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哥閑聊敦煌之130</p><p class="ql-block"> 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五代時期(天復(fù)10年,910)《觀音菩薩畫像》,現(xiàn)收藏于大英博物館。絹本設(shè)色,高 77厘米,寬48.9厘米。此繪畫主題為觀世音菩薩與供養(yǎng)人像,主尊為觀世音菩薩,供養(yǎng)人為貴婦人和一個年輕男子,此畫題簽與菩薩像安排巧妙,緊密而不局促,是五代時期難得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這幅《觀音菩薩畫像》畫面正中為觀世音菩薩立像,跣足(赤腳),立于蓮花座上,蓮座由流云托起。頭戴化佛寶冠,左手擎起,右手下垂。菩薩面龐豐滿,容貌安祥。背后有六根修竹。菩薩右側(cè)有一侍立的和尚,左側(cè)有一托花盤的女像供養(yǎng)人。此二像僅及菩薩像高度之半。</p><p class="ql-block"> 化佛寶冠是佛教藝術(shù)中的一種特殊寶冠,主要用于裝飾菩薩的頭部。這種寶冠的特點是在中央橢圓形花盤上雕刻有化佛(小型坐佛像),因此得名?;饘毠诘脑O(shè)計通常包括四個層次,中央花盤為主,兩側(cè)對稱的圓形花盤則雕刻有立體感強的“S”形飾物,花盤間的空隙處裝飾有三角聯(lián)珠紋和忍冬花紋。此外,寶冠的固定部分被稱為“寶繒”,通常雕刻為三個較短的突出形狀,下側(cè)則可能有三角形的裝飾物?;饘毠谠谠茖叩确鸾踢z址中非常常見,尤其是在較大的菩薩像中,展示了佛教藝術(shù)的精細和豐富性。</p><p class="ql-block"> 常見觀音頭頂布幔的形象,天冠里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他對觀音有授記之恩,因此觀音將其供奉在頭頂?shù)姆瘕悆?nèi)。由此可見觀音的恭敬之心,也教化人們要尊師重道?!疤旃诨鸶咔Ю铮顖蟠榷鞒m敶鳌?。</p><p class="ql-block"> 《觀音菩薩畫像》畫面中,觀世音菩薩為女相特征,可以形容為民間通常使用的詞匯“慈眉善目”。</p><p class="ql-block"> 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典籍中的“慈悲”是男性的特質(zhì),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中的描述,觀世音菩薩本尊一直是男性形象。而在中國文化中“慈悲”是母性特有的品質(zhì),在中國,人們常說“嚴父慈母”,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家慈”,可見母親是“慈悲”的象征。唐末五代多戰(zhàn)亂,國家由盛轉(zhuǎn)衰,佛教信徒們在心理上需要觀世音菩薩體現(xiàn)出“慈悲”的感覺,因此,自唐末始,觀世音菩薩像的女性特征逐漸增加,至宋初,男相女相并存,而后慢慢演變?yōu)槿缃竦臏厝崤唷?lt;/p><p class="ql-block"> 《觀音菩薩畫像》畫面中,觀音面部的暈染和敷色細膩自然,濃淡變化更加復(fù)雜,繪畫手法的改進,為畫像增加了立體感。觀音是用濃淡變化的暈染,用同一顏色的濃色線勾勒外沿,是略帶模式化的描繪。這一點,還表現(xiàn)在左右對稱的脖頸和肘部等的線描上,也引人注目。但另一方面,披在肩上的青色頭發(fā)像隨風(fēng)搖擺的裝飾,顯得格外輕柔。另外,臉部形狀,也從卵形逐漸變成長方形。綠色眉毛深深刻向鼻子,像是要和那棱角感對應(yīng),嘴唇兩端稍微往上翹。菩薩像的綠色眉毛深深指向鼻子,像是刻意要和面部的方形棱角相對應(yīng),嘴唇兩端稍微往上翹,頭發(fā)使用青色,披在兩肩,松散自然,比以往程式化的觀世音像更加生動逼真。</p><p class="ql-block"> 觀世音菩薩像的頭部比例偏大,上半身略顯左斜,有意傾向于左側(cè)的供養(yǎng)人,供養(yǎng)人的身體高度已經(jīng)達到菩薩的腰際,這足以說明畫家想要表現(xiàn)出菩薩對左側(cè)供養(yǎng)人的特殊眷顧。</p><p class="ql-block"> 右下角的年輕人張有成像臉上可見發(fā)粉的膚色暈染,與觀音臉上所使用的顏色相同,衣裳,長黑色上衣兩邊自腰間向下叉開,露出白色的內(nèi)衣,這是十世紀的供養(yǎng)人像中常見的樣式。可以說這是藏經(jīng)洞出土的供養(yǎng)人像中唯一的一幅肖像畫,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這幅 《觀音菩薩畫像》有多處題記。其中畫面中有三處。