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上承云岡、龍門,下啟大足,是川渝石窟體系的節(jié)點和中國中晚期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的縮影。 <p class="ql-block">安岳目前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10點。用兩天半按圖尋古,好像錯過庵堂寺,增加了菩薩灣</p> <p class="ql-block">5月9日安岳圓覺洞??</p><p class="ql-block">1987年發(fā)現(xiàn)的安岳馬門溪龍</p> <p class="ql-block">意外看到記錄長江水位變化的“白鶴梁”</p> 教鐘寺大雄寶殿<div>唐貞觀建、明代重建、 清曾維修,20世紀80年代,僅存大雄寶殿,為了保護,從距圓覺洞約25公里的地方遷移到了圓覺洞。</div>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鑿刻于晚唐,是窟檐式摩巖浮圖,共13層,高8米,每層設(shè)小龕,供一尊小佛,塔剎由三個圓輪組成。</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西方三圣”——“一佛二菩薩”,即凈瓶觀音、釋迦牟尼佛、蓮花手觀音。</p><p class="ql-block">凈瓶觀音</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蓮花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凈瓶觀音龕,窟高7.7米,寬4.8米,深3.3米,后壁刻一菩薩赤足站立蓮座上,站身高6米,蓮座高0.6米,容貌豐滿,胸飾瓔珞,身著天衣,右手上舉右肩旁握柳枝,左手曲腹部執(zhí)凈瓶</p> 凈瓶觀音手里的凈瓶,不是托著,而是拎著。給人的感覺是,是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站在并蒂蓮上。 曳地長裙上的瓔珞和蓮臺 左右壁上方及中部各刻飛天1身,乘云高翔,姿態(tài)生動。圓覺洞的飛天不是托著或提著花籃,而是托著“盆景”。 兩側(cè)飛天一左一右遙相呼應(yīng),一個朝內(nèi),一個向外。好像飛天在圍繞著觀音飄動,營造了一種環(huán)繞的感覺。<div>飛天的“葛優(yōu)躺”也很優(yōu)美</div> 憑借臨風(fēng)飛舞的彩帶,營造出“輕盈慢妙,天衣飛揚,滿壁風(fēng)動”的意境。 大橢圓火焰身光與火焰形頭光一樣美 觀音頭戴花冠,身披瓔珞,左手提凈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蓮花,大有悲天憫人之態(tài)。 頭戴天冠上的立佛 善財童子 龍女 拎凈瓶的手上手鐲很漂亮 測算一下凈瓶有多重? <p class="ql-block">“釋迦拈花微笑”龕,</p><p class="ql-block">釋迦滿頭螺髻,身披袈裟,手著法指,神態(tài)威嚴,大有佛法無邊,威德懾眾的佛教鼻祖風(fēng)度。這尊釋迦牟尼造像身高5.1米,可是中國古代最大側(cè)身站立佛像。右壁下方站立迦葉尊者,身高1.9米,光頭,雙手合十,頭仰望,面露微笑,目視佛,兩像視線焦點相接,極為生動</p> 佛像整個頭和身子略向右側(cè),頭頂螺髻密集,面朝東方,面頰略顯豐腴,眉間有白毫突出,發(fā)際線低前額,慈眉鳳眼,雙目俯視,恰好與窟右側(cè)下方弟子迦葉的目光對接。 身背光玉頭背光,龕壁花團錦簇 右手施說法印,大拇指與食指間夾一畢波羅花果,左手施與愿印 胖胖的飛天 身穿雙領(lǐng)下垂佛衣,內(nèi)著僧祗衣,袒胸。神態(tài)威嚴,大有佛法無邊,威德懾眾的佛教鼻祖風(fēng)度 如果想要逃離都市的喧囂,尋找一份內(nèi)心的寧靜,在這里,可以放慢腳步,與迦葉一起聆聽千年的禪音。 蓮花手觀音窟<div>刻于北宋,高7米、寬3.8米、深3.7米??邇?nèi)正中是一個觀音造像。像高6.5米,蓮臺高0.72米。<br></div> 始于北宋公元1099年,耗時九年,其造型具有濃郁的唐代遺風(fēng) 觀音頭戴雕刻極為精細的全鏤空化佛花冠,冠中還刻了一尊精美的小坐佛。 她的左手撫右手腕,右手執(zhí)一蓮蕾,俗稱蓮花手觀音。這個蓮蕾長達1.3米,手和花蕾、花枝間是鏤空雕刻,其中花蕾重達百斤,卻千年不墜。 蓮花手觀音面容慈祥,神態(tài)自如,大有唯我獨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 不論你在哪個位置,抬頭都能感受到菩薩溫柔的目光 東方三圣龕。