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晉商故里·晉中市】一八七

李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縣域中國萬里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八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山西 · 晉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離開了長治市的沁源縣,向西北行駛98公里2小時10分鐘、我們來到晉中市的靈石縣。</b></p><p class="ql-block"><b> 晉中市,山西省轄地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中部偏東,東依太行山與河北省的井陘、贊皇、內(nèi)丘、邢臺、涉縣5縣及武安市毗鄰,西傍汾河水與呂梁市的文水、汾陽、孝義、交口4縣市相連,東北、西北分別與陽泉市的郊區(qū)、平定縣、盂縣和太原市的迎澤區(qū)、小店區(qū)、陽曲縣、清徐縣交界,東南、西南分別與長治市的武鄉(xiāng)、沁縣、沁源、黎城4縣和臨汾市的霍州市、汾西縣接壤;市境內(nèi)山川丘陵皆備、氣候四季分明,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分布,從東到西有太行山脈、沁潞高原、太岳山脈、太原盆地相間排列,成為地形地貌基本格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fēng)氣候;市域面積1640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39.44萬人,常住人口337.65萬人,下轄2個市轄區(qū)、8個縣、1個縣級市,共計11個縣級行政區(qū)域。</b></p><p class="ql-block"><b> 晉中市是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百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留有百余處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許多名人名臣出生于此;明清時期晉中商人創(chuàng)造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奇跡,以貨通天下、匯通天下、富甲天下、誠信天下、家國天下著稱,也孕育了彌足珍貴的太行精神;晉中屬太原都市核心區(qū)、山西中部城市群組成部分,是山西乃至華北地區(qū)重要的區(qū)域性交通樞紐和物流基地,市域緊靠省會太原,與太原形成三縱十橫的路網(wǎng)體系;晉中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晉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是晉商文化的搖籃,1824年在這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gòu)“日升昌”票號,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等一批全省旅游精品;承載著晉商文化豐富內(nèi)涵的有兩寺(雙林寺、資壽寺)四山(介休綿山、榆次烏金山、靈石石膏山、壽陽方山)四城(太谷城,平遙古城、祁縣歷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莊園、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以及平遙、祁縣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左權(quán)龍泉、壽陽方山、榆次烏金山三處國家森林公園;晉中也是民間文化和非物質(zhì)文化的集散地,寒食節(jié)發(fā)源于介休,牛郎織女的傳說發(fā)源于和順,壽陽傳說是壽星的故鄉(xiāng),左權(quán)小花戲、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間文化滋養(yǎng)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作的人們;晉中市入選了全國雙擁模范城、暢游中國100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中國最具影響力文化旅游城市、中國地級市百強、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名單。</b></p><p class="ql-block"><b> 晉中市地境商代散布著商朝的方國轡方、箕、雀和燕京戎等部落;西周初年為華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雜居之地;春秋時期多屬晉國領(lǐng)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后境地分屬三國,趙國強盛后大部分地區(qū)歸趙國;秦統(tǒng)一全國后境內(nèi)置榆次、陽邑、祁、中都、鄔、界休、馬首7縣,屬太原郡;西漢時分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上黨郡和西河郡;王莽新朝時部分縣名有所變化,榆次改太原亭、陽邑改繁穰、祁改示、京陵改致城、界休改界美;東漢建立后各縣復(fù)舊稱;三國時分隸魏國并州太原、上黨、西河、樂平 4 郡;西晉時分屬并州太原國、上黨郡、樂平郡、西河國 4 郡國;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前趙、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統(tǒng)治;隋朝統(tǒng)一后歷分屬于介州、遼州、并州、韓州 4 州和太原、西河、霍山 3 郡;唐朝時地境歷分屬于介州、并州、呂州、韓州、太州、遼州、榆州、受州、箕州、汾州、儀州、太原府、樂平郡;五代十國時期全境相繼為晉唐、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領(lǐng)屬,州縣建置基本未變;北宋時晉中統(tǒng)歸河?xùn)|路,分屬于遼州、太原府、汾州、平定軍;金時各縣分屬河?xùn)|北路的太原府、平定州、汾州、幘州、晉州和河?xùn)|南路的遼州、皋州管轄;元代全境分屬中書省之太原路、平陽路,后分隸冀寧路、晉寧路;明代全境分屬于山西布政使司的遼州、太原府、汾州府和平陽府;清朝全境分屬山西省的太原府、汾州府和遼州、平定州、霍州3個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年)境內(nèi)設(shè)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樂平、和順、遼縣、榆社11縣,除靈石縣屬河?xùn)|道外,其余10縣皆歸冀寧道轄;抗戰(zhàn)時期形成閻錫山領(lǐng)導(dǎo)的山西省政府劃分的行政區(qū)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根據(jù)地的行政區(qū)兩種政權(quán)并存的局面;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設(shè)立榆次專區(qū),下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榆社、左權(quán)、和順、昔陽、壽陽、平定、盂縣13縣和陽泉工礦區(qū);建國后1958年11月榆次專區(qū)改名晉中專區(qū);1968年9月設(shè)立晉中地區(qū),下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昔陽、和順、左權(quán)、榆社、平定、盂縣、交城、文水、汾陽、孝義、中陽、臨縣、離石20縣;1971年4月交城、文水、汾陽、孝義、中陽、臨縣、離石7縣劃歸新設(shè)立的呂梁地區(qū);1978年晉中地區(qū)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昔陽、和順、左權(quán)、榆社、平定、盂縣13縣和榆次市;1983年7月平定、盂縣歸屬陽泉市轄,榆次市、縣合并為榆次市;1999年9月撤銷晉中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晉中市,榆次市改設(shè)榆次區(qū)。