已經幫他們在蘇州安葬了其父,緩遷葬是明智的選擇。</p><p class="ql-block">5)幾個墓穴的布局可以印證M5是滕子京墓。</p><p class="ql-block">江南葬俗左邊為大,據《安徽青陽金龜原北宋滕子京家族墓地清理簡報》報道:”在巖石空隙處東西長 11. 8 米,南北寬 6. 2 米的范圍內清理了五座墓。五墓均為豎穴土坑,皆近南北向,自西而東平行排列,依次編號為 M1 至 M5?!蹦怪鞣謩e為滕父、滕妹、滕妻和滕女(疑滕母葬在滕父墓的左邊,他們都先于滕子京去世。該墓地面積73平方米,東西向己經排滿,左邊是母親,右邊是小女兒,已不適合再安葬滕子京,更好的位置就是東南方,即M5的位置,據此推測M5墓主是滕子京。</p> <p class="ql-block">滕子京家族墓地出土文物,尤其是瓷器和幾方墓志,對研究北宋時期家族墓地的葬俗特點,青陽民俗,滕子京家族史和地方史,以及北宋時期的瓷器制作水平,滕子京的書法藝術,等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為同類器的斷代提供了準標準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p><p class="ql-block">以上是筆者淺見,拋磚引玉,為有興趣了解滕子京生平故事的同好提供參考。本人才疏學淺,錯誤難免,歡迎賜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參考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1) 范仲淹 《 宋滕子京墓志銘 》。</p><p class="ql-block">2)明萬歷《青陽縣志》。</p><p class="ql-block">3)光緒十七年版 《青陽縣志 》。</p><p class="ql-block">4)《 宋史·滕宗涼》 ( 元) 脫脫等 。</p><p class="ql-block">5)《安徽青陽金龜原北宋滕子京家族墓地清理簡報》(青陽縣文管所)。</p><p class="ql-block">文物圖片;由縣博物館供稿</p><p class="ql-block">撰稿人;九子山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附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滕子京年表</b></p><p class="ql-block">●北宋淳化二年(991年),</p><p class="ql-block">滕宗諒出生。</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18歲,同年,滕宗諒妹滕梅嬌病逝,終年15歲。景佑二年(1035年),于濟東遷葬于青陽金雞原。</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4歲,滕宗諒與范仲淹為同科進士,初任濰、連、泰州從事。</p><p class="ql-block">●天圣三年(1025年),34歲,滕宗諒任泰州軍事判官;范仲淹時任西溪(今江蘇東臺)鹽官,建議泰州知州張綸修筑捍海堤堰,并薦舉滕宗諒協助張綸;滕宗諒后遷為當涂(今安徽當涂縣)、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范仲淹升任京官后,賞其才干,將滕宗諒召入試學院。</p><p class="ql-block">●天圣五年(1027年),36歲,滕宗諒改任大理寺丞(負責審核刑獄案件)。</p><p class="ql-block">●天圣九年(1031年),40歲,滕宗諒由大理寺丞貶至閩北邵武縣。任職期間勤政為民、修建學堂、訪貧問苦,與當地百姓親密無間。</p><p class="ql-block">●明道元年(1032年),41歲,滕宗諒奉調入京,任殿中丞(掌管皇帝衣食行等事)。年內,滕宗諒與秘書丞劉越等請求章獻明肅太后歸還政事。</p><p class="ql-block">●明道二年(1033年),42歲,滕宗諒任左正言。八月,遷任左司諫。</p><p class="ql-block">同年,滕宗諒妻李氏逝世,終年31歲,景祐乙亥年(1035年)葬于青陽金雞原。</p><p class="ql-block">●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43歲,因內寵頗盛,上體多疾,滕宗諒上疏曰:“陛下日居深宮,留連荒宴,臨朝則多羸形倦色,決事如不掛圣懷?!闭Z太切直,被降為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p><p class="ql-block">同年,滕宗諒小女滕四娘病亡,年6歲,景祐丙子歲(1036)自陳橋“陪葬于九華壽館”(即青陽縣金雞原)。</p><p class="ql-block">●景祐二年(1035年),44歲,司諫范諷因事被貶,因滕宗諒與范諷一向交好,故而受牽連,被降為監(jiān)管酒業(yè)專賣的池州監(jiān)酒。</p><p class="ql-block">●景祜三年(1036年),45歲,奉先公太博之靈葬于青陽(九華)金雞原。</p><p class="ql-block">●寶元元年(1038年),47歲,滕宗諒調任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后丁太夫人憂(滕母逝世),復除改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州。</p><p class="ql-block">●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49歲,西夏皇帝嵬名元昊(李元昊)大舉興兵侵宋,滕宗諒遂升任刑部員外郎(官)、直集賢院(職)、涇州(今甘肅州涇川北)知州(差遣),負責防御西夏東侵。</p><p class="ql-block">●慶歷二年(1042年)十一月,51歲,由于治邊有方,戰(zhàn)功卓著,在范仲淹舉薦下,滕宗諒擢升天章閣待制,加環(huán)慶路都部署,接替范仲淹任慶州(今甘肅慶陽市一帶)知州。</p><p class="ql-block">●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52歲,滕宗諒調京不久,駐扎在涇州的陜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fā)滕宗諒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監(jiān)察御史梁堅對其進行彈劾,指控他在涇州費公使錢十六萬貫,隨即遣中使太常博士燕度前往邠州勘察此事。滕宗諒一時慌亂,怕株連無辜,將賬本和撫恤名錄等全部燒光,反將罪名坐實?!皼苤菖灿霉畎浮保ê蟛閷嵓儗僭┌福?lt;/p><p class="ql-block">鬧得沸沸揚揚,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監(jiān)官歐陽修等都為滕宗諒辯白,極力救之,使得滕宗諒僅官降一級,仍充任天章閣待制,貶為鳳翔府(今陜西省寶雞市境)知府,后又貶為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境)知州。</p><p class="ql-block">●慶歷四年(1044年)春,53歲,御史中丞王拱辰不斷上奏參劾滕宗諒,致其被貶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陽市一帶),到巴陵后,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以國事為重,勤政為民,修筑防洪長堤、重修岳陽樓等受到百姓稱贊。</p><p class="ql-block">●慶歷七年(1047年)春,56歲,滕宗諒由于治巴陵(岳州)有功,調任江南重鎮(zhèn)蘇州知州,上任后不到一月便逝于任所,終年五十六歲,始葬于蘇州,后其子孫(是子還是孫無史據可考)按其生前意愿,遷葬于青陽縣城南金龜源。(此條資料引自《河南省洛陽市滕子京》族譜網)</p><p class="ql-block">2025.6.1日編輯</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