</p><p class="ql-block"> 第一處題記位于畫面左側(cè)偏上的位置。這處白底黑字題記文字為豎寫五行,從右至左為:</p><p class="ql-block">眾生處代如電光,須臾葉盡即無常。</p><p class="ql-block">慈悲觀音濟群品,愛何苦痛做槁梁。</p><p class="ql-block">施舍凈財成真像,光明耀晃彩繪粧。</p><p class="ql-block">惟愿亡者生凈土,三涂免苦上天堂。</p><p class="ql-block">時天復(fù)十載庚午歲,七月十五日畢切記。</p><p class="ql-block"> 這首佛教題材的詩作通過無常觀、慈悲愿力與凈土信仰,展現(xiàn)了佛教對生命本質(zhì)與解脫路徑的闡釋。</p><p class="ql-block"> 無常觀與生命本質(zhì)“眾生處代如電光,須臾葉盡即無?!焙魬?yīng)了佛教對生命短暫性的核心認知。佛教認為眾生因執(zhí)念與業(yè)力流轉(zhuǎn),如同電光般瞬息即逝,強調(diào)“諸行無?!暗母窘塘x。這種觀念在敦煌五代時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亦有體現(xiàn),如觀世音菩薩畫像題記中即通過"須臾葉盡"的意象,暗喻人生短暫與超脫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慈悲愿力與救度之道“慈悲觀音濟群品”體現(xiàn)了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的大悲愿力。五代時期,隨著社會動蕩加劇,觀世音形象逐漸從男相轉(zhuǎn)為女相,以契合中國"慈母"的倫理意象,增強救度眾生的親和力。詩中"愛何苦痛做槁梁"則批判了執(zhí)著于情愛的痛苦,與《金剛經(jīng)》“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的教義相通。</p><p class="ql-block"> 施舍功德與凈土追求"施舍凈財成真像"反映了佛教"財布施"的修行觀念。敦煌文獻顯示,中元節(jié)期間通過畫像、繡像等方式追念先人,既是對亡者的追思,也寄托著"光明耀晃彩繪妝"般超凡入圣的愿景。詩中"惟愿亡者生凈土"則直指凈土宗核心教義,與石筍寺"放生護生"的現(xiàn)代實踐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yīng)。</p><p class="ql-block"> 三界超越與終極解脫“三涂免苦上天堂”體現(xiàn)了佛教對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警示與對善趣的肯定。這種觀念在《雜阿含經(jīng)》中亦有體現(xiàn),佛陀以“戒德重于地”等四法揭示修行次第,最終導(dǎo)向"永超世恩愛"的涅槃境界。而凈土宗則通過"即心即佛"的念佛法門,為修行者提供了一條簡捷的解脫路徑。</p><p class="ql-block"> 全詩以五言偈頌形式,將無常觀、慈悲行、布施功德與凈土愿力熔于一爐,既是對敦煌五代佛教藝術(shù)的文學(xué)化凝練,也展現(xiàn)了漢傳佛教融合儒家孝道與道家自然觀的獨特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這處題記中,有明確的有天復(fù)十載的紀年,天復(fù)十載(公元910年),但是唐昭宗天復(fù)的年號共使用四年(901-904),唐王朝本身已在公元906年滅亡,由此可見,當(dāng)時敦煌地區(qū)消息閉塞,其狀態(tài)已經(jīng)完全與內(nèi)地隔絕。其時的中原內(nèi)地已進入動亂的五代時期。</p><p class="ql-block"> 題記中使用“施舍凈財成真像,光明耀晃彩繪粧”一句,說明畫家是有意描繪的阿姐師和張有成的肖像。因為當(dāng)時的民間風(fēng)俗上,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要刺繡或者畫出先人的真實容貌,用以紀念。</p><p class="ql-block"> 日本美術(shù)史家秋山光和教授指出,題記末尾所使用的“畢功記”是嚴格遵守固定格式寫成的,而且繪畫也同樣依照固定模式來制作。