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終于走進四川博物院,我懷著期待的心情,邁入了這座承載著四川千年文化的殿堂。?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現(xiàn)館址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fēng)景區(qū),擁有院藏文物35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7萬余件?。????</p> <p class="ql-block">一進入博物院的大廳,被圓形建筑內(nèi)部的設(shè)計震撼了。頂部的一圈玻璃天窗透進自然光,使整個空間顯得明亮而通透。墻壁上的精美壁畫和樓梯間懸掛的畫作,仿佛將我?guī)肓艘粋€藝術(shù)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古代四川”四個大字醒目地顯示出來,旁邊還有“兩晉至唐五代時期”的字樣以及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p> <p class="ql-block">展版詳細(xì)介紹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交流的情況。絲綢之路河南道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繁榮。</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青釉雞首壺。器身呈橢圓形,頸部細(xì)長彎曲成流狀口沿,并附有一小柄。這件文物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有了更直觀的認(rèn)識。</p> <p class="ql-block">在一個白色展臺上,我看到了三件古董文物。左側(cè)是一塊帶有紅色寶石的小飾品,中間是一件黑色小動物雕像,右側(cè)則是一款彎曲形狀的手鐲或裝飾品。這些文物雖然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在燈光下,我看到了一件古樸典雅的青釉蓮瓣紋罐。其表面裝飾著蓮花花瓣圖案,說明該文物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磚墓遺址,屬于兩晉南北朝(265—589年)期間的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在展廳的一角,我看到了幾塊刻有文字與圖案的歷史磚瓦。這些磚瓦排列整齊,旁邊附有說明牌介紹其歷史價值及用途。這些磚瓦展示了古代建筑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青銅洗表面刻有雙鳳雙魚圖案。</p> <p class="ql-block">陶俑左側(cè)較大較粗獷,右側(cè)較小精致細(xì)膩,均帶有神秘的表情特征。</p> <p class="ql-block">石雕佛像中間較大的一塊雕刻著一位坐姿佛像及其兩側(cè)的小雕像;左側(cè)兩塊較小的石碑上分別刻有不同的圖案與小佛像組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南朝的江南寺廟林立、佛像眾多,卻在無休止的王朝更迭與歲月滄桑中煙消云散。幸運的是,以萬佛寺為代表的成都南期造像的發(fā)現(xiàn),使南朝造像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讓人能夠一睹褒衣博帶、秀骨清像之風(fēng),也昭示著南朝的成都與建康一樣,是一個梵宮琳宇鱗次櫛比、塔剎莊嚴(yán)的古都。</p> <p class="ql-block">古代石雕藝術(shù)品有關(guān)于梁武帝蕭衍與佛教的文字介紹。這些藝術(shù)品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宗教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梁武帝蕭衍與佛教的關(guān)系,他即位后第三年公開宣布皈依佛教,并進行了多項措施促進佛教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一組佛像雕塑。中央主像是坐姿佛陀雕像,周圍環(huán)繞著不同姿態(tài)的菩薩或弟子石雕。背景墻上有紅色裝飾圖案,燈光柔和地照亮展品。</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時期 盛世華章</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俑,背景墻上有“華章”字樣及介紹文字說明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陶瓷駱駝雕</p> <p class="ql-block">陶器碗盤以及四尊彩繪陶俑。</p> <p class="ql-block">一條玉大帶由七方銬組成,帶有方形銅飾片與銀質(zhì)背扣,并刻有銘文記載其歷史價值及藝術(shù)意義。旁邊附有詳細(xì)說明牌介紹此文物的歷史背景及其出土地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陵出士的玉大帶是一件兼具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的國寶級文物。