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時分,睜開雙眼在手機微信上看到著名畫家、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鄧益敏老師的留言:“今天在南洋嗎?如有在,方便的話煩請與張興裕大師打個招呼,我想去坐聊一會兒,拍個照片做素材”。我即刻回復,馬上聯(lián)系,張興裕大師的爽快答應,也促成了初夏茶鄉(xiāng)一日行活動。</p><p class="ql-block">當天上午,我們分別從龍巖和漳平城區(qū)相約來到了水仙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興裕大師的家鄉(xiāng)南洋鎮(zhèn)營侖村。也很碰巧,我們成為了張興裕大師接待的第一批客人,他招呼大家落坐后,沏上一壺新鮮出爐自制的水仙茶,如蘭似桂的香氣與甘醇順滑的口感,具有水仙茶傳統(tǒng)獨特古韻味。</p><p class="ql-block">“不喝頭春茶,哪知春之味”。蘭香清冽撲鼻,如入雨后幽谷,淺啜一口,甘醇綿柔,喉韻悠長,花香、蜜香、木質香次第綻放,仿若與自然對話,龍巖客人如是說道。</p><p class="ql-block">大師人氣高,南來北往,不一會兒功夫又迎來了好幾撥客人,我們與張興裕大師合影拍照后,又驅車到了位于鎮(zhèn)上南仙街新晉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士安家中。沿街隨處可見裝修風格統(tǒng)一的茶廣告,街邊門店經(jīng)營電動包茶或銷售與茶相關的商品,標記牌上有茶廠名稱、主人姓名或注冊商標等相關信息,都無聲地彰顯著“茶”在這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南洋作為漳平水仙茶的主產(chǎn)區(qū),采茶季經(jīng)過二十多天的喧囂忙碌,己經(jīng)重新回歸往日的寧靜。表弟士安告訴我,近段主要忙于選茶樣送評,展示勞動成果,上山打理茶園,還有打包發(fā)貨,許多客戶都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把春茶送到朋友的手中,品賞春天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茶農(nóng)們馳而不息,列入世遺傳統(tǒng)技藝的水仙茶作為一個橋梁,連接很多人和事,可以說,自春到冬,無休無憩。士安的做茶事跡,不是幾句話能夠說清楚的。他以“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足矣”來要求和勉勵自己,擇一事終一生,可謂是不為繁華易匠心。</p><p class="ql-block">在士安的帶領和影響下,在面對這場“城市與農(nóng)村,機器與匠心”的抉擇,其一兒一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大學畢業(yè)在外工作多年又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從事茶葉生產(chǎn)和網(wǎng)上銷售工作,助推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在其拍攝的制茶視頻,記錄了士安的制茶經(jīng)歷和發(fā)展過程。他的制茶生涯始于童年時期,跟隨父親學習制茶技藝,通過數(shù)十年的不斷實踐與磨練,結合個人經(jīng)驗和現(xiàn)代技術,形成了“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青變則變”技術精湛的制茶方法。</p><p class="ql-block">回顧歷程,士安在1997年開始參加茶葉評選,1998年獲得了漳平水仙茶王賽的最高榮譽——茶王稱號,并在隨后的二十多年中又獲得了11次“茶王”,使他成為獲得茶王稱號最多的制茶人,被譽為“茶王之王”。其茶樣持續(xù)三年被國家茶博館收藏。</p><p class="ql-block">張士安深知“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道理,因此他認為掌握一門技藝才能讓生活更加踏實。他對于茶葉技藝的傳承工作十分熱心,傾心相授培養(yǎng)了近30名徒弟,其中有多人次獲得各級獎項,并有6位徒弟評為了龍巖、漳平兩級的非遺傳承人。作為“師傅中的師傅,茶王中的茶王”領軍人物,他還經(jīng)常到溪南、象湖、吾祠、靈地等地進行制茶技術指導,推進科技幫扶,將漳平水仙茶的制作技藝進一步發(fā)揚光大。</p><p class="ql-block">品茗之時,鄧益敏老師同行的文友早已按捺不住了,提議要去領略公館嶺520茶莊和大用山的茶園景觀。我們慢悠悠地向著茶莊方向行駛。在交流中得知,同行的文友都是鄧老師的同學馬老師、尹老師及其夫人湯醫(yī)生等,他們在此前早已聽過鄧益敏老師對公館嶺茶莊和大用山有關情況的介紹了,已經(jīng)把期待積攢到了頂峰,一早接到鄧老師的邀請電話便有了最快捷的回響,長期堅持游泳鍛煉的馬老師也取消計劃,因茶而行,看來,茶是生活的詩和遠方,一點也不假。</p><p class="ql-block">周末逢小雨,空氣比較濕潤,初夏很宜人,時序的巧遇,如青綠兩色,于大山調色盤中悄然融合,無論是公館嶺還有站在大用山茶莊上,吸吮著負離子的清新空氣,聞著泥土夾著茶葉的清香,微風拂面,神清氣爽。在室內靜靜地喝著茶,賞著絲絲渺渺的霧氣升騰,看著遠山狹谷不斷變化的云霧,十分美好。這種美好對我而言,算是忙碌之余的憩息,還是制茶之后的饋贈,似乎茶能讓時間變得緩慢,也能豐盈內心世界而變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山間野果十分誘人,公館嶺茶莊人工種植的楊梅,成為了吸引客人眼球的主角,他們邊采摘邊吃,甜中帶酸的滋味感,讓她們吃的欲罷不能。同行的翁太太在采楊梅時用肢體語言表達了她的快樂,每一次轉身,都像綻放的花朵,雙手舉過頭頂?shù)膸资鴹蠲罚箶[揚起的弧度里,滿是孩童的輕盈與靈動,逗得朋友哈哈大笑。這些畫面被善于觀察和捕捉閃耀瞬間的畫家鄧益敏老師拍入了視頻之中。</p><p class="ql-block">一杯茶,一座安靜的山頭,每當遠方客人蒞臨茶山觀賞美景品茗的時候,都會感受到茶人敬天愛茶,茶人合一的敬畏之心,感受到漳平水仙茶一山一味,獨具特色的神奇韻味,感受到人們對茶的熱愛,滾水沖之,清香盈室,一杯一壺,怡然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感受到茶農(nóng)的晝夜辛勞和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等等,雖是短暫的一日游,但龍巖客人風趣地說;一日抵三秋,今天這些所見所聞都給我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時間賦予茶葉的轉化,讓我們持續(xù)保持著對品飲的期待。</p><p class="ql-block">邱聲光2025年6月1日晨執(zhí)筆于農(nóng)家小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