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歌詠武夷越千年</p><p class="ql-block">——蘇州吳江《喝潮王神歌》與武夷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歷史淵源久遠厚重,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武夷山的先民濮族參與了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戰(zhàn),其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在武夷山下建立閩越王城,這座城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武夷山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在我國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梁時期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顧野王在武夷山講學(xué),開啟了武夷文明的啟蒙篇章;南宋時期,朱熹在武夷山創(chuàng)立朱子理學(xué),使其成為理學(xué)文化的搖籃;武夷山不僅是儒學(xué)的發(fā)源地,也是佛、道文化的重要傳播地。</p><p class="ql-block"> 若論從文藝角度歌詠贊美武夷山,濫觴于何時?你可能首先會想到幾千年前彭祖率兩個兒子彭武、彭夷首先開發(fā)武夷山,但那只是傳說;漢武帝用乾魚祭祀武夷君,那是正史記述;幔亭招宴上演唱“人間可哀曲”,那是一個美麗神話;南北朝時期文學(xué)家江淹贊美武夷山“碧水丹山”,那是對風(fēng)光的客觀肯定,不是藝術(shù)表現(xiàn)。宋之前,只有少數(shù)幾位文人學(xué)者留下數(shù)首點明武夷的詩歌;北宋崇安正式設(shè)縣建置后,著名詞人柳永撰寫吟詠家鄉(xiāng)的游仙詞《巫山一段云》;南宋朱子的《九曲棹歌》,最早概括描繪武夷山九曲溪沿岸自然人文風(fēng)貌,更是開啟歷代文人騷客直接吟頌武夷山九曲溪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真正最早以民間文藝(含民歌、俗諺等)形式歌詠涉及武夷山,而且長達近1500年之久的,不在福建武夷山,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北城區(qū)一帶),就是在那里民間傳唱的《贊神歌?喝潮王》。這是一首距今近1500年、全部歌詞1800行,目前僅一人會唱的,以人化為神的史詩式長篇神歌。此神歌由沈氏堂門“公子社”神歌班班主沈全弟拿著小鑼演唱,唱幾句敲一下,并對神像鞠一個躬,其徒弟宋馬英、王雪珍、王玲鳳則以缽鼓等響器伴奏,有時則改以“和口”伴唱。沈全弟是蘇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贊神歌)代表性繼承人,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吳江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贊神歌沒有腳本,靠沈氏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保存下來。該神歌由吳江民俗專家張舫瀾通過多年對沈全弟跟蹤采訪,張舫瀾、張鐘麟認真記錄后才整理出來,共分為九個章節(jié),分別為歌頭、天才神童、舍宅建寺、喻樹勸學(xué)、妙筆飛鳳、九曲灣港、喝潮大王、野王之靈、歌尾。據(jù)民俗專家張舫瀾研究,《喝潮王神歌》屬于流傳于吳江汾湖一帶的贊神歌中的一支,起源于隋朝。</p><p class="ql-block">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日(顧夫人誕辰日)和九月初九(顧野王誕辰日),吳江區(qū)三里橋顧野王故居遺址(顧墟)都要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廟會。在完成供奉祭品、跪拜行禮等一系列禮儀之后,一位身著黃色綢緞長衫的中年男子,登臺演唱《喝潮王神歌》。這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祭拜的是從這里走出去的蘇州一代才子顧野王,也就是“喝潮大王”;演唱的內(nèi)容就是顧野王波瀾起伏的多彩人生和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顧野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大學(xué)者,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被當(dāng)時人稱為“鴻儒”。相傳有一年吳江地區(qū)洪水泛濫,百姓、良田眼看就要遭殃。顧野王幫助鄉(xiāng)民軍勇抗災(zāi),他立于北門指揮,大聲喝潮,水涌城門不退;他脫下官帽、官服拋下水中,但水仍不退;又拋官靴,還是不退;最后毅然躍入水中,被洪水無情卷走。當(dāng)?shù)匕傩毡阍谒端牡胤叫藿艘蛔櫣艏o念他,并尊稱他為“喝潮大王”。</p> <p class="ql-block"> 在《喝潮王神歌》第二章“天才神童”中歌詠道:建安郡風(fēng)土人情奇特風(fēng)俗多入勝,野王寫出《建安地記》二篇露才情”。</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舍宅建寺”中唱道:地基平整平整地基剛開仔頭,光福山走來一個高僧僧衣披身銀髯飄飄賽過仙家道長多風(fēng)流,那高僧原是武夷山走來江南福地正云游,道長與顧公相識已久他鄉(xiāng)相見重聚首。光福山下小茅屋里飲酒歡談詩文留,說說笑笑講起當(dāng)年武夷山上初碰頭,顧公心頭涌起萬般南國情,奇山怪石山溪流水古木森森常年秋。