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5日 多云</p><p class="ql-block"> 下午16時05分,在蕉城區(qū)委宣傳部常務(wù)副部長魏阿斌的帶領(lǐng)下,區(qū)委宣傳部、區(qū)委黨史方志室、區(qū)退役軍人事務(wù)局、區(qū)融媒體中心一行七人,在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搭乘廈航MF8155航班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征程,去尋訪抗日英雄黃家祥烈士曾經(jīng)工作、戰(zhàn)斗并壯烈犧牲的地方。而我,作為烈士后代代表,有幸受邀參與此次意義非凡的活動。</p><p class="ql-block"> 飛機在云端穿梭,仿佛是在穿越時空的隧道,我不禁想象,當年的外祖父是懷著怎樣熾熱的愛國熱血與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毅然告別妻小,離開富裕的家庭,投身于那片陌生土地,工作與戰(zhàn)斗,最終血灑疆場,將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航行出奇地順利,比預計時間提前了十多分鐘,18時20分便抵達太原機場。21時12分,我們在太原南站換乘D2568動車,經(jīng)過五十多分鐘的疾馳,夜色中在雁門關(guān)站下車,隨后登上公共汽車,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后抵達代縣。當踏入麗華大酒店大堂的那一刻,忻州市委新聞中心馮建忠副主任以及代縣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馮副主任不辭辛勞,驅(qū)車一百多公里前來迎接,這份滿滿的熱情與重視,如同一股溫暖的春風,瞬間拂過我的心頭,感激之意油然而生,對接下來的尋訪之旅更多了幾分期待。</p> <p class="ql-block">5月26日 天氣晴到少云</p><p class="ql-block"> 上午9時,我們與當?shù)嘏阃耐疽煌巴h退役軍人事務(wù)局、縣檔案館、縣黨史辦進行座談走訪。盡管得到了他們熱誠的迎接,但收獲卻不盡如人意。他們在接到我們的傳真文件后,精心收集了《代縣革命歷史圖集》《中國共產(chǎn)黨山西省代縣組織史資料》《代縣軍事志》《代縣烈士紀念圖集》《代縣英烈譜》等相關(guān)資料,然而關(guān)于黃家祥烈士的內(nèi)容卻寥寥無幾。在泛黃的紙頁間,除了名字、職務(wù)、犧牲時間、地點和籍貫等基礎(chǔ)信息,幾乎難以尋覓其英勇事跡的詳細記載?;蛟S歲月太過漫長,在當?shù)兀瞬糠直镜赜⒘矣兄鄬υ敱M的介紹,許多外籍英烈僅留下了名字,黃家祥烈士便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些資料的字里行間,我們還是挖掘出了有價值的歷史片段,還原出當年山西尤其是代縣地區(qū)抗日的基本形勢。1937年9月17日,兩架日軍飛機侵入代縣領(lǐng)空偵察,并在城內(nèi)東南街青龍泉旅店投下兩顆炸彈。至9月29日,繁峙陷落,代縣國民黨黨政軍團人員聞訊連夜棄城南逃。次日,日軍察哈爾兵團第2、第15混成旅團,從繁峙西進,黃昏時分侵占代縣縣城;10月1日,重鎮(zhèn)陽明堡及西南飛機場也相繼淪陷。代縣淪陷后,八路軍總部迅速行動,并派遣工作組到代縣開展工作,致力于建立縣、區(qū)、村動委會,組建民眾武裝,發(fā)展黨的地方組織。同月,雁門關(guān)伏擊戰(zhàn)、夜襲陽明堡飛機場等戰(zhàn)斗的勝利,迅速打開了抗日局面,極大地鼓舞了士氣。</p><p class="ql-block"> 從我們已掌握的資料中知道,黃家祥1937年經(jīng)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培訓后,翌年來到這里工作,很快便積極投身到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生活中。1984年代縣人民政府曾經(jīng)給寧德縣人民政府發(fā)過一份黃家祥生前事跡的函,介紹了當時他的工作情況:該同志對待工作一貫熱情認真,品質(zhì)優(yōu)良,勇于斗爭,敢于斗爭,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當時雖是知識分子,但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老區(qū)群眾被敵日封鎖,只能吃糠拌菜,該同志卻能與民同甘共苦,在對敵斗爭中膽大勇敢,每次遇到敵人襲擊,總是讓別的同志先轉(zhuǎn)移,自己最后走,一句“你們先走,不要管我”,給同志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五臺縣紅表鄉(xiāng)榆林村工作時,凌晨被敵人將村子包圍了,他怕全村群眾跟上自己受害,毅然決定跑出村外設(shè)法突圍,當時因跳溝把腿跌壞,難以突圍,敵人小隊長發(fā)現(xiàn)后,親自過去活捉,最后在關(guān)鍵時刻,他拉響手榴彈英勇犧牲。