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上海外灘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中山東一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外白渡橋,全長 1.5 公里,矗立著24 幢風格迥異的經(jīng)典建筑,有 “萬國建筑博覽群” 之稱。從浦東看向外灘,猶如樂譜般的天際線,讓人陶醉。<br> 此篇最后將展現(xiàn)一幅外灘全景圖。▽</h3> <h3> 這24幢建筑中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8幢,屬于優(yōu)秀歷史建筑的有10幢,其余6幢是后來拆建的。▽</h3> <h3> 外灘 1 號大樓:又稱亞細亞大樓,建成于 1913 年。由英資馬海洋行設計,為 7 層的折中主義風格大樓,整體屬于新古典主義式樣,立面構圖規(guī)整,正面有愛奧尼柱式的 4 根石柱,入口處有巴洛克風格的裝飾。▽</h3> <h3> 外灘 2 號大樓:即上??倳髽?,建成于 1909 年。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是重要的社交場所。由馬海洋行設計,是上海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建筑立面為三段式處理,2-3 層中部有 6 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yōu)美。▽</h3> <h3> 外灘 3 號大樓:原名有利大樓,建成于 1916 年,是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曾被華商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聯(lián)合租賃。▽</h3> <h3> 外灘 5 號大樓:即日清大樓,建成于 1925 年,由日資航運企業(yè)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由英資德和洋行設計,日方建造下部 3 層,外觀簡潔,屬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 3 層裝飾講究,設計了挑檐和浮雕。▽</h3> <h3> 外灘 6 號大樓:建成于 1897 年,原來是一家拍賣行,1906 年翻建成為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銀行。大樓的設計師為英資瑪禮遜洋行,樓外觀呈英國哥特式建筑風格。▽</h3> <h3> 外灘 7 號大樓:建成于 1908 年,原是旗昌洋行的產(chǎn)業(yè),后被輪船招商局買下,歸屬大北電報公司使用。設計者為英資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大樓,橫、豎三段式手法處理明顯,頂部兩端各有帶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黑色穹窿房頂。▽</h3> <h3> 外灘 9 號大樓:美國資本企業(yè)旗昌洋行于 1846 年將總部遷至此地,1877 年賣給輪船招商局,1901 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 3 層新古典主義風格。▽</h3> <h3> 外灘 12 號大樓:即匯豐銀行大樓,1912 年匯豐買下南邊外灘 11 號別發(fā)洋行和外灘 10 號美豐洋行的房產(chǎn)后改建。由英資建筑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的杰作,號稱 “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h3> <h3> 外灘 13 號大樓:即江海關大樓,1857 年在此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 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紅磚建筑,1925 年再次重建。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筑風格總體上屬于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樓高 8 層,上面有高大的鐘樓,高 2 層,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鐘制造的,在美國造好后運到上海組裝,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h3> <h3> 外灘 14 號大樓:最初是英資企業(yè)寶順洋行的產(chǎn)業(yè),后被德華銀行買下,一戰(zhàn)后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47 年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 6 層大樓,由匈牙利鴻達洋行設計,是上海外灘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F(xiàn)在這座大樓是上海市總工會所在地。▽</h3> <h3> 外灘15-1原是一幢普通的 3 層灰白色小樓,有居民樓、商鋪和車庫,與周邊建筑不協(xié)調。后來上海有關部門公開招標進行改建,“鑲牙齒工程” 由此得名。2008 年初原有的灰白色小樓拆除,2010 年左右新建成 “外灘公共服務中心” ,建筑外形參照了外灘 20 世紀初期的建筑風格,2020 年,原開發(fā)商上海外灘置業(yè)有限公司斥資 2 億元啟動升級改建,在保留 Art Deco 建筑外立面的基礎上,全面煥新內部空間,于 2021 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更名為 “外灘國際大樓” 。▽</h3> <h3> 外灘 15 號大樓:1902 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1928 年成為中央銀行所在地。