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讀《慈氏塔》</b></p><p class="ql-block"> 慈氏塔與岳陽樓一南一北,都聳立在洞庭湖邊,經(jīng)歷著歲月的磨洗與風雨的剝蝕。但千百年來,岳陽樓風光無限,接受著詩人墨客的禮贊與商旅游人的朝拜;慈氏塔卻只是孤身獨立,把自己的身影默默地倒映在湖中。只有老岳陽人,才能從慈氏塔黧黑的磚石上,找到自己的蹤影、寄托和情懷。</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慈氏塔》,寫的就是這樣一座塔,它歷盡滄桑,險遭損毀,卻傲然屹立。這也是可以視為作者心靈的塔,精神的塔。它外表冷漠而內涵豐富;形影單瘦而肌骨堅實。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慈氏塔,其實也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坎坷遭際與人生歷程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也可以視為作者個人形象的一種寫照。這或許才是這篇作品的內蘊與神髓。</p> <p class="ql-block"> <b>讀《禪寺佛光》</b></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禪寺佛光》,逡巡于寺廟,探究于佛理,與他素來注目凡塵煙火,走筆世道人間的散文大異其趣。然而細一思之,也不足為怪。經(jīng)過中國文化浸潤的佛理,原是被神化的人生哲理;那些各色各型的寺廟塑像,本是對眾生百相的刻畫與回歸。已到耄耋之年的真微先生,洞察世理,燭照人生,以佛義來表達他對社會人生的闡釋理解,是再正常不過了。</p><p class="ql-block"> 《禪寺佛光》從圣安寺的歷史和現(xiàn)狀說起,再談到作者對佛教精義的理解,即“悟透生死,心無掛礙,就會自覺遵循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超越一切束縛,達到心靈的自由與安寧?!庇辛诉@種心靈的自由與安寧,人的精神狀態(tài)才能了無窒礙,“活得澄明而清澈,開朗樂觀,達到新的精神境界?!?lt;/p><p class="ql-block"> 我對佛學缺少研究,對早已知曉的“色即是空”的理解也很淺薄。但老莊的“順生樂死”我是明了的。佛教一脈的禪宗,據(jù)說從老莊學說中吸取了思想,從而成為最具有中國本土文化內涵的佛教門派。圣安寺是否與禪宗有淵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既要坦然地面對死,更要積極地面對生,佛老的這些觀念,在某些方面,與儒家的積極進取思想也是合拍的。而這也正是《禪寺佛光》這篇文章給我們的重要人生啟迪。</p> <p class="ql-block"> <b>讀《谷雨》</b></p><p class="ql-block"> 我讀過真微先生寫的關于節(jié)氣的不少散文,記憶中他似乎寫過立春、驚蟄、清明、夏至、芒種等系列篇章。與他的那些美文一樣,這篇谷雨也是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過了谷雨,春季,這個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象征人生的青春時代,被愛情所流戀,被詩歌所鐘愛的季節(jié),就要結束了。在這篇文章里,真微先生這位已近九十高齡的老人,深情抒寫著有關谷雨的記憶。他對即將消逝的春的憐愛,實際上也是對個體人生的某種哲理的追述和表達。正如《谷雨》中所說的那樣,“遇到谷雨這兩個字,就像是看到了拽著生命的兩根繩”。“季節(jié)清麗,天地明朗,就沒有流水落花的傷懷,就沒有春意闌珊的惆悵。”春天之后有夏天、接下來還有秋天與冬天,而冬天到了,下一個春天還會遠嗎?我欣賞真微先生文章結尾時所說的這句話,用來作為他的這篇散文的評價也是完全確切的:“一個節(jié)氣,就是一課哲語,道出了天地的深恩和文化的淵博。”</p> <p class="ql-block"> <b>讀《末代秀才》</b></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末代秀才》,刻畫了一個他親見加耳聞的末代秀才的形象。這一批秀才,是中國舊文化最后的產(chǎn)兒,也是新文化的伴生者。作者筆下的五爹身上,融匯著這種獨特時代背景生成的復雜性格特征,集中國舊知識分子的剛直耿介和迂腐執(zhí)拙于一體。他堅持正義卻缺少圓通,飽讀詩書而食古不化。這樣的“蠢秀才”,其實也頗有其可愛乃至可敬的一面,作為文學形象,更有獨特的欣賞價值。</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定要談一點不足的話,我覺得就是內容還稍顯單薄了一點。如能再多寫一兩個老秀才人生的悲劇或喜劇的故事,人物或會更豐滿,更有社會價值。而處在新舊兩個時代夾縫中的這一類人物,有時難免會有許多這樣的悲劇和喜劇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微爹年屆耄耋,寶刀不老,不斷有作品和評論見諸網(wǎng)上,這種創(chuàng)作活力,正是他思想活躍亦身體健康的表征,值得我們稱道與祝賀!</span></p> <p class="ql-block"> <b>讀《歷史像雁陣飛過》</b></p><p class="ql-block"> 讀了真微先生的《歷史像雁陣飛過》,頗多感受。誠如微爹所言,歷史像雁陣一樣,是由許多個體的人所創(chuàng)造,由無數(shù)的人事所組成的。發(fā)表在《巴陵老街故事》書里的各個故事,記述的是發(fā)生在巴陵這塊古老土地上的風云歷史,訴說的是繁衍生息在這塊熱土上的人的憂樂情懷。</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贊同微爹的評說:書里的“文章不是專家們概括提煉后的歷史課本,它是歷史最忠實的因子?!卑耸奈蛔髡叩挠H歷親聞淬煉而成的老街故事,它來自民間,以底層人的視角,真實地描摹了近百年來的巴陵故郡的歷史,既充滿泥土味和煙火氣,又有厚重的歷史感,深刻的穿透力。它是真實的,惟其真實,它才是一部“信史”;它是接地氣的,氤氳著世俗的空氣,惟其接地氣,它才能獨立于一般的“正史”和“野史稗抄”。</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我覺得《巴陵老街故事》的意義不限于史的范疇,它也是詩,具有詩的內蘊和張力,是史和詩的結合。歷史并不都是冷峻滄桑的過往,它也是人性人情的溫暖交融,眼花繚亂的悲喜劇的匯集。我們在《巴陵老街故事》中就讀到了愛情,親情,友情,讀到了憂患,悲歡,壯烈,這些正是這部作品感人動人的原因。正如微爹所言:它“追溯著生命的源頭,寄予無限的懷念”;它“充滿著天真快樂,……讓人帶著憐愛、微笑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有鑒于此,我認為,作為一部微信群友手機體作品的輯結,《巴陵老街故事》雖不能說是獨一無二的,但完全可以說是精美的、少有的,是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作品。而真微先生這篇關于《巴陵老街故事》的評論,正是對這本書深刻恰切的評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