此帶由七方绔(kud)、一方錠(chd)尾、兩節(jié)革帶和一對銀扣組成,鋎尾背面所刻銘文記載了玉大帶火中幸存的故事。此帶出主于棺床之上,可確認(rèn)為王建遺體身佩之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黑色底座前方標(biāo)示牌上有“鍍銀銅豬”字樣及相關(guān)信息說明其年代背景等資料。</p> <p class="ql-block">在一個展示中,我看到了永陵棺床模型及其十二抬棺力士圖案。這描繪出古代葬禮場景的一部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玉制印章。表面雕刻精細(xì),印面篆書“高祖神武圣孝德明惠皇帝謚寶”字樣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王建像及竹簡</p> <p class="ql-block">灰釉彩繪提梁壺。背景模糊可見參觀者行走;唐(618-907年),四川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彩繪四系罐。表面裝飾著花卉圖案,并附帶說明牌介紹相關(guān)信息。</p> <p class="ql-block">唐代絲綢之路示意圖及絲綢錦紋圖案。地圖上標(biāo)注著重要城市與貿(mào)易路線,曾經(jīng)繁榮昌盛的蜀錦,何等輝煌。</p> <p class="ql-block">古代織錦圖案及其說明文字,包括團窠對紋夾聯(lián)珠對鳥紋半臂等,并附有實物照片。</p> <p class="ql-block">唐代絲綢之路示意圖及錦緞?wù)褂[的內(nèi)容板。</p> <p class="ql-block">多份古代手稿包括《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典文獻,并附有關(guān)于此時期造紙術(shù)發(fā)展情況的文字解說牌。這些手稿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銅鏡</p> <p class="ql-block">蜀地名窯</p><p class="ql-block">四川地區(qū)隋唐五代瓷業(yè)有較大發(fā)展,青瓷趨向成熟,生產(chǎn)地域廣大,已發(fā)現(xiàn)的窯址遍布川西各地及川南、川北一些地方,制瓷工藝水平不斷提高,應(yīng)用了釉下彩技術(shù)。這一時期發(fā)現(xiàn)的主要窯址有青羊?qū)m窯址、邛崍十方堂窯址、琉璃廠窯址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剛石力士</p> <p class="ql-block">菩薩頭像</p> <p class="ql-block">佛像殘座</p> <p class="ql-block">耄耋觀者</p> <p class="ql-block">黃筌(寫生珍禽圖)</p> <p class="ql-block">《毛詩》殘石 西周</p> <p class="ql-block">清代漆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早在漢代,蜀錦的發(fā)展就進入興盛期,成都當(dāng)時即以“錦官城”聞名天下。</p><p class="ql-block">唐、宋、元時期蜀錦發(fā)展興盛。明末,蜀錦生產(chǎn)受戰(zhàn)亂摧殘,直到清代其生產(chǎn)才得以恢復(fù)。</p><p class="ql-block">蜀錦的圖案主要分為流霞錦、雨絲錦、散地錦、浣花錦、方方錦等八種。蜀錦具有質(zhì)地堅韌、色澤艷麗、構(gòu)圖多樣的特點。</p><p class="ql-block">2006年,蜀錦已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絲綢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的一個象征。</p> <p class="ql-block">牙雕是指以象牙為原料雕刻的工藝品。象牙制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歷代不絕。漢代海上貿(mào)易發(fā)達,象牙大量輸入中國,成為上層社會財富的象征。唐宋時期牙雕已形成相當(dāng)規(guī)模。清代是牙雕工藝發(fā)展的最高峰,宮廷與地方互相影響,形成了以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的牙雕技藝的不同流派,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牙雕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金錢樹</p> <p class="ql-block">長江之神與二神妹銅像</p> <p class="ql-block">展覽的核心文物“長江之神與二神姝銅像”,現(xiàn)位于四川博物院北門廣場東側(cè)小花園內(nèi)的戶外展核心區(qū)域。這是六百年前明代成化六年由蜀王親自下令鑄造的銅像,十分珍貴。在廣場東側(cè)的庭院中,古樸廊亭由四根近4米高的龍紋石柱支撐,亭中三尊銅像巍然正坐,主尊長江之神高2.88米,頂束發(fā)冠,蟒袍玉帶,兩側(cè)二女神像端莊淑儀,鑄造工藝精美絕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