</b></p><p class="ql-block"><b> 晉中市有渠家大院、 榆次老城、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平遙古城、榆次常家莊園、綿山、張壁古堡、常氏靜園、 體和堂、客院、廣和堂、孔祥熙宅院 、白塔、大寨村、石馬寺、毛家大院、龍巖大峽谷、紅崖大峽谷、水墨頭漁鄉(xiāng)、臥佛寺、 東北堡門 、常氏祠堂、杏園 、獅園 、常氏可園石蕓軒書院、四十四帝后帖、 后街 、奉旨承恩坊 、養(yǎng)和堂 、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 、節(jié)和堂、人和堂、華展 、清虛閣、無邊寺 、凈信寺、鎮(zhèn)河樓 、鎮(zhèn)國寺、文廟大成殿、 “日升昌”票號 、慈相寺 、后土廟、洪山源泉 、襖神樓、 回鑾寺、曹家大院、石膏山 、資壽寺 、介子推廟、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祁寯藻故里景區(qū)、尹林芝烈士陵園 、烏金山國家、榆社-清涼寺、禪山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響堂寺石刻、福祥寺、 祁縣何家大院、革命圣地麻田 、和順-兵憲牌坊、懿濟圣母廟 、后溝古村、雙林寺等旅游景區(qū)景點。</b></p><p class="ql-block"><b> 晉中市還有平遙牛肉、蕎面涼粉、貓耳朵、平遙碗托、太谷餅、吊爐燒餅、珍珠粥、?榆次灌腸、?晉中刀削面、撥爛子、?鮮肉塞餅子、?靈石棗糕、壽陽撓?、桃花面、燈籠茄子、過油肉、香酥雞、糖醋丸子、?晉中炒涼粉、?左權(quán)炒面、?昔陽吊爐小燒餅、?和順頭腦、太谷熏鴿?、賈令熏肉?、?魚羊包、昔陽壓餅?、油糕?、酸菜炒粉條?、聞喜花饃?、莜面栲栳栳?、壽陽火燒?、靈石黃粿?、?祁縣炒面、?昔陽羊肉、徐溝灌腸、榆社大肉、糖醋丸子腐乳肉?、蕎面碗托酥排骨?、靈石棗糕?、霸王羊肉炒谷壘?、?酸菜莜面和子飯、豬頭肉?、酸湯涼粉?、昔陽壓餅?、?兆輝饃片、鍋巴?、平遙油茶?、槐花拔爛子?、槐花窩頭?、?香椿拌豆腐、雞蛋餅?、?榆次元宵、太谷熏鴿、昔陽拉面、?左權(quán)漿水湯抿尖、石頭餅、喬家八碗八碟?、平遙豆腐干?、壽陽豆腐干?、灌餡糖、介休貫餡糖、壽陽茶食、榆社洋槐蜜?、太谷壺瓶棗、左權(quán)綿核桃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 我們《縣域中國萬里行》在晉中市段的線上神游將從靈石縣開始,經(jīng)介休市、平遙縣、祁縣、晉中市太古區(qū)、榆次區(qū)、榆社縣、左權(quán)縣、和順縣、昔陽縣,在壽陽縣結(jié)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靈石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的《縣域中國萬里行》線上神游晉中市段,就從靈石縣開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靈石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最南端,東與長治市沁源縣為鄰,南與臨汾市霍州市毗連,西南與臨汾市汾西縣相望,西北與呂梁市交口縣分界,北與呂梁市孝義市接壤,東北與晉中市介休市相銜;地處黃土高原,界于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之間,境內(nèi)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全縣地域由東西兩山間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三級階梯,東部太岳山諸峰和西部呂梁山諸峰為第一階梯、高山之下的丘陵地區(qū)為第二階梯、中部由汾河及其支流靜升河和仁義河中下游沖積淤浸形成的河谷灘地為第三階梯,屬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縣域面積120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5.7萬人,常住人口24.29萬人,下轄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春秋時置鄔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昌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靈石縣入選了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全國文明城市、山西省省級平安縣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靈石縣地境春秋時始置鄔縣;戰(zhàn)國初鄔縣屬魏國,境西部置平周邑;秦代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時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fù)名界休,廢平周縣;三國時界休屬并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fù)置介休縣;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復(fù)置鄔縣;北齊天保年間(550年)廢鄔縣;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隋代前靈石未置縣,屬介休縣地域;隋開皇十年(590年)平昌縣境西南析置靈石縣,屬西河郡;唐朝時靈石縣歷屬霍山郡、呂州、河?xùn)|道、汾州、太原府;北宋時靈石縣歷屬河?xùn)|路汾州、霍州平陽路;元初析靈石地置小靈石縣;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廢小靈石縣并入介休縣;明時靈石縣歷屬平陽府、汾州府、平陽府;清時歷屬山西省平陽府、霍州直隸州;民國二十七年(1938)以汾河為界,分治東、西兩縣,靈石西縣屬晉綏邊區(qū)、靈石東縣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區(qū);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靈東抗日縣政府,屬太岳專區(qū)管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6月靈石縣解放后隸屬太岳第一專區(qū);建國后1958年11月靈石、孝義縣并入介休縣;1961年恢復(fù)靈石縣建置后歷隸晉中專區(qū)、晉中地區(qū)、地級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靈石縣有王家大院、紅崖峽谷景區(qū)、石膏山、崇寧堡溫泉、資壽寺、夏門古堡、王家莊園、晉祠廟、文昌宮、東王家祠堂?、關(guān)帝廟、旌善老街?、旌介村、多寶寺、天竺寺、慈云寺、山西韓信墓、 靜升文廟?