</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妙筆飛鳳”接著吟誦:顧公從小就讀詩書弄丹青,人世之間神童天才就少有,顧公七歲讀經(jīng)九歲寫文十二歲二篇《建安地記》顯身手,十九歲野王冊封大學(xué)博士列入史學(xué)官宦稱一流。</p> <p class="ql-block">顧公出吳門走建安游武夷足跡千里路,顧公光福造廟辦學(xué)金陵當(dāng)官又回姑蘇,顧公為寫巨著辭官隱居找一僻靜地,上海金山亭林風(fēng)光美麗正可將文章做!</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喝潮大王”接著贊誦:道德文章啊千秋業(yè),吳江百姓敬仰高風(fēng)亮節(jié)顧野王,三里橋高啊高聳入云霄,喝潮王神歌傳承千年唱。</p><p class="ql-block"> 《喝潮王神歌》為何多次提及福建建安、武夷山呢?顧野王與武夷山有何因緣呢?這還得從頭說起。</p><p class="ql-block"> 顧野王(519—581),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因仰慕西漢名臣馮野王,改名顧野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陳年間官員、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史志學(xué)家。南朝梁年間(約555),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顧野王前往武夷山,前后講學(xué)著述將近20年,史載:“崇人知學(xué)自野王始”(雍正《崇安縣志》《武夷山市志?大事記》)。顧野王是非常值得濃墨重彩的人物,他是我國梁陳時期著名的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他博學(xué)宏才,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他所著的《玉篇》,是《說文解字》后又一部偉大的文字學(xué)著作,是我國的第一部楷書字典。他在金山亭林(今屬上海市金山區(qū))精心編著的《輿地志》則是漢、魏以后集地書之大成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并且在諸多方面開創(chuàng)了其后地書的體例先河。</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顧野王作為一名神童,在其幼小的時候就曾隨父親到建安郡(府治在今福建建甌)。具體情況是:梁中大通二年(530),十二歲的顧野王跟隨父親顧烜(南北朝梁吳縣、今蘇州人,曾任建安令,贈侯爵)來到了建安郡。顧野王到了那里,被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所吸引,撰寫了《建安地記》二篇(已佚),從小顯示了輿地學(xué)方面的才華。《南平地區(qū)志》評價道:這是閩北最早、也是福建南北朝時期僅知的兩部地方志之一,對漢文化的傳播和閩北的開發(fā)起到積極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顧野王不僅贊美武夷山的風(fēng)景,還深入探討被稱為千古之謎的懸棺葬俗。清雍正版《崇安縣志》卷之六《僑寓》記載:顧野王,字希馮,吳人,仕陳為光祿大夫,奉使來閩,泛九曲,覽武夷諸勝,喟然嘆曰“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美哉河山,真人世所希覯也”。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奇的葬墓之處。他是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人?!妒酚?封禪書》“索隱”(唐?司馬貞)有顧氏案:《地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處,即《漢書》所謂武夷君。說明他還關(guān)注并探索武夷君的傳說與歸宿。</p> <p class="ql-block"> 查閱《顧野王年譜》,陳天嘉年間(560—565),也就是顧野王42歲至47歲期間,奉使來閩,泛舟九曲,飽覽武夷稀見之美。顧野王在侯景之亂(時顧約30歲)前,就已經(jīng)寓居崇安,侯景之亂后又返回崇安居住。大約十年后,到陳天嘉年間,顧野王(42—47歲)又奉使來閩,游覽武夷稀世之美。所以,顧野王前前后后,至少三次進駐崇安寓居游玩。據(jù)《武陵顧氏族譜?石函譜傳》載顧野王遺跡“曾居華亭泖上及會稽昌源鎮(zhèn),福建崇安境、鹽官新坡皆有宅址”。另據(jù)《顧氏族譜》載“又宅在吳江縣北門外三里橋者,其著《玉篇》處也,故其地名曰顧墟。又有宅在崇安城中,其僑居處也?!?lt;/p><p class="ql-block"> 贊神歌另中唱到的另一則故事,說的是顧野王受武夷山佛教人士鼓動,舍宅獻寺,說明蘇州、武夷山兩地佛教文化已經(jīng)相互交融影響。如果考證屬實,則將佛教傳入武夷山的時間,由唐朝提前至南北朝期間。顧野王數(shù)度到崇安,設(shè)壇講學(xué),首創(chuàng)武夷講學(xué)之風(fēng)。顧野王寓居崇安之所在哪里?講學(xué)之處在哪里?弟子又有什么人?由于年代久遠,距今已近1500年,再加上當(dāng)時崇安之地尚未完全開發(fā),史料記載稀缺。</p><p class="ql-block"> 本人拙作《崇人知學(xué)自野王始》在2023年第9期《武夷山》雜志刊登后,形成美編,產(chǎn)生一定影響。顧野王后裔、蘇州顧野王文化傳播工作室顧建新先生看到后,主動聯(lián)系。2024年11月、2025年5月,他兩次前往武夷山,實地探尋顧野王遺跡,并進行顧野王與武夷山文化交流。衷心感謝顧先去贈送文匯出版社出版的《顧野王》等書和相關(guān)照片!愿蘇州與武夷山再續(xù)前緣,攜手共同深入探討、交流、研究顧野王文化,祝蘇州先賢、武夷先生顧野王文化研究根深葉茂,長綠長青!</p><p class="ql-block">(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詹相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