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上海博物館沒有做好功課,博物館里只撿好看好玩的拍,回家一盤點,和博物館說明書介紹的寶貝,拍了一半,只能再去一次吧,趁天氣還沒太熱。不然后悔一輩子。 請注意,這一次我將說明書介紹的寶貝,都 ★標出,有文字有照片。在上集也標好了。 ★美內(nèi)普塔站像 花崗巖 高240厘米<br>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盧克索博物館<br> 美內(nèi)普塔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個兒子。雖然這位法老在花甲之年即位,但這尊雕像依舊把他刻畫成一個青壯年,力圖展示法老最為理想的形象。 法老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的姿態(tài)立于底座之上,背后的支撐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銘文。法老頭戴尼美斯頭巾,額前飾有象征王權的圣蛇徽標,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裙。雕像高大莊嚴,五官清晰,肌肉線條流暢明顯,展現(xiàn)了新王國時期工匠的精湛技藝。 在美內(nèi)普塔父親的統(tǒng)治末期,埃及內(nèi)部的軍事力量式微,美內(nèi)普塔繼位后曾調(diào)集軍隊,面對海上民族和利比亞聯(lián)軍取得了一場巨大的勝利,還在最后提及了迦南地的戰(zhàn)事,被認為是最早提及以色列的文物之一。 這是矗立在博物館大門中央的塑像,上次排隊沒有顧及。<br> ★ 畫有船、動物和鳥類的陶罐 陶、顏料<br> 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前王朝時期王陵出土的器皿顯示,國王從這時開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裝飾主題來彰顯王權。這只陶罐上出現(xiàn)的王室搜獵和船只航行圖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br> 頭枕 赤陶<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頭枕 木<br>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頭枕下方的女性形象雙膝跪地,作托舉狀,或與天空女神努特托舉太陽相關。在古埃及信仰中,頭枕與死亡和來世有關,因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暫時的無意識狀態(tài)。隨葬頭枕寓意著死亡只是一場夢境,而死者終將醒來。<br> ★復活的奧賽里斯像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div> 埃及國家博物館</div> ★彩繪太陽船模型 木、顏料<br> 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太陽船與拉神密不可分。神話中,太陽神拉在白天駕太陽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間;晚上進入冥間,擊敗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陽船模型通常作為隨葬品放在國王和貴族墓中,以幫助死者穿過冥界,到達永恒的神之領域。<br> ★ 繪有國王和王后形象的石片 石灰?guī)r 顏料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石灰?guī)r片上用紅色顏料描繪了戰(zhàn)車上的國王和王后形象,畫面中的戰(zhàn)車由戰(zhàn)馬拉動,空中還有箭矢飛來。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的帝國時代,埃及人驅(qū)逐了喜克索斯人,得到了后者的馬拉戰(zhàn)車并加以改進。埃及軍隊一躍成為統(tǒng)治近東的強力部隊,他們駕駛戰(zhàn)車征服南方和近東地區(qū)的鄰國。國王用雕刻、繪畫和銘文等方式夸耀戰(zhàn)功,乘戰(zhàn)車征服敵人的畫面在這一時期流行,用以彰顯武力和戰(zhàn)功。<br> ★ 地理紙草 紙莎草紙<br> 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 埃及博物館<br> “地理紙草”是一個通用術語,用來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獻。雖然沒有一卷莎草紙使用這個特定名稱,但一些古埃及文本和文獻提供了有關古埃及地理、地形和行政區(qū)劃的寶貴信息。<br> 莎草紙通常以紙卷的形式保存,可以整張或切片使用。古埃及只有極少數(shù)人掌握書寫文字的技能,紙莎草紙也相對珍貴,文字和圖像被擦除后,許多莎草紙會被重復使用。<br> 內(nèi)薩蒙之子霍爾的方雕 花崗閃長巖<br> 第23王朝(公元前818-前715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在新王國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為了神廟中最常用的貴族雕像類型。方雕是以一整塊石頭鑿成的人像,人物的標準姿勢是雙手抱膝,呈蹲坐狀,身體細節(jié)隱藏在斗篷之下,整體呈現(xiàn)為線條簡潔的立方體。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態(tài),象征著保護、再生與平靜,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國王或神靈的臣服。方雕可以作為主人的替身在神廟中接受供奉和節(jié)日祝禱,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來刻寫主人的名號和傳記。因此方雕時常作為研究新王國官員的重要考古依據(jù)。<br> 阿赫孔蘇之子霍爾的方雕 雜砂巖<br> 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級書吏。在古埃及,書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xiàn)代人對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許多源于書吏筆下的各種記錄。