、靈石巖畫遺址公園、七里峪森林氧吧?、?王家莊園、紅門堡?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靈石油糕、紅面擦尖、捏巴巴、合鍋鍋、和和飯、靈石荊條蜂蜜、攤攤、黃條條、打鹵面、靈石谷壘、河撈面、油河撈、甜蕎面涼粉?、捏疙瘩、靈石骨累?、靈石豆腐腦?、靈石火燒?、靈石饸饹?、靈石鍋盔、豆沙糕、羊肉泡饃、靈石腌雞、炒羊雜、貓耳朵、靈石核桃?、靈石酸棗仁?、靈石荊條蜂蜜、王家黑豆腐煲、芝麻炸薯球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介休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靈石縣向東北行駛32公里43分鐘,我們來到介休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介休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晉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側(cè),東北與平遙縣、汾陽市接壤,西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沁源縣毗鄰,西北與孝義市相望;境內(nèi)地形地貌主要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分布于東南基巖山區(qū)、丘陵分布于山區(qū)與平原之間、平原主要由洪積傾斜平原區(qū)和沖積平原區(qū)組成,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市域面積74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4.7萬人,常住人口42.94萬人,下轄5個街道、7個鎮(zhèn)、2個鄉(xiāng)。介休因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新石器時代介休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代始置界休縣,北周置介休郡;介休因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而有三賢故里之稱;中國最大的紀(jì)念性人文節(jié)日——寒食清明節(jié)發(fā)源于介休;介休文旅資源豐富,有中國唯一的祆教代表實物祆神樓,有晉中首個國家5A級景區(qū)綿山風(fēng)景區(qū),現(xiàn)存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國保單位11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17個;介休市入選了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全國縣域旅游發(fā)展?jié)摿Π偌芽h、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xiāng)、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介休市地境春秋時代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始置鄔縣;戰(zhàn)國初韓、趙、魏三家分晉,鄔縣屬魏國,境西部置平周邑;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fù)名界休,平周縣廢;三國時界休屬并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為劉淵軍攻破,此后北方少數(shù)民族長期戰(zhàn)亂,介休地域主屬變換不定,縣邑建置時有時無;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fù)置介休縣;太和十九年(495年)復(fù)置鄔縣;北齊天保年間(550年)鄔縣廢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屬介休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平昌縣復(fù)名介休縣;唐朝介休縣歷隸介休郡、介州、汾州、西河郡;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孝義縣并入介休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fù)置孝義縣;金代,河?xùn)|北路汾州;元代屬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明時歷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汾州府;清代屬山西省汾州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縣政府,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q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介休城解放后屬晉中區(qū)三專署;建國后1950年8月屬榆次專區(qū);1958年11月屬晉中專區(qū);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qū);1992年2月撤縣設(shè)市,仍屬晉中地區(qū);1999年9月設(shè)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介休市有綿山景區(qū)、南莊古村、虹霽寺、汾河濕地公園、史公塔、介休文公祠、秦柏嶺、文峰塔、郭有道墓、廣濟寺、渠池棲云庵、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祆神樓、后土廟、張?zhí)m古鎮(zhèn)、洪山窯址、城隍廟、介休五岳廟、云峰寺石佛殿、張壁古堡、回鑾寺、介休源神廟、太和巖牌樓、介休東岳廟、三賢祠、龍鳳峽?、鐵爐溝?、大羅宮?、龍脊嶺?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擔(dān)擔(dān)面?、?貫餡糖?、?蘸片子?、?銀條菜?、?油花花?、?砂子餅?、?張?zhí)m驢肉、醪糟荷包蛋、炸麻花、龍須面、揪片兒、甩蛋蛋、吊爐燒餅、介休炒灌腸?、油糕、熏雞、</b><b>切溜則?、熬鱸魚、霸王茄子、酸菜莜面、</b><b style="font-size:18px;">介休羊羔美酒、介休黃酒?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平遙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介休市向東北行駛32公里46分鐘,我們來到平遙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平遙縣,又稱平陶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西南部,東接祁縣,西鄰汾陽市,南靠沁源縣,北連文水縣,西南與介休市接壤,東南與武鄉(xiāng)縣、沁縣毗鄰;地處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之北、太行山呂梁山兩襟中央,縣境東南部群山環(huán)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fēng)氣候;縣域面積1253.5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4.4萬人,常住人口44.27萬人,下轄3個街道、5