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歲月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故事,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漣漪久久不散。幫助,便是那顆具有魔力的石子,不僅改變當(dāng)下,更在時光里勾勒出溫暖動人的軌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8 年,青春年少的“我”踏上了下鄉(xiāng)插隊的征程,來到秦嶺鳳縣雙石鋪。命運的齒輪開始悄然轉(zhuǎn)動,1971年我被提干到雙石鋪鄉(xiāng)負責(zé)共青團工作。1974 年,我在王家坪住隊時,結(jié)識了團支書浦石友。他雖出身貧寒,家中姊妹九人,他作為長兄早早扛起生活重擔(dān),但卻才華出眾,毛筆字寫得俊逸瀟灑,還身兼大隊會計與蘋果園技術(shù)員,是村里難得的能人。然而,他的婚姻卻充滿了苦澀。妻子小玲,因娘家成分高被下放,為了幾袋口糧無奈“換親”,因夫家貧困,看不到生存希望,婚后三年常常出逃鬧離婚。那時的鄉(xiāng)村,在文革的動蕩下,秩序混亂,浦石友和小玲在命運的泥沼中苦苦掙扎,他們的遭遇讓“我”滿心憐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6 年,“我”主管招工工作,縣上分配的三名回鄉(xiāng)青年指標(biāo),僅剩一個機動名額,“我”沒有絲毫猶豫,力排眾議將這個名額給了浦石友。這不僅是希望改變他個人的命運,更想為他貧困的家庭和瀕臨破碎的婚姻帶來轉(zhuǎn)機。面對大隊支書以“會計崗位無人接替”的推諉,“我”據(jù)理力爭,堅定地為浦石友爭取機會。最終,浦石友順利進入工廠,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夫妻關(guān)系也慢慢緩和。此后的日子里,在艱難歲月里,我也用微薄之力給予他們幫助與扶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時光匆匆流逝,1984年當(dāng)“我”離開鳳縣深造并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后,與浦石友一家的聯(lián)系漸漸因地理距離而減少。</p><p class="ql-block">然而,命運總是充滿驚喜。2014年春節(jié)后一天,我在上海幫助女兒看孩子,“我”全家受邀前往上海松江大學(xué)城,拜訪浦石友的女兒。推開房門的那一刻,曾經(jīng)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簾,小玲雖已鬢染微霜,但神采奕奕,與記憶中那個在困境中掙扎的女子判若兩人。在溫馨的相聚中,“我”得知了浦石友一家如今的幸福生活:浦石友退休后因能力出眾被反聘;女兒成為松江科技大學(xué)的教師,女婿是留美博士,一家人住在浦東寬敞明亮的三室兩廳里;鳳縣的兒子兒媳在工廠上班,還在縣城購置了百平商品房,隨著王家坪整村搬遷,又分得兩套房。曾經(jīng)在秦嶺深山里艱難求生的家庭,在歲月的沉淀中,綻放出了幸福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場跨越時空的重逢,讓“我”深刻體會到幫助的力量。當(dāng)年在秦嶺深處,“我”懷著善意伸出援手,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浦石友一家對生活的希望,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而如今,這份溫暖又以重逢的喜悅回饋到“我”的生命中。幫助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付出,它像一顆種子,在被幫助者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終有一天,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將善意與美好傳遞回來,形成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那個傳遞善意的人。每一次真誠的幫助,每一份暖心的關(guān)懷,都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改變他人的命運,也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盈。愿我們都能在歲月里,繼續(xù)播撒善意的種子,讓幫助的漣漪,在時光的長河中,不斷擴散,溫暖更多的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