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科倫坡 還沒有上火車之前有點小興奮和小期待,期待火車的古老,期待海上的落日,期待身在窗外的展翅…, 然而一切都沒有發(fā)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提前在網(wǎng)上預訂的一等箱車票(新幣 7元 + 55 盧比的服務費)。因為攻略上說:一等箱必須提前10天預訂,臨時購票只有三等箱。實際情況與網(wǎng)上說的大致相同,但一等箱和二等箱并無太大差別,只不過一等箱是封閉的,有空調(diào)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比印度火車的一等箱,這里的條件有點遜色。但是,民眾的文明素質(zhì)可比印度高很多,你看不見印度那種混亂、骯臟、粗鄙的現(xiàn)象,好像是淪落在貧民窟的貴族小女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手機上的電子火車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從科倫坡到加勒大約 110 公里,因為是觀光火車(也是快車),全程兩個多小時,中途僅有幾個停靠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火車上只有一、二等箱才有檢票,一等箱因為封閉的關系格外嚴格,而二等箱?根據(jù)情況,也經(jīng)常不檢票。與歐洲火車一樣,入口不設檢票卡,自由上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火車很破舊,車窗的玻璃可能百年都沒有換過,部分地方已經(jīng)看不清楚了??盏虻年P系車窗不讓打開,想拍夕陽是不可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一等箱最大的弊端,享受不到斯里蘭卡火車的樂趣,至此以后我再沒預定過一等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加勒出站的走廊上看見一個每日列車牌,很有意思。地點、時間、車型、站臺,一目了然,感覺直觀又現(xiàn)實,有點童話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預定的民宿 Windy Garden ,在一條小胡同里,沒有嘟嘟車司機根本找不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宿整體感覺還不錯,很多洋人入住。房間很大,出門就是泳池,早餐在二樓的室外涼臺上。還有免費的洗衣服務,但都是手洗不十分干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來時已經(jīng)住滿了洋人,只有一樓的空房間。最大的問題是有蚊子,而且多不勝數(sh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這里住了三天,因為蚊子一次都沒進過泳池??勺≡谶@里的洋人天天下水曬太陽,不知怎么解決的蚊子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宿距離古城兩站地,一站是火車站,一站就是古城。走起來卻很遠,陽光刺眼,每一縷都像一把鋒利的刀,讓你無處躲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堡(Galle)是斯里蘭卡五大歷史古跡之一,也是斯里蘭卡八個世界遺產(chǎn)之一。擁有 400 多年的 歷史,古城內(nèi)擁有16 —19 世紀的歐洲民居數(shù)千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現(xiàn)在這座歐洲定居者建造的堡壘,依然有許多荷蘭人擁有堡內(nèi)的房產(chǎn),其余的都為斯里蘭卡政府所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堡壘的大門被稱為 “閘門”,側面有塊刻有荷蘭國徽的石碑,頂端有只公雞徽章和 “VOC” 的字樣,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縮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沿海大量的珊瑚礁巖,壘建成厚實而堅固的城墻。在沿海的城墻上,能看到取代大理石的珊瑚,這是其他地方的城墻無法見到的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葡萄牙人 1505年在加勒灣建造了第一個土制堡壘,稱作圣克魯斯。后來被荷蘭人控制,于 1649 年開始建造加勒堡,同時還建造了環(huán)繞島嶼堅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堡壘于 1796 年被英國人接管,堡內(nèi)的房屋在接下來的300多年間保存的完好無損, 直到 1948 年斯里蘭卡獨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82 年的鐘樓(Clock Tower)是加勒堡的地標,周邊是復建的防御工程,城墻下面是個板球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圍繞著加勒堡的這道城墻由荷蘭人于1663 年所建。城墻保護了荷蘭人一個世紀,在1796 年拱手把控制權交給了英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道堅固的城墻在 2004年成功地保護了堡內(nèi)的居民和游客,將當年南亞海嘯中涌至的驚人海水擋在了城墻外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傍晚,很多游人沿著城墻漫步,欣賞夕陽的同時放空自己,讓宜人的風景帶著愉快的心情掠過平靜的印度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堡內(nèi)南北兩側共有 14 個堡壘,都是用珊瑚和花崗巖建造,防御的非常嚴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墻被海水包圍著,距離沙灘僅十幾米。放眼一望無際的印度洋,像一塊藍色綢緞在天地間肆意地鋪展。站在燈塔上可以俯瞰整個加勒,美麗的教堂和堡外綿延的海岸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燈塔(Galle Lighthouse)建于1939 年,它的周圍有很多歷史建筑,包括教堂、酒店、餐館和服裝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燈塔下面是荷蘭人在1739年建造的小型火藥庫,是唯一建于地上的火藥庫,保留了荷蘭堪稱典范的斜型屋頂彈藥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是炸藥存儲地,荷蘭占領期間附近沒有民居。