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潮州又稱“鳳城”,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以其獨特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稱,面積約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著720多條走向講究、縱橫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是歷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發(fā)祥地,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采用潮州古城的“外曲內方,四橫三縱”的歷史空間格局。古城始建于東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城內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歷史遺跡,這些古建筑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還體現(xiàn)了古代潮州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能。</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位于廣東省東部,地處韓江中下游,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區(qū)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并通汕頭市和汕頭市屬的澄海區(qū)。潮州古城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連接粵東地區(qū)與福建、海外的重要節(jié)點。潮州古城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較大比例,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和潮安縣北部。境內北部多山,中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韓江沖積平原。主要山脈有粵閩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脈支脈和潮梅交界的蓮花山系——鳳凰山脈。鳳凰山脈主峰鳳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山峰。韓江自西北向東南斜貫潮州城區(qū)和潮安區(qū),黃岡河自北向南貫穿饒平縣境。這種地形地貌為潮州古城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態(tài)資源。</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一氣候類型使得潮州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常綠,四季宜耕。</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的主要水系為韓江,這條河流不僅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水體,也是潮州古城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命脈。韓江全長470千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潮州城區(qū)和潮安區(qū),為古城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和便利的水運條件。</p><p class="ql-block">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潮州古城的南門十巷、許駙馬府和舊西門街歷史街區(qū),覆蓋面積約1.8平方千米,包含14座古民居。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辜厝巷、鄭厝巷、甲第巷和興寧巷等街道,代表了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遺存,是潮州民居建筑的典范。該建筑群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潮州老城的民居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呈現(xiàn)出結構,主要由主體院落、從厝、火巷、后包、書齋和花園等潮州民居的基本元素構成。不同的組合形式展示了宅主的社會背景,包括文武官員、學者名士、與富商巨賈等多個群體的生活方式。這些建筑群的主體建筑、院落與裝飾幾乎保持完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藝與工藝美術的精髓,成為潮州傳統(tǒng)民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在這片建筑群中,其建筑形式主要以“四點金”與近似“駟馬拖車”的布局為主。木結構的房屋、門窗、墻頭的屋脊和外墻檐下,均裝飾著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畫等精致細膩的裝飾。</p><p class="ql-block"> 除了潮州老城民居建筑群,潮州古城還有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的廣濟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開元寺,潮州清后期的祠堂建筑代表——己略黃公祠。</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草創(chuàng)之初,是夯土城墻,宋代開始以陶磚易土。至南宋,終于形成長約5.3千米的城,僅城門就有11個之多。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國初期,因拆城墻修建馬路及其他市政設施,只保留下濱江一面長2100余米的城墻以作防洪之用。從上游洶涌而來的洪潮撲向古城時,防兵之城成了擋水之堤。</p><p class="ql-block"> 宋元時期潮州府志《三陽志》記載,“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碧綐蚰媳背颍泵婵恐葜渭串敃r的潮州府衙,南面則是作為古城中軸線的“官街”。官街,即后來的大街,現(xiàn)在的太平路,即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考據了歷代的潮州地方志,寫就《潮州牌坊街》。書中記載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千米的府城范圍內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長僅1.6千米的太平路上,有過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保持著“外曲內方,四橫三縱”的歷史空間格局,這里文物資源豐富,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22個點,古城內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隨處可見;這里保留著大量具有潮州獨特風格的明清民居祠堂等建筑,文物價值突出;這里潮州方言、潮樂、潮劇、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和民俗風情,延續(xù)傳承至今,被漢學家譽為“中華古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2019年,潮州古城被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列為首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試點單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韻·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燈燈展在潮州古城舉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廣濟橋(Guangji Bridge),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中國四大名橋之一,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歷史地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開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橋與浮橋并存的基礎結構;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行了修繕;解放前殘破不堪;1958年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2003年10月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廣濟橋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廣濟橋全長518米,東邊梁橋長283.35米,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米,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米,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議,造舟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設浮橋,并在中流砌一個長寬均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橋,取名“康濟橋”。