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婦孺皆知的民謠,將億萬華夏兒女的血脈相連,將華夏兒女的根脈指向山西洪洞那株蒼勁古槐~洪洞大槐樹。</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們山西行的第四站,2025年4月15日上午游完壺口瀑布景區(qū)后,我們于11:40到達(d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p> <p class="ql-block">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景區(qū)大門,迎面就一個影壁,中間一個大大的隸體“根”字。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p> <p class="ql-block">“根”,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和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意,凝結(jié)著復(fù)雜的故園之情,家國之感。</p> <p class="ql-block">走遍天涯,洪洞是家。</p> <p class="ql-block">這條蜿蜒的水渠叫“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后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后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于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后裔就能在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元朝末期,大規(guī)模戰(zhàn)亂、災(zāi)荒破壞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關(guān)系,加之元代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使北方地區(qū)土地大多荒蕪。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僅遍歷兵災(zāi)戰(zhàn)火的禍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jǐn)_,其嚴(yán)重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帶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不少富庶地區(qū),也變得荊棘遍地,瘡痍滿目。而山西地理優(yōu)勢較好且受戰(zhàn)爭影響較少,人口較為集中,因此決定從山西進(jìn)行移民。</p> <p class="ql-block">朝堂決議雕塑,塑造了當(dāng)時朱元璋在朝堂之上,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移民遷徙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大槐樹下,這組雕塑反映了當(dāng)時在大槐樹下移民的情景。因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嶺,易守難攻,社會安定,人丁興旺。而地處晉南的洪洞縣交通便利、人口眾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設(shè)在洪洞縣城驛道旁的廣濟(jì)寺。雕塑為移民官員辦理遷民手續(xù)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給即將遠(yuǎn)去的親人,深情囑托親人不要忘記老家,永遠(yuǎn)記著大槐樹,手捧槐枝的兒女們,淚水漣漣,依依難舍,駐足徘徊于大槐樹下,思緒翩翩,不忍離去,只得把隨身的飾物,絲帶掛在槐樹上以示牽掛。</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移民,有傳說認(rèn)為,人們不愿離開故土,明政府便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愿遷移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愿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消息趕來后,卻發(fā)現(xiàn)被騙了,只能被迫移民。</p> <p class="ql-block">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持續(xù)了50年,明朝官府不可能總是用這種方法欺騙老百姓。作為貧民出身的朱元璋意識到這一點后,決定進(jìn)行改革。他查辦了一批執(zhí)行過度的官員,并下令以后采用更溫和的方式,通過發(fā)放救濟(jì)金以及相關(guān)的移民福利政策來鼓勵百姓自愿遷移。</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據(jù)史料記載,明朝的大移民,朝廷給出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如減免稅賦,發(fā)放銀兩、種子、耕牛等,被遷往異地的也并不止是山西人。</p> <p class="ql-block">從洪武元年(1368)開始,到永樂十五年(1417)結(jié)束,歷三朝50年,根據(jù)《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先后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涉及1230個姓氏。</p> <p class="ql-block">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路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明朝的大移民,對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大促進(jìn)作用。通過移民,人口、戶籍、糧食產(chǎn)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在移民遷移的過程中,許多百姓為逃避遷移,假裝順從,實則在途中逃跑,試圖尋找親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官吏采取了將整隊百姓用麻繩綁在一起的管理方式。每個人的手被綁在背后,隊伍就像一條長鏈,既便于管理,又能有效防止逃跑。在押解途中,要上廁所就得讓官吏解開手。后來,“解手”也就成了如廁的代名詞。但是,也有人認(rèn)為這只是后人的一種編排、演繹,沒有可靠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并不是沒有根據(jù),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dān)心互相誤認(rèn),關(guān)于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rèn)的憑據(jù)。</p> <p class="ql-block">園中一幅大型移民浮雕圖,生動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xiāng)人們別離鄉(xiāng)土、遷徙途中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p> <p class="ql-block">"五百年前是一家"是句婦孺皆知的俗語,這句話就源自六百多年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p> <p class="ql-block">民間有諺語:“一般樹上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意思就是同姓本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家”的景墻,見之即升騰起家的溫暖之意。