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57735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社古村是位于東莞市茶山鎮(zhèn)的明清古建筑群,始建于南宋,興起明清,已有800多年歷史,以保存完好的廣府文化特色建筑和深厚的孝德人文底蘊聞名,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末夏初,我們慕名前來參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作為珠三角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村之一,以其獨特的嶺南水鄉(xiāng)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游客,南社保存完好的200余間明清古建筑(祠堂32座、古民居250多間)堪稱嶺南古村落的空間標本。鑊耳山墻、麻石巷道、磚雕木刻、蠔殼窗欞……每一處細節(jié)都是凝固的嶺南建筑藝術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南社古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碧綠的池塘,石拱橋如虹跨水,將池塘分割成錯落的“水船”,寓意全村乘風破浪的愿景。池水倒映著青磚灰瓦的祠堂和古榕,樹蔭下石桌石凳旁,老人閑談對弈,仿佛定格了明清時期的市井煙火。村口的500年古榕如守護者般矗立,枝葉繁茂,與池塘邊的楊柳共同勾勒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村口遠眺,南社村地勢前高后低,一方池塘蕩漾著微波,從村口往遠處延伸,古老的慶豐橋、豐收橋跨塘而過,將其分成三大塊,將兩岸一排排古屋祠堂連接起來,遠見古樹參天,小橋流水,村民游客來來往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村的建筑以紅砂巖為基,這種赤紅色石材在陽光下與綠樹相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紅砂巖不僅防潮耐用,更承載了東莞的歷史記憶,門柱、墻基的雕飾雖風化斑駁,卻添了幾分滄桑詩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村的核心是30余座謝氏祠堂,展現了家族八百年來的繁盛。謝氏大宗祠是村中最早的祠堂,三進兩廊的布局、紅砂巖門柱與灰塑屋脊,彰顯明代建筑的莊重。后堂“聚順堂”供奉著謝氏歷代先祖,牌位排列有序,門樓上的功名石匾、祠堂內的族規(guī)碑刻,無聲講述著“修身齊家”的儒家傳統(tǒng),可謂是理解中國古代宗族制度、禮法秩序的實體教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屋頂的鑊耳墻是廣府建筑的標志,形似官帽,象征“獨占鰲頭”。這些高聳的山墻不僅防火防風,還寄托了家族對子孫仕途的期許。成排的鑊耳墻連綿起伏,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必拍景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歲坊”則是為四位百歲壽星而建,前進為華麗的牌坊,后進為肅穆的祠堂,將旌表與祭祀完美結合在一起,構思非常獨特。牌坊兩側的“水形”山墻如波浪起伏。線條曲折柔和的“水式”山墻與線條瘦硬的牌坊結合在一起,可謂剛柔相濟、相輔相成,歇山頂與如意斗拱的工藝精巧,門樓上的木雕雖褪色卻仍栩栩如生。坊內有雕刻工作室,造型逼真的人物雕刻因材制作,獨一無二,古今雕刻隔空對話,令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村布局獨特,以水塘為中心,祠堂民居沿岸而立,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水鄉(xiāng)風貌,宛如帆船般的風水格局。古建筑大多采用四合院式布局,院子中央設有花園、水池,四周環(huán)繞著住宅和其他功能區(qū)域,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完美融合自然環(huán)境與建筑空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過一條條石板巷,來到一座家廟前,謝遇奇家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光緒二十七年(1901)建成。慈禧太后御賜的鎏金宮燈雖銹跡斑斑,卻難掩昔日榮耀。謝遇奇作為左宗棠副將,因平定新疆有功官至總兵,家廟的斗拱雕梁與戰(zhàn)功故事相映成趣。進門處掛著“榮膺一品,祀享干秋”的對聯,是對謝遇奇將軍一生功勛的紀念,更是對家族榮譽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24日下午,我們正好趕上明代漢婚禮儀式節(jié)目表演,遵循古禮的三書六禮,依照納彩、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等環(huán)節(jié)依次演繹:十里紅妝、鳴鑼開道、宮燈引路,還原了明代漢婚的盛大場景,沉浸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魅力。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社古村不僅是建筑博物館,更是一部活著的家族史詩。從池塘倒影到鑊耳墻的曲線,從祠堂香火到古井清泉,每一步都浸潤著嶺南文化的細膩與堅韌。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浪潮中,南社的青磚灰瓦、古榕蟬鳴,成為現代人尋找文化根脈的“鄉(xiāng)愁容器”。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歸宿感來自對歷史的敬畏。在黃昏時分靜坐塘邊,看落日為鑊耳山墻鍍金。此時,祠堂飄來老人的粵劇清唱,巷口閃過孩童追逐的身影。突然明白:真正的“古村保護”,不是封存標本,而是讓歷史活在呼吸之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