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平遙縣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跡;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luò)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gòu)成;匯通天下的日昇昌票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銀行的鼻祖,雙林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shù)寶庫,鎮(zhèn)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gòu)建筑之一;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與云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平遙縣國家省縣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99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6處、縣級90處,平遙紗閣戲人入選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平遙古城也是由賈樟柯創(chuàng)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舉辦地,以及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舉辦地;平遙縣入選了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中國交通安全百佳縣市、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職業(yè)教育百佳縣市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平遙縣地境秦置平陶縣,屬太原郡;西漢置京陵、中都二縣,與平陶縣并屬太原郡;新莽京陵改名致城;東漢復(fù)舊;三國屬魏并州西河郡;西晉屬太原國;南北朝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平陶縣為平遙縣,廢京陵縣入平遙縣;其后歷屬東魏、北齊、北周;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置清世縣,大業(yè)二年(606年)廢入平遙縣;義寧元年(617年)于介休設(shè)介休郡,平遙縣改屬介休郡;唐朝歷隸介休郡、介州、汾州、西河郡;五代十國歷為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所據(jù);北宋屬汾州;金滅北宋后歸金統(tǒng)治,仍屬汾州。元隸屬未變;明時平遙隸屬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汾州府;清時隸冀寧道汾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后直屬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在縣內(nèi)彭坡頭村建立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同蒲鐵路為界實行南北分治,在鐵路北境建立平介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13日平遙解放,屬晉中區(qū);同月平遙縣城關(guān)區(qū)升級為平遙市(縣級),與平遙縣同屬晉中行政公署第三專區(qū),同年10月平介縣撤銷,境地復(fù)歸平遙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0日平遙市撤銷;建國后1950年8月屬榆次專區(qū);1958年11月屬晉中專區(qū);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qū);2000年10月晉中地區(qū)改為地級晉中市,平遙縣隸屬于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平遙縣有日昇昌票號、雙林寺、鎮(zhèn)國寺萬佛大殿、平遙縣衙、平遙文廟、清虛觀、甕城、城門頂、角樓、點將臺、雙林寺、鎮(zhèn)國寺、孔廟大成殿、麓臺塔、古市樓、金莊文廟、千佛崖、平遙古城墻、平遙惠濟橋、平遙九龍壁、協(xié)同慶票號、二郎廟、白云寺、清涼寺、慈相寺、明清街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平遙牛肉、碗托、油茶、黃米涼糕、莜面栲栳栳?、?壓餅、油茶、泡泡油糕?、過油肉?、老陳醋燜牛肉、平遙銅火鍋、沙棘醪糟湯?、水煎包、?蜜汁長山藥、平遙刀削面、平遙豆腐腦、平遙貓耳朵、曹家熏肘、?平遙叫花雞、?平遙頭腦、?甜茶?、?沙棘汁?、?石頭餅、光龍花茄子、香醋雞蛋、紅面糊糊、香草肉、豆角燉肉、醋皮黑白、糊塌子等特色美食小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祁 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平遙縣向東北行駛26公里36分鐘,我們來到祁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祁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西部,東與太谷區(qū)相鄰,西與平遙縣接壤,南與武鄉(xiāng)縣交界,北與清徐縣毗連,東南與榆社縣峰巒相依,西北與文水縣隔河相望;地處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中游東岸,境內(nèi)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從山地、丘陵逐漸過渡到平原,山地峰巒重疊溝壑交錯、丘陵地區(qū)表層為厚層黃土覆蓋糧豐林茂、平川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縣域面積85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7.4萬人,常住人口24.91萬人,下轄6個鎮(zhèn)、1個鄉(xiāng)。祁縣古稱昭馀,因“昭馀祁澤藪”而得名;晉平公二年(前556)將祁地賜給姬奚,后改為祁奚,西漢初年正式置祁縣;祁縣是晉商發(fā)祥地、晉商文化中心區(qū)、萬里茶路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歷史上曾有過祁黃羊、王允、王維、羅貫中等100多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和詩人,也曾出現(xiàn)過喬家、渠家、何家等一批稱雄明清兩代幾百年的商業(yè)金融巨子;祁縣擁有祁縣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2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宋元明清各類古建286處、明清院落40余處、茶莊票號30余家、古宅民居2萬余間;祁縣被評為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酥梨之鄉(xiāng)、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中國禮儀百佳縣市、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