直到英殖民時期才廢棄規(guī)定,在附近建起了民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圍繞在燈塔下的各種小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堡壘有一條蜿蜒的鵝卵石大道,兩旁是數(shù)千棟荷蘭人的住宅,房屋以白、黃為主,多為兩層,屋內(nèi)的樓梯窄窄的,僅可一人通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許多建筑已改造成博物館、書店、商店、禮品店和酒店…,方便游客購買手工藝品,或享受斯里蘭卡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于1892 年的回族高等學校。島內(nèi)所有的學校、政府機構、法院…,仍在沿用老房子,整座加勒堡沒有一座新屋,這才是世界遺產(chǎn)應該有的模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座有拱廊的白色建筑是荷蘭殖民時期的醫(yī)院,現(xiàn)在是餐館、酒廊和咖啡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醫(yī)院外的小廣場上,碰到的來自亭可馬里( Trincomalee) 的一家人。斯里蘭卡人性格溫順,待人禮貌謙和,很有英國人的風度。他們從不與人發(fā)生口角,二十天旅行沒有遇到和看到過糾紛,與東北人的火爆性格正好相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里有很多酒吧和茶館,布置簡單舒適并有歌手駐唱。古城內(nèi)完全是歐風,游客多數(shù)也是歐美游客,你反復來到了西班牙。除了 waiter 是黑皮膚,幾乎都是白人,你決想不到是在斯里蘭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我旅行走路從不帶水,找個茶館連歇腳帶喝茶,或在路邊買瓶礦泉水解渴,一路無負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銀首飾作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美術館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年歷史的荷蘭警察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堡南方省高等法院,它的前面是一棵四百年巨大的榕樹,周圍的氣根形成了一個小廣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榕樹的氣根從樹干垂下,宛如老者的胡須,不斷地向下生長直至入土,慢慢成為重要支柱根。它們幫助樹冠不斷擴展,形成 “獨木成林” 的壯觀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的隔壁就是 17 世紀修建的老倉庫,現(xiàn)分別改為三個博物館,倉庫前面的道路在荷蘭占領期間稱為“倉庫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入口前后拱門的上方有一塊花崗巖牌匾,上面刻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VOC徽章,該公司成立于1602年?;照律戏绞且恢徽驹趲r石上的公雞,這是荷蘭占領期間加勒城堡法律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牌匾下方還刻有 “ANNO:MDCLXIX” ,代表了建筑年份:公元:166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展示了多種考古文物,如傳統(tǒng)面具、飾品、木雕、荷蘭船只的設備和武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實斯里蘭卡多數(shù)的展覽中實物很少,參觀價格不便宜,個人覺得多數(shù)都不值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有海上貿(mào)易以來,加勒一直是東方深受喜愛的貿(mào)易中心。尤其在十七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在這里修建了大量的倉庫,囤積了大量準備運往歐洲的香料和象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片大面積的黃金倉庫就是代表,它們在古城中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左側是高等法院,右側是教堂,對面是審判庭和拘留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71年,英國人在前法院舊址修建了圣公會教堂(ALL SAINT'S CHURCH)。白色的拱門、柱子和塔樓在咖啡色砂漿墻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教堂設計師是:詹姆斯·喬治·史密斯,科倫坡國家博物館也出自他之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英國人的改建未能改變加勒最初的荷蘭風格,這種特色一直保留著,讓我們看到 300年前的荷蘭風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內(nèi)部的迷人之處是有著精美雕刻的拱門、石柱和原始的彩色玻璃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可能在百年間都沒有修繕過,內(nèi)部相當破敗,墻壁上長滿了綠藻,也沒有空調(diào)。</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漂亮的老式長椅上感受很特別,在周圍寧靜的氛圍中領略即將逝去的中世紀,很真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里有很多孩子,他們每周一次來教堂學習英文,后面的女孩子是他們的輔導員。與我 “蹩腳英語” 相比,他們可以當我的老師,哈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于1755 年的荷蘭歸正教堂(Dutch Reformed Church ),是在 1640年葡萄牙修建的女子修道院的基礎上重建 ,由當時的荷蘭指揮官和他的妻子捐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教堂的外部是清新淡雅的白色,內(nèi)部設計簡潔,擁有華麗的彩色玻璃窗與獨特的墓葬設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色教堂內(nèi)部線條十分優(yōu)美,入口的樓上依然擺放著1760年的管風琴。還有從馬來西亞運來的木制布道臺和巨大天蓬,是用東印度的烏木制成,每周日都有牧師在此講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內(nèi)的墻上和地上都是墓碑,幾乎每一腳都踩在墓碑上。