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有句俗語:“冤有頭,債有主?!眻A明園雖然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英法聯(lián)軍搶劫和焚毀的。但是有關于這場戰(zhàn)爭的起始原因很多人并不知道,甚至連史學家們也忽視了導致這場戰(zhàn)爭的真正禍根人物,英國駐廣卅領事巴夏禮。這孫子是誰呢?</p><p class="ql-block">其全名:哈里·斯密·巴夏禮,英國人稱其為19世紀長期在中國和日本工作的外交家,其實是收集情報的間諜專家?,F(xiàn)在香港九龍地區(qū)仍有一條街叫"白加士街"就以他命名的。為什么?因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后,英國就是根據(jù)他的情報和建議,將割讓中國九龍做為《中英北京條約》的一項條款。</p><p class="ql-block">電影《火燒圓明園》里有段精彩的戲,僧格里泌王爺大罵英軍談判代表巴夏禮:"什么巴夏里,巴夏外!"話音未落一個大背跨將巴夏禮倒栽蔥似地摔入水塘中。當然這是電影橋段的藝術夸張。</p><p class="ql-block">我們先根據(jù)他的舊照片做個"素描"。這小子早年謝頂估計是腎虛,兩鬢絡腮胡,一雙賊眼透著歹毒陰狠,那張賊臉好像是從開襠褲里露出來的。他1828年生于英格蘭是個孤兒,后被伯父收留在寄宿學校上學。1841年6月十三歲的他從英國乘船前往中國澳門,投奔表姐。澳門早在明朝末年就被葡萄牙人占據(jù)了,是歐洲人來中國的聚集地和跳板。他在澳門苦學華語打下了基礎,后來托關系走后門,擔任了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的翻譯,此時正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p><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巴夏禮參與了簽訂《南京條約》的儀式。根據(jù)條約,除了戰(zhàn)爭賠款還正式開放了廣州、和上海等五個港口做為通商口岸。1853年他返回英格蘭受到維多利亞女王接見。1855年后他才開始正式擔任廣州領事。他在廣州與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葉名琛打交道。但倆人之間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矛盾很深。后來直接引發(fā)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根據(jù)史料記載,這場戰(zhàn)爭起源于兩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就是他故意點燃了這根導火索。</p><p class="ql-block">1856年10月一艘懸掛大英國旗的"阿羅號"船進入珠江后,被清水軍攔截。因有消息說幾名被通緝的海盜在船上,后十二名華籍水手被捕,英國國旗被取下撕毀。巴夏禮以英國國旗被撕毀為由向葉名琛提出抗議。當年有些中國人在沿海走私為防官府緝拿,經(jīng)常租用英國船只或懸掛英國旗幟挾洋自重。但是葉名琛認為該船屬中國船只,官兵依法捉拿海盜,拒絕道歉放人。巴夏禮因背后收受了好處費,就向英國港督寶靈宣稱英國國旗遭到了侮辱。(其實中國的南方已經(jīng)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清政府說了不算,英國人說了算。)</p><p class="ql-block">葉名琛拒絕道歉,只釋放了九人。巴夏禮趁機與港督寶靈商量,認為這是趁機擴大《南京條約》英國在廣東特權的機會,于是故意將事件升級為開戰(zhàn)理由。但究其根源則是巴夏禮故意挖坑埋下的雷。英國皇家海軍于10月29日開始炮轟廣州城墻和中國守城部隊。廣州一些群眾出于義憤便放火燒毀一些洋行。于是中英矛盾又開始激化。</p><p class="ql-block">大清王朝也是禍不單行,同年二月法國傳教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傳教,因勾結地痞擾民被西林知縣處決,法國也趁機借口“保護圣教”準備出兵報復。英法兩國一拍即合,組織英法聯(lián)軍于1858年1月攻入廣州城。巴夏禮率兵抓了兩廣總督葉名琛,英法兩國要求清王朝賠償二百萬兩白銀,清廷不同意。隨后英法聯(lián)軍又繼續(xù)沿海北上渤海灣,三次攻打天津大沽口炮臺,結果是中國軍隊二敗一勝。</p><p class="ql-block">但是1860年8月21日,英法聯(lián)軍由側翼突襲大沽炮臺,獲得成功。巴夏禮隨英國駐華全權專使額爾金到達天津參加了關于《條津條約》的談判。中、英、法三方談判中談談打打停停,最后決定在通州再舉行一次談判。9月18日,巴夏禮率使團三十九人在談判中當著怡親王載垣的面趾高氣昂,挾英法聯(lián)軍兵威盛氣凌人并掀翻了談判桌,將所有茶具摔得粉碎,揚長而去。</p><p class="ql-block"> 咸豐皇帝聞奏后勃然大怒,認為這孫子不是個好鳥,這幾年英法聯(lián)軍的侵華戰(zhàn)爭,從頭到尾都是他挑起來的事端。所以認為:擒賊先擒王,先把他抓起來,作為人質(zhì)要挾英法聯(lián)軍退兵。當然,咸豐的想法很天真,他從小在宮中長大,即不懂實戰(zhàn)也不懂國際外交,是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皇帝。僧格林沁接到咸豐御旨后,立即扣押了以巴夏禮為談判團長的一行三十九人。然后,五花大綁捆成了"變形金剛"'押往京城。</p><p class="ql-block">巴夏禮等頭目被送交刑部關押,其余人被分別各處關押。后奉恭親王奕?之命,巴夏禮等頭目又被移交到距德勝門內(nèi)一座寺廟中關押,換了個較好點的環(huán)境。他在假借勸說英軍罷兵的書信中,悄悄用印度的恒都斯坦文字通報京城內(nèi)的信息。后來英法聯(lián)軍在八里橋擊敗了僧格淋泌的蒙古騎兵,兵臨北京城下。咸豐皇帝從圓明園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洗劫后燒毀。</p><p class="ql-block">恭親王奕訢在英法聯(lián)軍武力逼迫下交還了巴夏里等人質(zhì),但三十九名人質(zhì)中已有二十人死亡。僅此賠償人質(zhì)死亡費共計五十萬兩現(xiàn)銀,外加戰(zhàn)爭賠款一千六百萬兩白銀。隨后又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賠款割地。</p><p class="ql-block">然爾巴夏禮這個禍根苗子卻因人質(zhì)被扣一事,成為了英國媒體上的傳奇式英雄人物,“耗子變貓,遂使豎子成名”。后來英國政府指派其為駐日本特命全權公使,干了十八年。1883年3月他又回到了北京,此時距圓明園被焚毀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三年。冥冥之中,老天爺似乎也準備讓他為火燒圓明園贖罪了,兩年后的春天他得了瘧疾在京一 命嗚呼。1890年,英國王子干諾公爵,還為他在上海外灘豎了個紀念碑,但在二戰(zhàn)時被徹底拆除了。倘若留下來也會被仇恨他的中國人給砸了,畢竟這孫子從穿開襠褲起就不是什么好人。(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