率先基本實現(xiàn)主要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示范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祁縣地境春秋時屬晉,公元前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的祁黃羊;戰(zhàn)國時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后復(fù)祁縣;晉代屬太原國;北魏屬太原郡;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590年)重置縣治,屬并州;唐朝歷屬太州、并州;金時縣屬晉州,改祁為祈;元大德年間復(fù)稱祁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冀豫邊區(qū)太行區(qū)三專區(q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7日全縣解放后歷隸晉中行政公署三專區(qū)、太原市政府三專區(qū)、榆次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國后1950年8月屬榆次專區(qū);1958年屬晉中專區(qū),同年11月10日祁縣、太谷兩縣合并,稱太谷縣;1961年5月祁縣、太谷分設(shè);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qū);1999年屬晉中地級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祁縣有喬家大院、興梵寺、渠家大院、梁村遺址、梁村洪福寺、祁縣鎮(zhèn)河樓、祁縣文廟、羅貫中紀(jì)念館、戴隆邦故居、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四縣垴山西省自然保護區(qū)、紫金山自然保護區(qū)、九溝風(fēng)景旅游區(qū)、麓臺山風(fēng)景區(qū)、東峪溝風(fēng)景區(qū)、昭馀古城茶商文化旅游區(qū)、祁縣古城、何家大院、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晉商鏢局博物館、珠算博物館、昭馀古城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八碗八碟宴席、道地非遺面食、賈令熏肉、托葉兒、驢肉火燒?、羊雜割?、祁縣烤鴨、炒疙瘩、祁縣豆腐腦、面窩窩、紅巖豆腐、砂鍋餅、老奶奶豆腐、祁縣醋糟雞、紅酒糕、紅糖糕、?祁縣熏鴿、刀削面?、?耐咬咬、喬家喇嘛肉?、衛(wèi)生肉、?祁縣蛋卷、?玉米糝粥、致庸灌腸、蘑菇燉豆腐、祁縣酥梨、祁縣紅星蘋果、?祁縣長山藥、?祁縣豆腐干、祁縣壺瓶棗?、?祁縣綿核桃、六曲香酒?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晉中市太古區(qū)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祁縣向東北行駛23公里33分鐘,我們來到晉中市太谷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太谷區(qū),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部,東北與榆次區(qū)相依,東南與榆社縣交界,西南與祁縣毗鄰,西北與清徐縣接壤;境內(nèi)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地形,和褶皺斷塊山地地貌、黃土地貌、流水地貌、風(fēng)成地貌、人工地貌五類地貌,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域面積105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2.04萬人,常住人口32.56萬人?,下轄3個鎮(zhèn)、5個鄉(xiāng)、3個城區(qū)。太谷區(qū)歷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陽邑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陽邑縣改名太谷縣、屬并州;太谷區(qū)境內(nèi)有大西、太焦兩條高鐵,二廣高速、太原二環(huán)高速兩條高速,晉中綜合通道、太太路兩條快速通道,是太原都市區(qū)一主一副一區(qū)多組團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太谷區(qū)入選了國家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xiàn)主要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qū)、全國農(nóng)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縣、全國農(nóng)業(yè)科技現(xiàn)代化先行縣、國家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縣、山西省省級平安縣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太谷區(qū)地境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很普遍,是商始祖契的居住及活動區(qū)域;堯帝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并州;夏殷時代隸屬冀州;商代晚期境域成為華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雜居之地,是箕子封地,乃商屬小方國箕國都城箕城所在地;周武王時境域?qū)冱S,乃山西境內(nèi)17個諸侯國之一,后復(fù)屬于并州;春秋時期屬晉國晉陽城領(lǐng)地,稱為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境地屬趙國,東南部曾設(shè)馬陵邑;秦屬太原郡轄;西漢初年稱陽邑縣,為代王恒領(lǐng)地,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王莽新朝天鳳元年(14年)縣名由陽邑縣改為繁穰縣;東漢復(fù)稱陽邑縣;三國歸魏國并州轄;西晉時屬太原國;十六國時先后為漢、前趙、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統(tǒng)治;后歷隸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陽邑縣改名太谷縣,歷屬并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太谷縣置太州,領(lǐng)太谷、祁縣2縣;武德六年(623年)廢太州,太谷縣歷隸并州、太原府;五代十國時全境相繼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領(lǐng)屬,州縣建置基本未變;北宋時太谷縣歸河?xùn)|路之太原府;金滅北宋后隸屬未變;元代歷屬中書省太原路、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7日日軍侵占太谷,將太谷分割為東、西兩部分,12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民主縣政府(路東)在東山郝家莊成立,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q