它與景區(qū)入口“根”字影壁,在展現(xiàn)形式和內(nèi)涵意蘊(yùn)上都異曲同工,因此并稱“雙絕”。</p> <p class="ql-block">景墻主體為中間“家”字題刻,它是由我國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老先生所題寫。老先生為洪洞縣杜戌村人,那飽含深情的“家”字是他心中莼鱸之思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家”字兩邊篆體“故鄉(xiāng)”、“故土”,與“家”字互相映襯,意義深邃。</p> <p class="ql-block">景墻整體雕工技法捻熟,線條自然流暢,紋飾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盤龍細(xì)雕之中篆書“紀(jì)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jù)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dāng)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dāng)年移民告別故土?xí)r,無不把大槐樹當(dāng)作家鄉(xiāng)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p> <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jù)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jīng)炭化,這就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xiāng)大地”是當(dāng)之無愧、名不虛傳的。</p> <p class="ql-block">據(jù)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p> <p class="ql-block">槐根色黑粗壯,盤枝錯節(jié),形象奇特,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p> <p class="ql-block">它不是普通的樹,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圖騰,是橫亙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坐標(biāo)。</p> <p class="ql-block">這棵象征中華民族血脈紐帶的大樹,承載著明朝初年大規(guī)模移民的歷史記憶,成為中華文化中“根”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樹已不復(fù)存在,景區(qū)根據(jù)古大槐樹的記載新塑了這棵仿制大槐樹,重現(xiàn)了當(dāng)年大槐樹的風(fēng)采。據(jù)記載當(dāng)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p> <p class="ql-block">“?!弊直休d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承載著祖先對后世子孫的庇佑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先祖賜福,心懷感恩??</p> <p class="ql-block">獻(xiàn)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qū)中軸線位置上,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jìn)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護(hù)研究所設(shè)計與施工,建筑風(fēng)格為仿明代建筑,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jìn)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前設(shè)有露天銅香爐,兩側(cè)是與祈福相關(guān)聯(lián)的福牌之類的</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內(nèi)設(shè)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在姓氏堂前,以花禮敬,叩跪祖先,感恩先祖恩德,求?,F(xiàn)世安好??</p> <p class="ql-block">中華姓氏苑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fā)展演變,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lián)、家訓(xùn)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中華姓氏苑門口兩側(cè),分別有兩個姓氏成語樹,每棵粗壯的根上開枝散葉,是各個姓氏的成語,如:完璧歸趙、子孫滿堂、常勝將軍等。</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槐樹移民同姓尋根問祖,相互查證,便會問到“有沒有家譜”,有的便稱作“有譜”,有了家譜查證自然就靠得住。有的代代口傳,但是可以對的上的,便被稱作“心中有譜”。沒有家譜,無法查證的,又稱作“沒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槐樹移民尋根問祖,只能靠譜系靠族譜來得到答案,如能在家譜上對上的就可以肯定是同一個支脈,俗稱“靠譜”;對不上的就不可信、有待查證,俗稱“不靠譜”;完全對不上的,牽強(qiáng)附會的就稱作“離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園區(qū)文創(chuàng)區(qū),根據(jù)姓氏文化和祭祖?zhèn)鹘y(tǒng)創(chuàng)作了許多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件件沁潤著濃濃的根的情意和家的溫暖。</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尋覓祖根,與姓氏相遇,</p> <p class="ql-block">覓祖珍惜,有姓相遇。獻(xiàn)花拜祖,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母親石”,立于尋根祭祖園西北角民俗村入口處,<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國著名書法家、畫家,同時也是洪洞人的董壽平大師的絕筆作品。</span>這里是移民先祖老家的所在,它像母親守護(hù)孩子一樣,世世代代守護(hù)著這片土地。母親石北面刻有四個小篆體字“楊國趙里” ,其中“楊國”表明洪洞是古楊國所在地,“趙里”指趙姓得姓始祖造父所封的趙城 。</p> <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洪洞大槐樹移民已經(jīng)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一棵大槐樹串起全球華人的血脈,洪洞大槐樹不僅是歷史遺址,更是全球華人的情感符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