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的旅行筆記三十八)</b></p><p class="ql-block"><b> 媽閣廟又名媽祖閣,俗稱天后宮,位于澳門半島西端內港入口處,背山面海,是古代外國商船停靠澳門的必經(jīng)之地。因此在古代,媽閣廟也是澳門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澳門媽祖閣建閣年代說法不一,一說明弘治元年(1488),一說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是澳門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廟宇。</b></p> <p class="ql-block"><b> 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shù)氐拿Q,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b></p><p class="ql-block"><b> 2005年7月15日,媽閣廟作為澳門歷史城區(qū)的組成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文筆者來到澳門媽祖閣</b></p> <p class="ql-block"><b> 媽閣廟媽閣廟主要由大門、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閣和正覺禪林組成。各建筑規(guī)模小而簡樸,外觀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布局錯落有致。除觀音閣供奉觀音外,正殿、弘仁殿和正覺禪林皆供奉媽祖。</b></p> <p class="ql-block"><b> 大門入口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筑,寬4.5米,祗開有一個門洞,門楣有“媽祖閣”三字,兩側為對聯(lián),三部分均有琉璃瓦頂?shù)妊b飾,其中門楣頂部更有飛檐狀屋脊,脊上裝置瓷制寶珠及鰲魚,緊跟在大門之后為一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亦由花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雙石獅分置在柱頭上 。</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為供奉天后的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稱,它和正門建筑、牌坊以至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都在同一軸線上。建筑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筑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分墻身以至屋頂均由此材料修筑,兩邊墻體均開有大面積琉璃花磚方窗,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在石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并以夸張的飛檐裝飾正脊及垂脊。</b></p> <p class="ql-block"><b> 弘仁殿規(guī)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只是一石室,建筑以山上巖石作后墻,屋頂及墻身也以花崗石圍合。殿內也供奉天后,兩側墻身內壁有天后之侍女及魔將浮雕,而天后神像則置于山石前,與正殿神龕區(qū)做法一樣,在石屋頂上,也加上綠色琉璃瓦及飛檐式屋脊裝飾。</b></p> <p class="ql-block"><b> 觀音閣位于廟之最高處,樹木繁盛,清靜幽深,傳說是昔日海覺寺遺址。觀音閣右邊的巨石上刻著“說法點頭”四字,左邊的巨石刻著“太乙”,這摩崖上刻有“太乙”二大字,也可看到媽閣廟與道教間有著密切的關系。</b></p> <p class="ql-block"><b> 正覺禪林是根據(jù)海覺寺的“覺”字命名的 。正覺禪林位于建筑群前方且與正殿同在一平臺上,相對于其他神殿,不管在規(guī)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較為講究,建筑由供奉天后之正殿及側殿組成,側殿建筑為一般磚結構民房式,屋頂為硬山式。而正殿是一四架梁結構建筑,為一院落式布置,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側廊為卷棚式屋頂,主建筑被二列各三枝柱分為三個開間,屋頂為琉璃瓦坡頂,兩邊側墻頂部為“鑊耳”山墻,有防火的意思,具濃烈的閩南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澳門的媽祖信仰,傳說一艘漁船在海里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于危難關頭,這時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使風暴轉向離去,大?;謴土似届o,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澳門海鏡港,到岸后少女走向媽閣山,忽然一輪光環(huán)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修建了這座廟宇來供奉這位娘媽 。</b></p> <p class="ql-block"><b> 每年春節(jié)和農歷3月23日娘媽誕期,是媽閣廟香火最為鼎盛之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