</p> <p class="ql-block"> 在縣檔案館訪談、查找資料時,一位工作人員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了幾篇文章,并告知我們當?shù)赜幸晃粺嶂匝芯繗v史的民間人士,或許知曉黃家祥烈士的情況。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們的尋蹤之路。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們很快與這位名叫武凌宇的年輕人取得了聯(lián)系。武凌宇雖為代縣人,卻在外地工作,自高中起便醉心于當?shù)馗锩鼞?zhàn)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尤其對英烈事跡有著深入的跟蹤了解,掌握了大量珍貴資料。當我們說明來意后,他表示知曉黃家祥烈士的遺骨已被其兒子女兒取回老家,還透露自己曾深入研究過黃家祥烈士在代縣工作戰(zhàn)斗的情況,不僅沿著烈士的工作軌跡實地勘探,還撰寫了相關(guān)文章,并且計劃今年七月左右前往寧德進一步深入了解黃家祥烈士的生平。這突如其來的驚喜,讓我們興奮不已,紛紛表達了期待他早日來寧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我與他互加了微信,很快他發(fā)來了文章,進一步補充了黃家祥在山西的工作情況:1938年冬,他被上級分配到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工作,1939年他先隨著八路軍在阜平、繁峙、五臺等縣打游擊,1940年冬在繁峙縣八路軍臨時醫(yī)院養(yǎng)病。他痊愈后于1941年任山西省代縣司法科科長。1942年9月犧牲于代縣榆林村(現(xiàn)屬五臺縣)。</p><p class="ql-block"> 同時他的文章里還描述了黃家祥具體的工作事例:當時他擔任代縣的司法科科長,主要管理一些抗日根據(jù)地中民政糾紛、審判漢奸惡霸一類的事情。1941年冬,代縣南山村民李維跟本村財主侯山的山林糾紛呈白熱化。以前侯山借口李維的爺爺欠他家的債務(wù)沒還,便將李家的山林霸占。李家不服,便于1936年到代縣城請人寫了訴狀,交到縣衙門去告狀。舊社會的官府是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侯山買通了官府,官府做了假文契,竟將李家山林判給了自己。李維此后幾年越想越氣,但侯家有權(quán)有勢,一直告不過。鬼子在當?shù)亟⑷諅握?quán)后,他也曾告過一次,反而被日偽判了幾個月的苦役。1941年,該村建立起抗日政權(quán),要求地主減租減息。當時黃家祥正住在該村,李維把自己多年的遭遇告訴了黃家祥,黃家祥說:“老鄉(xiāng),你的冤屈我們抗日政府管了!”黃家祥開始給李維寫訴狀,李維一邊口述,黃家祥一邊寫。寫好后李維拿出兩塊銀元放在桌上,說:“黃老爺,這是寫狀錢和交狀錢,我懂得這規(guī)矩?!秉S家祥連忙把銀元往李維手里放,說:“老鄉(xiāng),你應該叫我同志,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抗日政府為窮人打官司不收錢,我們跟以前的舊衙門不一樣,寫狀子不要錢,我們是為窮人伸張正義的!”李維心里一驚,覺得抗日政府真是為老百姓說話辦事。黃家祥很快著手進行調(diào)查,并開始尋找證人。很快真相大白,侯山當年買通官府做假契的事情被當年在代縣衙門里做事的人檢舉。宣判那天,遠近村莊來了不少人旁聽,法庭就在打谷場上召開,黃家祥當場判定侯山霸占他人產(chǎn)業(yè),要求即日起將山林歸還原主。</p><p class="ql-block"> 侯山在抗日政府的壓力,被迫將山林返還原主李維。李維逢人便說:“黃科長真好!八路軍真好!”</p><p class="ql-block"> 這意外的收獲,真可謂“有心種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高手在民間啊。</p> <p class="ql-block"> 代縣烈士陵園其前身是明清兩代雁平兵備道署衙門遺址,也曾是山西省省立第五師范校址。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代縣縣委、人民政府為紀念在長期革命斗爭中英勇獻身的烈士,修建了這座陵園。在主人的陪同下,我們找到了刻有黃家祥烈士名字的石碑,懷著崇敬之情,恭敬地三鞠躬,以表達我們對烈士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們驅(qū)車前往五臺縣,途經(jīng)徐向前元帥的故鄉(xiāng)——五臺縣永安村,順道參觀了徐向前元帥紀念館和故居。