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13日太谷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太谷縣恢復(fù)為原建置,屬晉中行政公署第三專區(qū);1949年2月改屬太原市第三專區(qū);同年9月榆次專區(qū)成立,歸其轄;建國后1958年10月屬晉中專區(qū)轄,并與祁縣合并,稱太谷縣;1961年5月太谷縣、祁縣分設(shè),恢復(fù)原建置;1968年9月歸晉中地區(qū)轄;1999年9月晉中撤地設(shè)市,屬晉中市管轄;2019年12月09日撤銷太谷縣,設(shè)立晉中市太谷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太谷區(qū)有無邊寺、凈信寺、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館、孔祥熙宅院、鼓樓、美寶山莊、梅苑山莊、潤月山莊、怡園酒莊、田園東谷康養(yǎng)小鎮(zhèn)、鑫炳記、巨鑫農(nóng)業(yè)、東輝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鳳凰山森林公園、太谷孟母文化園、太谷鳳凰山三塔、太谷古城、太谷縣晉商博物館、龍山石窟?、法安寺?、太谷南山富海溫泉生態(tài)園、光化寺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太谷餅、小常驢肉、饃夾肉?、油炸糕?、驢肉火燒?、八碟八碗、蒸丸子、蒸酥肉、蒸喇嘛肉、餛飩、黃米豆腐、鵪鶉茄子、煸白菜、醬梅肉?、?香酥雞?與、燒肘子?、過油肉?、太谷熏鴿?、太谷卷卷?、泡泡糕?、菜疙瘩?、水灌腸、銅火鍋?、鮮花玫瑰餅?、疤餅?、羊肉糊塞餅?、銅壺油茶?、太谷巴片子、太谷西瓜、龜齡御酒、怡園干紅、通寶醋、檳沙果、壺瓶棗、郎棗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晉中市榆次區(qū)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太谷區(qū)向東北行駛44公里55分鐘,我們來到晉中市榆次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次區(qū),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東與壽陽縣、和順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區(qū)接壤,西北與太原市相連;地處晉中盆地東北邊緣,地勢東高西低,有中低土石山區(qū)、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平川區(qū)三種地形地貌,分為東北、東南中低土石山區(qū),中部黃土丘陵溝壑區(qū),西南部平川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區(qū)域面積131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4.2萬人??,常住人口93.53萬人,下轄9個街道、5個鎮(zhèn)、4個鄉(xiāng)。榆次區(qū)在春秋時期稱涂水、魏榆,戰(zhàn)國時期稱榆次,1948年設(shè)置榆次專區(qū),1954年設(shè)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撤銷榆次市改稱為晉中市榆次區(qū);榆次區(qū)是晉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晉中市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教中心,坐擁山西大學(xué)城;榆次區(qū)西部與太原市小店區(qū)交界處建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素有省城門戶之稱;榆次區(qū)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埠集鎮(zhèn),特別是在明清兩代,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商號、典當(dāng)、錢莊、票號遍布全國各地,創(chuàng)造了以明理誠信、勤奮節(jié)儉、精于管理、勇于開拓為特點的晉商精神,也創(chuàng)造了博大寬厚、兼容并蓄、自強不息的晉商文化;榆次區(qū)境內(nèi)有140多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榆次區(qū)共有非遺項目8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1項,省級項目9項;榆次區(qū)入選了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全國文化先進區(qū)、中國晉商文化之鄉(xiāng)、中國禮儀百佳縣市、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四好農(nóng)村路全國示范縣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次區(qū)地境春秋時稱涂水、魏榆;戰(zhàn)國時稱榆次;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毀晉陽城,詔廢并州太原府及太原、晉陽二縣,新置并州軍事,移治于榆次;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會,移并州軍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復(fù)縣制,以后歷代縣名不改;1948年設(shè)置榆次專在;建國后1954年將榆次縣城關(guān)區(qū)改設(shè)榆次市;1958年撤銷榆次、壽陽2縣,并入榆次市;1960年恢復(fù)壽陽縣;1963年撤銷榆次市,恢復(fù)榆次縣;1971年恢復(fù)榆次市,榆次縣遷駐長凝;1975年榆次縣遷駐榆次市;1983年7月撤銷榆次縣,將榆次縣的行政區(qū)域并入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撤銷晉中地區(qū)和縣級榆次市,設(shè)立地級晉中市,設(shè)立榆次區(qū),以原縣級榆次市的行政區(qū)域為榆次區(qū)的行政區(qū)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次區(qū)有常家莊園、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國際文化生態(tài)園、榆次老城、后溝古村、小西溝文旅小鎮(zhèn)、明樂莊園、小五臺、黃土農(nóng)言、老西醋博園、瀟河蓮花灣景區(qū)、烏金山狂歡谷主題公園、榆次城隍廟、什貼墓群、貓兒嶺墓群、宣乘寺正殿、蒲池壽圣寺、永康東岳廟、高壁資圣寺、頡紇法寶寺、晉中市博物館、瀟河濕地公園、晉商公園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南門洞元宵、榆次灌腸、榆次豆腐腦、魚羊包、榆次桃花面、?魏虎仙元宵、泡泡油糕?、砂子餅、莜面栲栳栳?、徐溝灌腸、曹家熏肘?、鼓樓羊湯、蘸串串、?