</p><p class="ql-block"> 第二處題記位于畫面右上角,為綠色的長方形三行題箋,寫道:</p><p class="ql-block">南無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永充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南無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永充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為亡考妣神生凈土敬造大圣一心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 在三行題箋下面,另有一行題記:亡弟試殿中監(jiān)張有成一心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 據(jù)相關(guān)學(xué)者的研究介紹,還有附加的兩張貼在繪畫背面紙上的題記。貼在背面的其中一張題記寫到:為亡考妣神生凈土敬造大圣一心供養(yǎng),奉為國界清平,法輸常轉(zhuǎn),二為阿姉師,南無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永充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 題記中稱 “姊師”的人,是亡者普光寺法律臨壇尼大德嚴會,她出現(xiàn)在畫面左側(cè),右側(cè)的年輕人是她的弟弟試殿中監(jiān)張有成之像。</p><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是佛教文化藝術(shù)全面繁盛的時期。在五代時期,觀音的形象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除了傳統(tǒng)的少女型和宮娃型的觀音形象外,還出現(xiàn)了丈夫相的觀音,以及無性別的觀音造型。這些觀音形象不僅展現(xiàn)了女性的柔美,也有男性的英氣,甚至突破了性別的限制,展現(xiàn)了無性別的觀音形象。</p><p class="ql-block"> 五代時期的觀音圖像在用色上有了明顯的變化。早期的觀音圖像受到中亞和天竺的影響,色彩豐富多樣。而到了晚唐和五代時期,由于密宗觀音的盛興,使用冷色調(diào)逐漸增多,主要以青、紫為主基調(diào),配以朱紅和朱砂等色彩,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氣氛。</p><p class="ql-block"> 在線條的使用上,五代時期的觀音圖像展現(xiàn)了洗練和概括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線條從動態(tài)趨向靜態(tài),并向精細化發(fā)展。這一時期的觀音圖像用線繁密而不亂,顯示出極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p><p class="ql-block"> 許多觀音圖像還繪有供養(yǎng)人形象,這些供養(yǎng)人往往是當(dāng)時的平民或底層畫家,他們將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融入畫面中,使得這些圖像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貌和生活習(xí)慣。</p><p class="ql-block"> 五代時期著名的觀音圖像包括:收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的敦煌絹畫《如意輪觀音菩薩圖》,如意輪觀音是密教所傳六觀音之一,圖像通常為六臂相。此畫中的如意輪觀音具六臂,全身金色,頭上結(jié)寶頂髻,戴莊嚴冠,冠中化有阿彌陀佛,住于說法相。</p><p class="ql-block"> 收藏于印度國家博物館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幅九世紀的晚唐絹畫描繪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主尊結(jié)跏趺坐于精美蓮座之上,頭戴寶冠,頂有化佛,眉間有白毫,身佩項圈、瓔珞、臂釧等飾品,身側(cè)各手執(zhí)日輪、月輪、蓮花及凈瓶等不同持物。</p><p class="ql-block"> 收藏于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不空絹索觀音曼荼羅圖》,這幅十世紀的密繪畫非常稀有,全圖分為上中下三段,上、中段屬于金剛界曼荼羅圖。