除了行政職能外,書吏也與工匠和畫家等一起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br> 高級書吏霍爾-馬赫賈的方雕 花崗巖<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馬特魯省博物館<br> 阿蒙牛群計數(shù)書吏塞提的尖頂石碑 石灰石<br>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br> 埃及博物館<br> 拉美西斯二世石碑 石灰?guī)r<br>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br> 埃及博物館<br> 舍尚克二世與阿蒙神像 花崗巖<br>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br> 馬特魯省博物館<br> 在這件雕像中,國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對神的虔敬,這是后期埃及出現(xiàn)的一種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時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國王形象兩側,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國后期,開始出現(xiàn)國王和官員懷抱神像或神龕的雕像。國王形象大于神,盡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達了對神的虔誠,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感”卻增強了。<br> ★ 阿蒙祭司的墓葬紙草 紙莎草紙<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喪葬紙草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隨葬品之一,旨在保護死者克服冥界的所有阻礙。這份喪葬紙草屬于某位阿蒙神祭司,畫面分為四部分,包含了《亡靈書》《門之書》和《洞之書》三種喪葬文獻的內(nèi)容,后二者屬于新王國時期國王專用的《冥世之書》。 第一部分:《門之書》章節(jié)。冥界之主奧賽里斯身穿白色裹尸布,身后是協(xié)助他復活的兩位女神伊西斯和奈芙西斯,死者正向奧賽里斯獻上祭品。 第二和第三部分:死者和冥界諸神以及其他重要神祇,包括圖特和荷魯斯。<br>第四部分:“末日審判”,死者的心臟被放在天平上,與正義女神瑪阿特的羽毛比較重量,阿努比斯負責稱量,而圖特負責記錄。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倘若審判中心臟比羽毛重,則意味著有罪,心臟將被怪物阿米特吞噬,死者將迎來“真正的死亡”;如果心臟比羽毛輕,則表明死者遵守公理和正義,進而可以復活。<br> ★ 帕迪亞斯之子帕卡赫孔蘇的方雕 花崗閃長巖<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這件方雕的主人是神廟書吏帕卡赫孔蘇。從新王國時期開始,古埃及的貴族和官員就熱衷于在神廟中放置自己的方雕,這種做法能確保他們不論生前還是死后都能長伴神的左右,分享神的供品。目前發(fā)現(xiàn)的方雕大多出自底比斯。僅卡納克神廟窖藏就出土了350多件方雕,占窖藏中發(fā)現(xiàn)的雕像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br> ★ 鍍金木乃伊裝飾布 亞麻布、粘合材料、金、顏料、灰<br> 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裝飾布以一種用多層亞麻布和紙草混合而成的粘合材料制成。圖像為粗制灰泥模具上的鍍金彩繪,在畫布上加以剪裁后貼于木乃伊外部。裝飾布用于保護死者的身體,也寄托了關于死者在冥界通過各種考驗從而獲得永生、最終加入太陽每日循環(huán)的美好期望。<br> ★ 女孩木乃伊肖像 木、蠟畫、金<br> 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木乃伊肖像畫出現(xiàn)在羅馬人統(tǒng)治埃及之后,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上千件,以中部埃及的法雍地區(qū)出土最多。這些肖像畫的制作手法和藝術風格與埃及傳統(tǒng)迥異,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飾等多為希臘或羅馬式樣,呈現(xiàn)寫實主義的畫風。<br> ★ 男孩木乃伊面具 石膏<br> 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人形棺蓋 石灰?guī)r<br> 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 “巴”小雕像 木<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阿蒙女歌者的《亡靈書》 紙莎草紙、顏料<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這卷墓葬紙草屬于阿蒙女歌者赫爾-威本-科特,是她隨葬的《亡靈書》中的一章,包含一套咒語來引導她穿越冥界。紙草應從右往左閱讀,文字和圖像展示了死者與神靈相會的一個個場景,死者戴著長假發(fā)、穿著白色衣服出現(xiàn)在畫卷中。 墓主是阿蒙大祭司的女兒,而她的母親也是一名阿蒙女歌者。阿蒙女歌者在神廟中服務,其頭銜能讓她進入神廟建筑群最神秘的深處。在祭司舉行獻祭和凈化儀式時,女歌者們負責為神演奏音樂。從第18王朝到第22王朝,這一頭銜成為最受女性貴族歡迎的宗教頭銜。<br> ★河馬雕像 費昂斯<br> 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br> 1860年于德拉.阿布.埃爾-那伽出土<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河馬的藍色身體上繪有尼羅河兩岸的動植物,費昂斯材質(zhì)的獨特藍色意指尼羅河水的粼粼清波,動植物間的互動則體現(xiàn)了尼羅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馬小雕像,是希望這種兇猛的動物能在冥界之旅中幫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害的生命,例如鱷魚,從而順利抵達來世的樂土。