在紀念館門口,工作人員表演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小節(jié)目:解放后,參加革命隊伍的英雄子女本應勝利歸來,母親、媳婦、女兒在村口日夜守望,然而等來的卻是兒子犧牲的噩耗。伴隨著悲壯的畫外音音響,那凄慘的場面直擊心靈,淚水瞬間模糊了我的雙眼,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起當年外祖父犧牲在異鄉(xiāng),家人苦苦期盼卻只等來悲痛消息的情景。我聽母親說當年她與外婆一起去寧德城關(guān)很出名的算命先生——“盲人算”那里給外祖父算命,“盲人算”一句:命都沒有了還算什么命!外婆回到家里,一個人關(guān)在屋里痛哭,聯(lián)想起這些怎不讓人慟情潸然淚下呢?新中國的誕生,凝聚著無數(shù)英雄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萬里山河的安寧 ,是多少英雄用生命換來的饋贈啊。</p> <p class="ql-block"> 5月27日 晴</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們?nèi)缂s到了五臺縣縣委宣傳部,與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wù)局、黨史研究室、陽白鄉(xiāng)相關(guān)部門同志一起召開了座談會,通過座談會我們從陽白鄉(xiāng)組織部門的負責同志和一位七十多歲的中學退休老師(是個民間研究歷史的愛心人士名叫李貴武)那里我們得到了黃家祥同志的相關(guān)信息和當年我黨建立的第一個敵后根據(jù)地——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的基本情況,讓我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五臺縣地處山西東北部,位于五臺山腳下。其地理位置十分關(guān)鍵,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是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的核心區(qū)域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八路軍在這里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依托五臺的山地地形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quán),組織和發(fā)動群眾,使五臺成為抗擊日軍的重要戰(zhàn)場 。晉察冀邊區(qū)抗日武裝力量和根據(jù)地的日益發(fā)展擴大,牽制了日寇的大批有生力量,阻礙了日寇大舉南下的戰(zhàn)略部署,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侵華日寇指揮部,為了隔斷晉東北抗日軍民與駐在翼西山區(qū)的抗日根據(jù)地指揮中心的聯(lián)系,以圖擺脫他受晉察冀抗日軍民圍堵夾擊的局面,實現(xiàn)其大舉南侵的戰(zhàn)略目的,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從華東、華中等戰(zhàn)場抽調(diào)了五、六萬日軍和大批偽軍,對晉察冀邊區(qū)西部地區(qū)進行了為時三個多月最殘酷的大掃蕩。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奸淫婦女、蹂躪百姓、無惡不作。他們將地處晉東北與冀西交界地的五臺一、二、三區(qū)消水河以東一線,南從牛道嶺,北至長城嶺,長達百余里,寬三、四十里,總西積約四百平方里以內(nèi)的房屋盡數(shù)燒毀,把劫后剩下的老百姓全部強迫遷往日寇所謂的“治安區(qū)”居住,制造了史無前例,慘絕人寰的“無人區(qū)”。</p><p class="ql-block"> 黃家祥同志正是在這個時候被黨組織分配到代縣當任司法科長。在黨的領(lǐng)導下,他積極工作,任勞任怨,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動員群眾返鄉(xiāng),變“無人區(qū)”為有人區(qū),粉碎治安強化,勞武結(jié)合,除奸反特,打擊敵人竄擾,組織生產(chǎn)自救重建家園等工作。1942年秋季日寇實行了第五次治安強化,對五臺山區(qū)進行了搜索,黃家祥同志就是在這個時間,不幸被敵人發(fā)現(xiàn),最后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座談會之后 ,我們七位與五臺縣委宣傳部、陽白鄉(xiāng)組織部門以及那位李老師一起驅(qū)車前往英雄就義的榆林村。