</p><p class="ql-block"> 收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引路觀音菩薩圖》,引路觀音菩薩身以瓔珞天衣莊嚴,右手持柄香爐,左手持蓮華,身后有一女人隨從,圖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這些觀音圖像不僅展示了五代時期的藝術(shù)成就,也反映了當(dāng)時觀音信仰的普及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觀世音,顧名思義,觀察眾生的聲音。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有:“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說受苦受難的眾生,只要在心中虔誠默念觀音名號,觀音應(yīng)聲前來解救于危難。</p><p class="ql-block"> 觀音菩薩是中國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菩薩,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四大菩薩也數(shù)她信徒最多,生活中也最為常見,許多廟宇都供奉著其神像。</p><p class="ql-block"> 眾生的訴求和苦難各不相同,因此她根據(jù)不同需求幻化出三十三化身,不同情境用不同形象來解救眾生困苦。在婆娑世界,她在如來座下救苦救難,幫助度化眾生。在極樂世界,她和大勢至菩薩(屬馬人的本命佛),是阿彌陀佛的協(xié)士,協(xié)助阿彌陀佛度化有緣之人往生極樂,他們也被稱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在佛經(jīng)中,觀音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超過80部的經(jīng)典和觀音有關(guān),其中較重要且影響較深遠的有《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和《心經(jīng)》。</p><p class="ql-block"> 敦煌出土的經(jīng)文中有關(guān)觀音的有1100件,包括860件的《法華經(jīng)》及128件的《觀音經(jīng)》,大部分都是在隋或唐時的抄本,可看出那時觀音信徒的增長。此外,在敦煌現(xiàn)存四九二窟的壁畫中,超過二八窟有〈普門品〉的壁畫。據(jù)冢木善隆的統(tǒng)計,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的雕像在第一階段(500─530)大量雕刻的佛像中,最主要的雕像為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而阿彌陀佛和觀音的雕像則很少。然而在第二階段(650─710),最受歡迎的是阿彌陀佛有222尊,其次觀音有197尊,釋迦牟尼佛有94尊,彌勒佛有62尊。在敦煌和龍門的觀音像都是男身,有些還蓄有短髭,通常一手持蓮花(此為“持蓮觀音”的一個特征),另一手持凈瓶。</p><p class="ql-block"> 《華嚴經(jīng)》也提供了中國人對觀音崇拜的基礎(chǔ),真諦在795至810年譯的40卷尤其重要。在〈入法界品〉里,觀音是善財拜訪的第28位善知識,在普陀洛迦島上,觀音坐在林中的金剛石座上對善財說法。在《華嚴經(jīng)》中,觀音同樣賦有神力能救助苦難的人,若人稱念觀音的名號,就可毫無畏懼地穿過搶匪及猛獸出沒的叢林,可脫離枷鎖,可從將溺死的海洋中被拯救出來,即使被丟入火中,如果稱念觀音的名號都不會被燒死,因為火焰將變成湖中的蓮花。</p><p class="ql-block"> 觀音也是凈土三圣之一,衪和大勢至伴隨著阿彌陀佛。觀音和衪精神上的父親阿彌陀佛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在衪的頭冠上帶著一尊阿彌陀佛像,我們常用這尊像來辨別觀音。</p><p class="ql-block"> 最早出現(xiàn)觀音的密教經(jīng)典是東晉竺難提(317─420年)譯的《請觀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jīng)》,天臺智顗很強調(diào)此經(jīng),宋慈云遵式也寫了此經(jīng)的懺儀。</p><p class="ql-block"> 北周(557─581)時,更多有關(guān)觀音的密教經(jīng)典被引入中國,在其中觀音并非以凡人的化身出現(xiàn),而是多頭多臂的形式,象征祂的威神力及救度眾生的愿力。</p><p class="ql-block">(圖片為英藏《觀音菩薩畫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