此龕為五代時期造像,龕內(nèi)正壁正中刻藥師琉璃光佛、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上半身已毀,兩旁各刻一飛天。佛、菩薩像之間刻有兩弟子站像。行書題刻:“圖南仙跡”。大概意思是說陳摶曾在此修煉,留下勝跡。<br> 一佛二菩薩看完覺得沒啥可看了,了解到安岳是陳摶老祖的家鄉(xiāng),圓覺洞有陳摶衣冠冢 坐騎是牛 聶公龕,五代廣政四年(941)建。聶公為普州(安岳)諸軍事守刺史,像高2.1米,身著圓領(lǐng)寬袖官袍,腰際垂直一紫金魚袋,雙手執(zhí)笏(已毀)。龕外左右有《聶公真龕記》碑文。據(jù)傳,南巖五代造像是由他主持營造的,特刻像記之。 圓覺洞窟,北宋年間鑿造的。<div>整個洞窟由一巨石鑿空建成,方形平頂,洞窟深10米,窟高4.5米,寬5米??邇?nèi)三壁下有0.75米高的臺基,造像雕刻于臺基上。內(nèi)正壁金剛座上造有兩米多高的結(jié)伽趺坐的三身佛像,三身佛有種種說法,這里的三身佛是佛為大乘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三身。<br></div> 正中毗盧遮那佛即法身佛,他與釋迦佛本為一體 左為阿彌陀佛,即報身佛 右為藥師佛,即應(yīng)身佛 圓覺洞內(nèi)菩薩頭部均被毀,現(xiàn)在所見佛頭均為八十年代補做,不過菩薩身上的衣袂及瓔珞極為精美。 猜猜哪個部位是后補修的? 這個一開一合的蓮花座保存比較完好 幾近落日,喧鬧的人群散去,菩薩送走夕陽,迎來朝霞。這一站,就是千年。 5月9日千佛寨<div>千佛寨造像的開鑿,從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4年),一直延續(xù)至南宋(公元1195年),歷時長達500余年,經(jīng)歷了隋、唐、五代、宋四個朝代。此處已經(jīng)是千佛寨森林公園。</div> 風(fēng)化了的石像,似乎撕開心肺述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 “藥師佛經(jīng)變”龕<div>藥師佛結(jié)伽趺坐正中金剛坐上</div> 左右雕有藥師八大菩薩站像。 佛座下并排站立藥師十二神將,又稱十二藥叉,為藥師如來的守護神。 手執(zhí)各種法器,擺著不同的姿勢、攥拳怒目,情態(tài)十分森嚴。 龕的左右二壁上,分別刻有12組淺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動形像的組合畫來展示“九橫死”和“藥師十二誓愿”的經(jīng)變故事內(nèi)容。勾畫出千百年前的社會風(fēng)貌和世態(tài)人情,淺浮雕造型生動,飛禽走獸活靈活現(xiàn)。 龕后壁上方華蓋飄逸、菩提輝映,兩側(cè)二男姓飛天對襯,顯得十分莊嚴華麗。 千手觀音造型很特別 力士的八塊腹肌 一佛二菩薩龕 風(fēng)化嚴重 背風(fēng)處頑強地保留下來,依然美麗 側(cè)面看,宋代的高級審美 仰望天空 力士除了腹肌還有肌腱暴起的大腿腱子肉,旁邊的女生已經(jīng)是曳地長裙了 “釋迦、彌勒雙佛龕”(唐),兩龕內(nèi)均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龕口左右均刻有力士。 左右壁上方刻有天龍八部 漂亮的七葉樹 忠于職守的文保員 最上面的是“三觀音龕”,唐代 回頭“八觀音龕”,唐代 仔細數(shù)七個,側(cè)面還有一個,基本風(fēng)化 “西方三圣”窟,為北宋在唐窟基礎(chǔ)上改鑿而成,側(cè)壁上仍留有明顯的唐代造像。龕高6.62米,寬5.2米,深3.2米 主尊阿彌陀佛高4.1米,大勢至與觀音菩薩高3.1米 <p class="ql-block">5月9日菩薩灣??</p><p class="ql-block">現(xiàn)場看到不少香灰,可見這處石窟還有著原本的功能,是四川鄉(xiāng)野中“活著”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妙曼舞姿,有人唱歌跳舞有人擊鼓傳花,極樂世界</p> <p class="ql-block">周圍是村民的菜地</p> <p class="ql-block">用鼠標(biāo)復(fù)制粘貼</p> <p class="ql-block">三頭六臂簡約版</p> <p class="ql-block">左邊應(yīng)該是抱著孩子的吧,老百姓最喜歡親民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刻在石頭上的作品,充滿了蜀地的樸實和浪漫,在堅硬中挖掘柔軟,在粗獷中打磨細膩,在原本無一物的鄉(xiāng)野,構(gòu)建出獨特的佛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