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四天清晨七點,晨曦微露,我們便從杭州匆匆啟程,奔赴蘇州的楓橋景區(qū)。蘇州的寒山寺,我此前已然到訪,然而楓橋景區(qū)卻始終緣慳一面。此番,有幸能與女兒一同前來,終得乘船暢游這方天地。不過要加收每人100元船票和評彈書場的費用。</p><p class="ql-block"> 楓橋景區(qū),宛如一顆鑲嵌在姑蘇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是一處以“五古”——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zhèn)以及古運河為核心游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它靜靜坐落于蘇州市姑蘇區(qū)楓橋路的盡頭,占地約10公頃,處處散發(fā)著歷史的醇厚韻味與江南水鄉(xiāng)的獨特風情。</p> <p class="ql-block"> 在游船上,導游給我們講述了楓橋與江村橋,兩橋宛如兩位飽經歲月滄桑的老者,靜靜佇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楓橋,舊稱“封橋”,追溯往昔,因漕運需要,夜間此橋會封閉以禁船只通行,久而久之,訛傳為“楓橋”。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楓橋,是一座由花崗石筑就的單孔半圓石拱橋,橋身線條流暢,古樸而典雅。</p><p class="ql-block"> 而江村橋,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之處,同樣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它始建于唐代,歲月流轉間,見證了無數的興衰變遷。清康熙四十五年,由當地人程文煥發(fā)起募捐,對其進行重建,讓這座古橋重煥生機。</p><p class="ql-block"> 楓橋與江村橋,兩兩相望,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堅守,它們用沉默的姿態(tài),印證著那句流傳千古的“江楓漁火對愁眠”,讓人在凝視它們的瞬間,仿佛能穿越時空,觸摸到千年前詩人張繼彼時的心境,感受到那份獨屬于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意與哀愁。</p> <p class="ql-block"> 導游還介紹楓橋古鎮(zhèn):古代的楓橋古鎮(zhèn)地處水陸交通要道,舟楫往來,商旅云集。宋元時期,楓橋市肆已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繁榮,清代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現在的楓橋古鎮(zhèn)保持了粉墻黛瓦、石板街道、前街后河、錯落有致的古樸風貌。</p> <p class="ql-block"> 步下游船,徑直走進書場,準備聆聽那獨具韻味的評彈。書場空間不大,僅能容納三四十人,登臺表演的是一對年輕男女,他們舉手投足間盡顯專業(yè)風范。</p><p class="ql-block"> 隨著絲弦聲響,評彈開場。三段曲目悠悠唱響,其中兩段我尚可領會其中意味,然而有一段,盡管我全神貫注,卻仍覺云里霧里。不過,即便未能完全聽懂,我依舊深深癡迷于這吳儂軟語般的蘇州小調。那嗲聲嗲氣的唱腔,宛如江南水鄉(xiāng)潺潺流淌的溪流,婉轉細膩,直沁心脾。</p><p class="ql-block"> 其實此番前來蘇州,在游船上也曾聽過評彈。相較之下,我還是鐘情于在船上聆聽評彈的感覺。書場總覺得少了些靈動與自在,多了幾分呆板,不像在游船上,伴著微風、水波與沿岸的江南景致,評彈的韻味仿佛都更添了幾分悠然與愜意。</p> <p class="ql-block"> 步出書場,悠然踏入楓橋景區(qū)?!稐鳂蛞共础罚@首唐代詩人張繼途經蘇州寒山寺時揮就的千古名詩,背后藏著一段悵然卻又動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彼時,張繼滿懷壯志進京趕考,卻無奈落第。在黯然返鄉(xiāng)途中,他行至蘇州,于楓橋附近的江面上夜泊。在那靜謐的夜晚,江風拂面,愁緒滿懷的張繼,揮毫將心中的萬千感慨凝于紙上,成就了這流傳千古的詩篇。其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清晰點明地點。姑蘇,便是如今的蘇州,而寒山寺,就坐落于蘇州城西閶門外的楓橋鎮(zhèn)。</p><p class="ql-block"> 張繼,字懿孫,這位唐代詩人生卒年約在公元715年至779年之間。他出生于湖北襄州,即現今的湖北襄陽。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張繼得獲錄用,任員外郎一職。此后,他又入內擔任檢校員外郎,最終官至鹽鐵判官。盡管關于張繼生平事跡的記載并不詳盡,但從友人劉長卿飽含深情的悼詩《哭張員外繼》中,我們仍能感知他為人清廉正直的高尚品格</p> <p class="ql-block"> 鐵鈴關城樓、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又稱楓橋敵樓,為蘇州“三關”之一,是明代抗倭斗爭的重要遺跡。清道光九年重修,次年改建上層為文星閣。它是古驛道和古運河進入蘇州城的水陸交通要塞。</p> <p class="ql-block">毛寧的《濤聲依舊》就在這里拍的。</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江南運河是京杭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運河從無錫西來,由望亭進入蘇州地區(qū),經滸墅關直達楓橋,到楓橋后分為向南、向東兩支。</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剎,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最初名為“妙利普明塔院” 。在悠悠10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它歷經滄桑,先后多次慘遭火毀的厄運。最后一次得以重建,已是清代光緒年間。</p> <p class="ql-block"> 踏入寒山寺,仿若踏入一座歷史與文化交織的寶藏之地。寺內古跡星羅棋布,有鐫刻著張繼詩作的精美石刻碑文,仿佛在靜靜訴說著那段千古愁緒;還有寒山、拾得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為這座古寺增添了幾分神秘的禪意;更有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的珍貴殘片,每一處筆畫都凝聚著大師們的非凡才情。</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鐘聲,更是聞名遐邇,聲傳千里。每年12月31日的夜晚,當新年的腳步悄然臨近,寒山寺都會舉行盛大而莊重的敲鐘儀式。伴隨著悠揚回蕩的鐘聲,108下的敲擊,聲聲入耳,每一下都寓意著消除人世間的一個煩惱,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愿,讓聆聽者的心靈在這悠悠鐘聲中得到慰藉與洗禮。</p><p class="ql-block"> 參觀完畢寒山寺,已是中午十二點,午餐后又趕往蘇州園林《獅子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