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鶇 (Turdus dissimilis) 是一種體型健碩、鳴聲嘹亮的中大型鶇類,以其鮮明的羽色對比和警覺的習性著稱。 最醒目的是成年雄鳥。其頭部、頸、上背、翼及尾羽均為深黑灰色至亮黑色,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胸部則是一整片深橙栗色或銹紅色,與黑色的頭部和喉部形成銳利的界限,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轉為白色。 從后邊看,背部的灰色和頭部的黑色很明顯。 雌鳥羽色較暗淡,整體以深橄欖褐色為主,胸部的橙栗色較淺且常帶有黑褐色縱紋。幼鳥下體密布深色斑點。這次沒有拍到雌鳥,由于時間早于繁殖期,所以也沒機會拍到幼鳥。 主要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qū)。 繁殖于中國中部和西南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湖北、湖南等地)、越南北部及老撾北部。 冬季部分個體會向較低海拔或南方(如中南半島)遷徙,但在許多地區(qū)(尤其中國西南)為留鳥。 偏好山地常綠闊葉林、茂密的針闊混交林、竹林以及林緣灌叢地帶。 常見于中高海拔(繁殖期通常在海拔1000米以上,可至2500米左右)的潮濕、郁閉度較高的森林中。對原始林依賴性強。 繁殖期通常在4-7月。雄鳥通過嘹亮的歌聲宣示領地和吸引雌鳥。 巢多筑于森林中喬木的側枝或主干分叉處,離地較高(數(shù)米至十米以上),呈碗狀,由苔蘚、枯草、細根、泥土構成,內墊細草。 主要由雌鳥筑巢、孵卵和育雛,雄鳥負責警戒和提供部分食物。每窩產卵3-5枚。 性機警羞怯,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地面或林下低矮灌叢中跳躍覓食,用強健的喙翻動落葉和泥土。 雜食性,以昆蟲(蚯蚓、甲蟲、鱗翅目幼蟲等)、蠕蟲、蝸牛為主,秋冬也食大量漿果和種子(如薔薇果、懸鉤子)。 黑胸鶇有著驚人的“石化”警戒行為。當察覺潛在危險(如有人靠近)時,它會瞬間停止一切動作,身體僵硬挺直,頭頸高昂,如同一尊黑色的雕塑凝固在樹枝或地面上,利用深色的羽色融入陰影,極難被發(fā)現(xiàn)。只有在其認為絕對安全后,才會突然飛離或恢復活動。這種“突然靜止”的防御策略非常有效。鳴聲是其顯著標志——洪亮、清晰、婉轉多變,旋律優(yōu)美且富有穿透力,常在晨昏時分立于林冠高枝上長時間鳴唱。 在中國屬于 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三有”保護動物)。 這組照片拍攝于2024年3月云南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