榆次熏蛋、刀削面、拉面、饸饹、揪片、包皮面、擦尖、剔尖、抿尖、圪朵兒、拖葉子、撥爛子、餃子、蒸饃、包子、餡兒餅、煎餅、石頭餅、和子飯、片兒湯、拌湯、小米飯、黃米棗糕、餾米、油糕、東趙小白梨、榆次蘋果、什貼小米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榆社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榆次區(qū)向東南行駛88公里1小時21分鐘,我們來到榆社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社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晉中市東南部、太行山西麓,東鄰左權(quán)縣、和順縣,北接太谷區(qū)、榆次區(qū),西靠祁縣,南界武鄉(xiāng)縣;境內(nèi)多為丘陵山區(qū),四周高、中間低,四周高山環(huán)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谷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縣域面積169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4.4萬人,常住人口</b><b>11.01萬人</b><b style="font-size:18px;">,下轄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榆社縣歷史悠久,漢為涅氏縣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縣,屬韓州;榆社縣是國家衛(wèi)生縣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全國義務(wù)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電子商務(wù)進農(nóng)村綜合示范縣、山西省平安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社縣地境春秋屬晉;戰(zhàn)國先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漢為涅氏縣地;晉置武鄉(xiāng)縣,屬上黨郡;大興二年(319年)置武鄉(xiāng)郡,縣屬之,永和中年廢郡;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其地屬鄉(xiāng)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yè)初并入鄉(xiāng)縣,義寧初,復(fù)置仍名榆社,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榆州,六年州廢,縣屬遼州;五代因之;宋熙寧七年(1074年)升入武鄉(xiāng)縣;元佑元年(1086年)復(fù)置縣,屬遼州;金時榆社縣屬河?xùn)|南路遼州;元代榆社縣屬中書省平陽路遼州;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遼山縣,至元六年(1269年)復(fù)置縣;明時榆社縣屬山西布政使司遼州直隸州;清代榆社縣屬山西省遼州;民國時榆社縣歷隸直屬山西省、冀寧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分設(shè)榆北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榆北縣并入榆社縣;民國38年(1949年)5月太行區(qū)置左權(quán)專區(qū),榆社縣屬左權(quán)專區(qū);同年8月設(shè)立榆次專區(qū),榆社縣屬榆次專區(qū);建國后1958年榆次專區(qū)改名晉中專區(qū),榆社縣屬之;1968年設(shè)立晉中地區(qū),榆社縣屬之;1999年撤銷晉中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晉中市,榆社縣屬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榆社縣有榆社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zhì)公園、榆社縣烈士陵園、榆社縣化石博物館、崇圣寺、福祥寺、榆社縣云竹湖風(fēng)景區(qū)、文峰塔、?九龍國際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清涼寺?、中國榆社史前生命文化博覽園?、廟嶺石窟、響堂寺石窟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榆社灌腸、榆社菜合子、干面餅、?熱燴菜、涼拌燴菜?、小米炒土雞蛋、羊肉燴抿個斗、云竹大魚塊、豆面撈飯湯、棗糕、和子飯、莢莢谷磊、油煮糕?、小米酸菜炒土雞蛋、豬肉寬粉、八寶飯澆沙棘汁、土豆條燴菜飯、面餅夾肉、榆社小麻油、榆社笨雞蛋、榆社洋槐蜜、河峪小米、?榆社阿膠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左權(quán)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榆社縣向東行駛42公里51分鐘,我們來到左權(quán)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左權(quán)縣,原稱遼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東南部,北連和順,南鄰黎城、武鄉(xiāng),西接榆社,東與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邯鄲市武安市、涉縣三縣區(qū)毗連;境內(nèi)西、北、東三面高,中南部低,全境主要地形區(qū)域可分為土石山區(qū)、深石山區(qū)、山間河谷區(qū)三部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縣域面積2022.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6.2萬人,常住人口14.16萬人,下轄5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東漢延康元年(220年)始置轑河縣,治轑陽故城,屬樂平郡,1942年9月為紀(jì)念在此殉國的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quán)將軍,易名為左權(quán)縣;境內(nèi)位于寒王鄉(xiāng)明不周山,相傳為上古神話傳說《共工怒觸不周山》所載之不周山;左權(quán)縣有左權(quán)小花戲、左權(quán)開花調(diào)、左權(quán)剪紙、五里堠竹馬、布老虎、黃河陣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左權(quán)縣入選了四好農(nóng)村路全國示范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國家衛(wèi)生縣城、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示范區(qū)、山西省省級平安縣、山西省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示范區(qū)、山西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名單;2019年4月18日退出貧困縣序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左權(quán)縣地境夏屬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zhàn)國先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屬涅氏縣,隸屬上黨郡;東漢延康元年(220年)始置轑河縣,治轑陽故城,屬樂平郡;三國屬魏,隸屬樂平郡;西晉改名轑陽縣,屬樂平郡;東晉十六國大亂時歷隸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廢轑陽縣置并入