設計者為德資的倍高洋行,建筑屬于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h3> <h3> 外灘 16 號大樓:建于 1924 年,為日本占領時期臺灣銀行在上海的辦公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整體上屬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風格,同時又吸取了世界各國建筑的長處,在大樓的東立面配有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h3> <h3> 外灘 17 號《字林西報》大樓。《字林西報》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英文報紙,被視為英國在華輿論機關?!蹲至治鲌蟆反髽怯傻潞脱笮性O計,1924 年建成。建筑風格為近現(xiàn)代折衷主義,共 10 層(包括地下室一層),外觀呈現(xiàn)三段式結構 ,底層處理成基座形式,中段 2 - 9 層為標準層,頂部設有塔樓。大樓的立面采用了大量的花崗石、大理石,窗戶的排列和裝飾細節(jié)體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美學和設計理念 ?,F(xiàn)在是友邦保險大樓。▽</h3> <h3> 外灘 18 號大樓:1923 年由英資銀行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建造,1955 年麥加利銀行遷出后,改名為春江大樓。設計者是英資公和洋行,呈文藝復興時期折中主義風格,共 5 層,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現(xiàn)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h3> <h3> 外灘 19 號大樓:1850 年代初建起 3 層樓的中央飯店,1865 年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租用該處營業(yè),1903 年改組為匯中飯店,1965 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再度開放。設計者為英資瑪禮遜洋行的司各特,高 6 層,建筑風格屬于新文藝復興式樣,是中國最早安裝電梯的一幢建筑。▽</h3> <h3> 外灘20號沙遜大廈(現(xiàn)和平飯店北樓),是外灘標志性建筑之一,由英籍猶太人維克多?沙遜投資建造,公和洋行設計,1929 年 9 月 5 日竣工。屬于裝飾藝術運動風格,同時融入了部分新古典主義元素。大廈平面呈 A 字形,共 10 層(含地下 1 層),高達 77 米。外立面采用花崗石貼面,簡潔明快。頂部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是其顯著標志,成為外灘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h3> <h3> 外灘 23 號大樓:(現(xiàn)中國銀行大樓)建成于 1937 年,是外灘眾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設計者為英資公和洋行和中國的建筑設計師陸謙受,是近代西洋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大樓。▽</h3> <h3> 外灘 24 號,即中山東一路 24 號,現(xiàn)在是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yè)部所在地,其前身是橫濱正金銀行大樓。大樓始建于 1924 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德羅考爾洋行施工,建筑面積 15167 平方米,鋼混結構。建成時被英文《遠東時報》比喻為 “一顆新嵌到外灘皇冠上的珍寶”。▽</h3> <h3> 外灘 26 號,現(xiàn)為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上海外灘支行所在地,原是揚子大樓,為揚子保險公司辦公樓。上海開埠前,此地屬石成山的土地,后成為老沙遜洋行產(chǎn)業(yè),19 世紀末,老沙遜洋行將其轉讓給揚子保險公司。大樓以新古典主義為基調的折衷主義風格。大樓一、二層采用粗糙的石砌墻面,一層兩側設有對稱的平拱式入口,二層則有半圓形券窗。標準層為磨石對縫墻面,中間飾有貫通三至五層的附壁柱。六層中部設愛奧尼克雙柱柱廊,其不帶齒槽的柱身及細膩、典雅的立面裝飾體現(xiàn)出新古典主義的簡潔風格。▽</h3> <h3> 外灘27號“怡和洋行大樓”,是著名英資怡和洋行在上海外灘所建的辦公大樓。很長一段時間由上海市外貿(mào)局使用所以也被稱為“外貿(mào)大樓”。建筑平面呈西向開口的 “凹” 字形,東、北主立面均臨城市干道,是外灘建筑群中少有的具有兩個長向主立面的建筑。主立面為中央對稱、豎向三段式設計的古典主義風格,一至二層以粗鑿疊砌的花崗巖毛石構成基座,間隔著二層通高的半圓拱窗,中央五開間的三至五層略退進為通高科林斯式柱廊。▽</h3> <h3> 外灘28號“格林郵船大樓”,現(xiàn)在是上海清算所所在地。因業(yè)主為郵船公司,大樓設計引入了郵船形象的理念,東側的屋頂塔樓象征郵船的指揮塔,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建筑格局,東側塔樓也成為整個建筑造型的重點。大樓位于北京東路轉外灘的轉角處,立面中段設計了有頂凸廊,立面延續(xù),豐富有力。▽</h3> <h3> 外灘29號現(xiàn)光大銀行大樓,其前身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辦公樓。東方匯理銀行 1875 年成立于法國巴黎,1899 年在上海開設分行。早期,該地塊租地人為利生銀行,后成為法蘭西銀行行址,1896 年,法蘭西銀行歸并華俄道勝銀行,此地成為華俄道勝銀行行址。1902 年華俄道勝銀行遷往外灘 15 號新址后,1911 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買下此地,于 1911 - 1914 年翻建新的銀行大樓。▽</h3> <h3> 外灘32號是新建筑,2007 年,香港半島酒店集團投資建造大樓,2010 年開業(yè),定名為上海半島酒店。現(xiàn)在是外灘建筑的組成部分,也是外灘北端的最后一幢大樓。▽</h3> <h3> 這是從外灘對岸拍過來的全景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