<br> ★木盒于186個薩布提俑 木、費昂斯<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薩卡拉考古遺址 <br> 被稱為“薩布提”的陪葬俑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陪葬品之一。這一習俗始于古王國時期,并一直沿用至后期埃及。這只木盒裝有186個費昂斯材質(zhì)的薩布提俑,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做工米粗糙,只有模糊的人形,而難辨其面目。<br> 金字塔形碑 石灰?guī)r<br>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金字塔錐最初是金字塔的塔尖石或方尖碑的頂石,與神話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相關,屬于王室紀念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王國時期,國王們將陵寢隱藏進底比斯西岸的群山之中(即帝王谷),以自然起伏的山丘作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紀念碑。金字塔錐則經(jīng)歷自上而下的變化,成為非王室的私人墓葬三層結構中的地上部分,也被一些學者稱作金字塔型碑。<br> 人形棺蓋 石灰?guī)r<br> 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這件人形石棺蓋是托勒密時期的,死者頭戴厚重的假發(fā),有著一雙夸張的大耳,雙唇微微上揚,神態(tài)安詳而平和。胸前的寬項圈足有九層之多,由數(shù)串飾品組成,點綴著花卉以及幾何形狀圖案,兩端為鷹隼形態(tài)的拉神頭像。胸飾下方是張開雙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兩列《亡靈書》的銘文為中心,左右各有三層圖像。與常見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槨完全沒有刻畫出死者的雙手,而是以巨大的寬項圈作為主要裝飾,這使得棺槨整體穩(wěn)重而氣派,雕刻疏密有致,體現(xiàn)出死者生前的顯赫身份。<br> 森奈穆特與公主奈芙爾拉像 灰花崗巖<br>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br> 1904年于卡納克出土<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鷹頭鱷魚像 石灰?guī)r<br>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哈托爾站像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div> 埃及國家博物館</div> ★三種文字書寫的雙語石碑 石灰?guī)r<br> 羅馬埃及時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br> 1913年于丹德拉出土<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石碑的銘文分別為圣書體埃及文、世俗體埃及文和希臘文。文本記錄了帕納斯之子托勒密為伊西斯-德爾莫提斯(伊西斯女神的半人半蛇形態(tài))神廟捐獻土地的事跡。據(jù)推測時間為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有趣之處在于雙語側重點的不同:希臘文強調(diào)他以埃及人身份躋身羅馬政府高等官職,埃及文則突出其在外國政府內(nèi)對傳統(tǒng)宗教可貴的虔誠。<br> ★書吏卡的塞尼特棋盒與13顆棋子 棋盒:木<br> 棋子:木、費昂斯<br>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塞尼特是一種棋盤游戲,“塞尼特”意為“通過”。下棋的畫面最早出現(xiàn)在古王國時期的壁畫中。新王國時期,賽尼特棋有了來世信仰方面的象征意義,在《亡靈書》中,死去之人會與一個看不見的對手下棋,獲勝者的靈魂將順利穿過冥界,贏得重生。<br> 帕赫里佩杰特彩繪石碑 石灰?guī)r<br> 第20王朝(公元前0086-前1069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喪葬船模型 木<br>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br> 埃及國家博物館<br> 船的模型是常見的隨葬品,因為它們與拉神的太陽船和引導死者前往永恒領域的“亡靈之船”概念有關,二者都強調(diào)了生命超越死亡的連續(xù)性以及塵世與神圣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br>DSCO3246a 彩繪船槳模型 木、顏料<br> 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br> 船槳模型表面描繪了蓮花圖案。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天空和冥世都與現(xiàn)實中的埃及一樣,擁有一條類似尼羅河的大河,神明和亡者乘船在其中往來,船和船槳因此具有了接引亡者前往冥世的含義。<br> 期待下集“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個版塊展開獨立敘事,回顧被大河滋養(yǎng)的悠長歲月,追尋神話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交織經(jīng)緯,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體面貌與歷史細部,從不同角度解讀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nèi)涵。 謝謝觀賞 多多指教!<div><br></div><div> 攝制 老 魚</div><div> 2025.5.2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