該村當年屬于代縣紅表鄉(xiāng)管轄,現(xiàn)在已與鄰近的大林、天池溝合并為天池溝行政村,歸屬五臺縣的陽白鄉(xiāng)管轄。</p><p class="ql-block"> 從縣城出發(fā)沿著國道G388道的海天線行駛約半個多小時后,離開大道左拐進入一條小道,幾個曲折盤山而上進入山谷內(nèi),數(shù)分鐘后在一個小山塘邊停了下來,我們下車走過山塘,山那邊有3位村民正等著我們,一位是天池溝村的書記,是個女的,她旁邊兩位年紀大的村民,一位是叫智效玉已經(jīng)八十歲了,另一位是原榆林村的支部書記智憲康,年紀近七十歲。于是我們就跟著他們一起朝著山谷里走去,路上我們與兩位老人邊走邊聊,令人驚喜的是,對于黃家祥的事他們居然如數(shù)家珍,耳熟能詳,他們親切地叫他黃科長,他們說雖然他們沒有見過他,但都從老一輩那里知道他犧牲的故事。走了約五六分鐘在一處山坡突起處,他們說這里就是黃科長埋葬的地方,他們說他的子女1984年來過,已將英雄的遺骸從這里挖出來運回老家安葬了。我在外祖父當年的安葬處深深地掬了躬,感謝這里的青山安放了他的尸骨,讓他四十多年后有機會魂歸故里,與家人團聚。</p> <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xù)往村里走,路上老人繼續(xù)講83年前英雄的故事。老人說大約是1942年的十月,黃科長來到榆林村,與當?shù)氐牡叵曼h、民兵負責人上紅表村的溫進寶和探頭村的韓如林兩位同志在榆林村韓如林岳父家的窯洞里開會,開完會就住了下來。第二天一位村民上午起來挑水發(fā)現(xiàn)了進山的日本鬼子,他連忙返回村里,將石子扔到黃科長他們仨人住的窯洞下面通報緊急情況,于是他們3人立即跑出窯洞實行突圍。溫進寶、韓如林兩位都是當?shù)厝耸煜きh(huán)境,很快就利用熟悉的地形逃脫了鬼子的搜索。而黃科長撤退中因丟失了眼鏡,又不熟悉地形,離開窯洞不遠后,跳下一個有兩棵柳樹的溝坎時葳了腳,被敵人團團圍住,最后拉響身上一棵手榴彈壯烈犧牲了,同時炸死鬼子1名,炸傷敵人2名。</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訪了黃家祥在人世間的最后一次工作、休息、睡覺的地方,站在空無一人的山岡上,看著他人生最后200米不到的旅途,內(nèi)心翻涌著難以言表的情緒。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看到了外祖父堅定的眼神和毅然決然的身影。多希望時光能夠倒流,他能跨越這200米的距離,那樣他就能突破鬼子的包圍,他的人生又將是另一種可能,他與家人或許還能有朝一日團聚重逢??墒?,歷史沒有如果,他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33歲的年輕生命,從此與家人天隔陰陽兩界,這怎能不讓親人們悲傷欲絕??!然而,他走得那么決絕,為了理想,為了心中的信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他又是幸福的,因為他為了偉大的事業(yè)奮斗到了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們離開了五臺前往太原,路途上我的思緒卻依然沉浸在這段難忘的旅程中。我以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像黃家祥烈士這樣的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的事跡,不應被歲月掩埋,而應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銘記、傳頌。</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 晴</p><p class="ql-block"> 上午8:49,我們一行踏上G1958次高鐵,揮別太原,奔赴河北邢臺。</p><p class="ql-block"> 中午時分,我們抵達邢臺漿水鎮(zhèn),邢臺市信都區(qū)區(qū)委宣傳部的負責同志早已在此等候,稍作休整后,在主人的陪同下,我們滿懷崇敬之情走進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這座位于邢臺漿水鎮(zhèn)南峪村的抗大陳列館,建成于1999年,是全國建館最早、規(guī)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發(fā)展史的專題性陳列館。館中陳列的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幅幅歷史照片、一段段詳實的文字資料,訴說著抗日軍政大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谷諔?zhàn)爭時期,抗日軍政大學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培養(yǎng)軍事和政治干部的搖籃,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并隨中共中央機關(guān)遷至延安。