他們是昔日荷蘭籍加勒居民的墓碑,最古老的一塊為1662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塊吸引人的白色墓碑是加勒指揮官 E.A.H.Abraham 的墓碑,它位于教堂入口處的圍墻下,墓碑上方裝飾著沙漏和頭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為教堂它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如今看起來依然堅實完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無論是內(nèi)部祭壇和墻上華麗的墓貼,還是地上精彩的墓志銘,都在告訴我們建筑與文字可以如此神奇的共生共榮了數(shù)個世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堡內(nèi)小街交錯,無論是街道還是小路,荷蘭住宅還是伊斯蘭房屋,每一座每一條都延用荷蘭路名和屋名,好像這座城堡從來沒有改變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歷史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加勒堡”也在悄悄地改變,也受到商業(yè)化的沖擊。但是,久遠的風俗和歷史的傳承從沒改變過。這里即不收門票也沒有夜生活,日落之后一起歸于平靜,為加勒堡增加了幾分原始風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勒古城里的唯一中餐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餐館的對面是一個女子修道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兩次來到古城都喜歡坐在炮臺的豁口上遠眺,看遠處瓢蟲般的五彩嘟嘟車,看墻下一堆賣魚的花棚頂,還有遠處綠草如茵的板球場…。任海風吹亂了頭發(fā),任思緒隨風飛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就是從此刻開始喜歡上了斯里蘭卡,很想駐腳在這里,于是便延遲了回程機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城吸引著來自世界的游人,也讓歷史愛好者在這里駐足。街道兩旁那些錯落有致地老宅,每一扇老木門、每一個花窗欞、每一盞吊路燈、每一聲悅耳的鐘鳴,都在訴說著悠悠的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周邊的瀉湖看到拖網(wǎng)捕魚,有幾組漁民進行拉網(wǎng)。聽說兩三個小時就可拉上一網(wǎng),遺憾的是等不了這么長的時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種拉網(wǎng)式捕魚是早期漁民近海捕魚的方法,工具簡陋,方法簡單。只需將漁網(wǎng)投入水中,以圍網(wǎng)形式用人力拖動漁網(wǎng)捕魚。漁網(wǎng)的底部有很多被繩子串聯(lián)起來的網(wǎng)環(huán),漁民透過拉蠅,把網(wǎng)環(huán)緊扣在一起,魚便不能從網(wǎng)底逃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捕捉的魚類一般為沙丁魚、金槍魚、鯖魚…,以喜歡群體活動的魚種為多,可惜沒看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nawatuna海灘距離加勒市區(qū)大約6公里。這里有奇妙的高蹺漁夫和讓游人放松的迷人沙灘,有數(shù)百米游泳海域和一排排的竹棚曬椅,也有豐富的夜生活和性價比不太高的酒店和度假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蹺漁夫這個名字來自英語 “ Stilt Fishermen ”,無論是名字還是人文景觀都極具美感。這個延續(xù)了幾個世紀的釣魚習慣,如今成為斯里蘭卡的特色招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從 Galle 到 Marissa 的沿岸都可以看到高蹺漁夫,現(xiàn)在以娛樂為主。他們的目標是游在淺海的沙丁魚,時機對的話分分鐘都有魚上鉤。我們只吊到了一只螃蟹,然后又丟回到了水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很早以前,買不起船的漁民在海浪中豎起木樁,每天涉水爬到木樁上,坐在簡陋的木架上釣魚,遠遠看去好像是踩高蹺的釣魚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種世代相傳的技巧,練出釣魚者良好的平衡能力,又要撲捉海水中的獵物,又要經(jīng)受海風和烈日的考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從加勒到坦加勒五十多公里的海邊是斯里蘭卡最美的海岸線之一,金黃的細沙灘一個連著一個。短灘百米,長灘數(shù)百米由高高的椰樹和一片片海礁相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段海礁中有一處巨大的天然礁石噴泉:胡馬納氣孔(Hummanaya Blow Hold)。</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噴泉”來自海浪沖擊巖石形成的強大力量,穿過了兩石間的縫隙(氣孔)噴向高空形成壯觀的水柱。在漲潮或暴風雨期間,水柱可高達 80 到 100 英尺,非常壯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噴發(fā)間隔約 8 - 10分鐘,可以聽到 “呼” 聲的 巨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國政府從1796年接管斯里蘭卡開始,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倫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加勒堡。才使得這座城市保留下來了傳統(tǒng)的荷蘭古跡,成為荷蘭重要的海外紀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茶館里,似乎像是穿越了時空,回到中世紀寧靜的海邊小城,簡單又平靜,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氛圍。這種即見證了歷史,又有文化活化石的小鎮(zhèn)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座古城除了博物館外都是免費,每天日落所有的餐館和商店都結束了營業(yè)回歸了平靜。沒有音樂聲、也沒有喧鬧聲,更沒有夜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