</p><p class="ql-block"> 淳熙元年(1174年)夏天,韓江大洪水,浮梁為洪水所毀,州守常偉出錢,居民捐款,修理浮橋,船只增至一百零六只。修橋后尚有余錢,因此在西岸創(chuàng)建杰閣一座,正對江對岸韓山,起名為仰韓閣。閣下砌石為臺基,以防御洪水的沖擊。</p><p class="ql-block"> 淳熙六年(1179年),州守朱汪在登流門右側建南州奇觀樓,在江中增建二個石洲(石墩),連原有的一洲,共三個石洲。洲上各筑一亭,東邊的叫冰壺,西邊的叫玉鑒,中間叫小蓬萊。</p><p class="ql-block"> 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王正功在韓江西岸增筑一個石墩,離岸數(shù)步(大約合今七、八米),石墩與岸之間架巨木為梁式橋,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決了水陸交通存在的矛盾。自此后,康濟橋成為浮橋與梁式橋相結合的橋梁。</p><p class="ql-block"> 淳熙十六年(1189年),州守丁允元修繕浮橋,并從西岸增筑四個石墩,連原有的四個,共有八個石墩,墩上架堅木為梁式橋,橋上覆以華麗的橋屋,命名為丁候橋。</p><p class="ql-block"> 紹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東岸壘石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與登斌門隔江相對。</p><p class="ql-block"> 慶元二年(1196年)州守陳宏規(guī)在東岸增筑二個石墩,墩上架木為橋,命名為濟川橋,把抱秀亭改名為濟川亭,作為往來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后為見思庵。自此之后,河上東有濟川橋,西有丁侯橋,中間連以浮橋,已具后世廣濟橋之雛形。</p><p class="ql-block"> 慶元四年(1198年),州守林漂在濟川橋以西增筑四個石墩,架木為橋,其雄麗較丁侯橋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因潮州至漳州的道路難行,又捐款砌石路。</p><p class="ql-block"> 嘉泰三年冬(1203年),濟川橋火災,亭臺樓閣一個晚上全部燒毀。郡守趙師會增高石墩,重架橋梁,上覆橋屋,下甕磚石,橋上建亭,名稱照舊。</p><p class="ql-block"> 開禧二年(1206年),州守林會在濟川橋的西面又增筑五個石墩,修理舊石墩一個,上覆屋,下甕磚,匾名仍叫小蓬萊。</p><p class="ql-block"> 紹定元年(1228年),州守孫叔謹在丁候橋的東面又增筑二個石墩,這樣丁侯橋有十個橋墩,濟川橋有十二個橋墩,中間連以浮橋。</p><p class="ql-block"> 端平初年(1234年),由于洪水和臺風災害,橋上的亭屋漸漸破舊,州守葉觀任命趙汝督工,將橋、屋修整一新,中間匾名為玉鑒,與東邊的小蓬萊相對。又在橋上新建二亭,一個名為飛躍亭,為祝圣放生的地方,一個名為盍簪亭,是禮賢賓餞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南宋末,祥興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到潮州,橋為兵火所毀。</p><p class="ql-block"> 大德二年(1298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梁亭屋,但沒幾年就被洪水沖毀。</p><p class="ql-block"> 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將各橋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橋梁亭屋。</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廣濟橋年久失修,橋路不通。</p><p class="ql-block"> 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guī)??涨暗闹匦?,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梁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并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臺”)。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只連結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后,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p><p class="ql-block"> 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減去浮橋用船六只,“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chuàng)設以來,共歷時359年。</p><p class="ql-block"> 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圍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于兵火。總兵蔡元修復。</p><p class="ql-block"> 順治十年(1653年),潮鎮(zhèn)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又遭兵災毀壞,蔡元又修復。</p><p class="ql-block"> 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zhèn)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p><p class="ql-block">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臺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p><p class="ql-block">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臺)橋墩二座,架以鋼梁,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舊石梁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米,擴闊而為七米,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p><p class="ql-block"> 1977年,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p><p class="ql-block"> 1988年3月,鑒于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xiàn)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并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p><p class="ql-block"> 1990年,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p><p class="ql-block">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復。</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tǒng)籌修橋事宜,并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xiāng)親為顧問。</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xiàn)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臺樓閣。經數(shù)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p><p class="ql-block"> 2007年9月20日,全面維修后的廣濟橋正式對游客開放。</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央視《2018春節(jié)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活動在廣濟樓廣場進行現(xiàn)場錄制。</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20日,一艘梅州大埔的采沙船沿韓江順流漂下,撞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潮州廣濟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