1939年9月起,又先后輾轉(zhuǎn)至山西省武鄉(xiāng)縣蟠龍鎮(zhèn)、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zhèn)辦學,直至1943年春遷回陜北綏德。在那艱苦卓絕的歲月里,抗大培養(yǎng)出20余萬名德才兼?zhèn)涞目谷哲娬刹?,為人民軍隊的發(fā)展壯大和抗日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勛。</p> <p class="ql-block"> 我們此行,是為了探尋黃家祥同志在抗大的學習足跡。此前,從黃家祥戰(zhàn)友回憶的來函來信中,我們得知黃家祥同志于1937年6月經(jīng)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派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為進一步充實他的生平資料,我們向陳列館提出幫助查詢相關(guān)證明。然而,由于抗大辦學時期正值戰(zhàn)爭年代,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學校又頻繁轉(zhuǎn)移辦學地點,許多資料業(yè)已遺失。館內(nèi)現(xiàn)存的展出圖片尚不齊全,實物更是稀少,加之歲月流逝,近八十年的時光讓許多珍貴信息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當年的學員大多也已離世,即便有幸健在者,也已年事極高。經(jīng)過工作人員耐心查找搜索,終于在一份由國防大學蘇士甲教授兩年前提供的抗大學員名單中,在1937年8月至1938年4月舉辦的第三期學員名錄里,搜索到黃家祥的名字,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夯實了黃家祥曾在抗大學習的經(jīng)歷。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黃家祥同志極有可能是我們蕉城區(qū)乃至寧德市參加過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第一人!這一刻,我們深感不虛此行,所有的奔波與努力都化作了內(nèi)心的欣喜與感動。</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山西、河北的外調(diào)工作,至此圓滿落下帷幕?;仡欉@段旅程,收獲頗豐,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實地的尋訪,讓我們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知情人的講述,為我們還原了往昔的場景;資料的查詢,更讓我們勾勒出黃家祥同志那光輝燦爛卻又短暫的革命人生軌跡。英雄的形象,在我們心中從模糊變得清晰,從遙遠變得鮮活。大家心中都涌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決心盡快整理此次尋訪所得的資料,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多元形式,將黃家祥烈士的故事傳播開來,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希望,英雄的事跡能夠成為激勵后人的精神燈塔,讓先輩們的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傍晚在前往石家莊的途中,華北大地廣袤無垠,一望無際的金黃色麥田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作為英雄的后代,我深刻地意識到,這絕非一場普通的調(diào)研與文史資料收集工作,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是一次對先輩精神的虔誠追尋與堅定傳承。每一步踏過的土地,每一處尋訪的舊址,都仿佛在與歷史共鳴。這段不同尋常的旅程,已然成為我生命中十分珍貴、熠熠生輝的回憶,它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間。</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歲月的長河中,歷史的印記永不磨滅。青山會銘記每一段奮斗的故事,大地會珍藏每一份奉獻的精神,往事從不如煙,它們化作精神的火種,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