鄉(xiāng)縣;孝昌二年(526年)恢復(fù)縣置,將轑改為遼,即遼陽縣;北齊天保五年(554年)再度并入鄉(xiāng)縣;隋開皇十年(590年)復(fù)置,改名遼山縣,屬并州;十六年(596年)境內(nèi)新置交漳縣;大業(yè)二年(606年)裁交漳縣并入遼山縣;唐仍為遼山縣,歷隸遼州、箕州、儀州、樂平郡、儀州;五代十國時縣置未變;北宋時遼山屬遼州;金時遼山屬遼州,隸河?xùn)|南路;元代遼山屬遼州,隸晉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遼山縣,并入遼州,隸山西布政使司,升遼州為直隸州,轄榆社、和順二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山西恢復(fù)道制,遼州隸冀寧道;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遼州改名遼縣,隸冀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隸山西省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侵華日軍占據(jù)縣城,遼縣抗日民主政府移駐西黃漳村,隸屬太行第三專區(qū);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決定,以平遼公路為界,劃縣境西北部置遼西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蒿溝村,隸屬太行第三專區(q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quán)在反掃蕩戰(zhàn)斗中于十字嶺壯烈犧牲,為紀(jì)念左權(quán)將軍,是年9月經(jīng)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批準(zhǔn),遼縣易名左權(quán)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縣城光復(fù),同年11月左權(quán)、遼西兩縣合并為左權(quán)縣、撤銷遼西縣置,左權(quán)縣隸屬太行第二專區(qū);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太行第二專區(qū)易名左權(quán)專區(qū),左權(quán)縣隸屬左權(quán)專區(qū);同年9月1日撤銷左權(quán)專區(qū),左權(quán)縣隸屬山西省榆次專區(qū);建國后1958年10月左權(quán)、和順兩縣合并為和順縣,撤銷左權(quán)縣置;1959年6月恢復(fù)左權(quán)縣置;1990年屬山西省晉中地區(qū);2000年10月晉中撤地建市,左權(quán)縣隸屬山西省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左權(quán)縣有左權(quán)將軍烈士陵園、麻田八路軍總部紀(jì)念館、太行龍泉旅游區(qū)、晉冀魯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舊址、太行新聞烈士紀(jì)念碑、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麻田八路軍總部景區(qū)、桐峪1941小鎮(zhèn)、桐峪1941博物館、十字嶺突圍戰(zhàn)文化園、蓮花巖玻璃之城、左權(quán)的館、太行龍泉旅游區(qū)、手蹤崖·黑龍?zhí)丁⑶М€靈泉、龍洞、箕山、不周山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十大碗、大鍋菜?、?羊湯小米撈飯、?干面餅、香炒面和甜炒面、砂炒凍豆?、黃條條、糊塌子?、油麻花?、茶泡油鍋?、?漿水湯酸菜抿各斗、?炸豆腐蒸碗、雜糧水煎餅?、山藥丸子?、小常驢肉、?蒸土豆丸配蘸料、?榆錢撥爛子、?烤左權(quán)黑山羊、漿水涼粉、羊雜湯、左權(quán)頭腦、過油肉、莜面栲栳栳、馬蹄餅、五香牛腩面、特色燉魚、左權(quán)縣火燒、銅鏡炸肉、左權(quán)尖椒肉絲蓋炒小米、打糕、土豆蝦橫、芋盤、左權(quán)綿核桃、左權(quán)黑山羊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和順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左權(quán)縣向東北行駛38公里47分鐘,我們來到和順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和順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東陲、太行山中段,東臨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西連榆次區(qū)、榆社縣,南毗左權(quán)縣,北接昔陽縣、壽陽縣;地處黃土高原東側(cè)中低山區(qū),境內(nèi)山多川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為山間溝谷型中低山地貌,地貌分為山地、丘陵、河谷階地、山間盆地等類型,域內(nèi)地勢高峻,以山地、丘陵居多,屬北濕帶大陸性氣候;縣域面積225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3.7萬人,常住人口11.84萬人,下轄5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和順縣歷史悠久,史載和順春秋名蓋與、戰(zhàn)國稱閼與、北齊置為梁余,隋開皇十年(590年)更名為和順,乃兩軍相遇勇者勝典故發(fā)生之地;和順區(qū)位獨特,陽左高速、汾邢高速相繼開通和和邢鐵路的建設(shè)使和順成為背靠山西、面向津冀魯豫的山西東大門;和順是生態(tài)秀美之鄉(xiāng),旅游景點眾多,有合山懿濟圣母文化旅游風(fēng)景區(qū)、八路軍石拐會議紀(jì)念園等景區(qū);和順縣入選了國家衛(wèi)生縣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和順縣地境春秋為晉大夫梁余子養(yǎng)封邑,名蓋與;戰(zhàn)國改名閼與,先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為上黨郡沾縣、涅氏二縣地;東漢為涅縣之閼與聚;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閼與改置樂平郡及樂平縣;北齊置梁余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梁榆縣為和順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析置平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分置義興縣;武德六年(623年)廢義興縣并入和順縣;宋熙寧七年(1074年)降和順、平城二縣為鎮(zhèn),入遼山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fù)置和順、平城縣;金貞元二年(1154年)廢平城縣為儀城鎮(zhèn),并入遼山縣;貞祐四年(1216年)于平城縣故治改置儀城縣;元至元三年(1266年)廢儀城縣并入和順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和順直隸于山西布政司,后并為遼州屬縣;清時建置未變;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分為和東、和西兩個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和順縣城解放,和東、和西縣復(fù)并為和順縣,屬晉冀魯豫邊區(qū)第二專區(qū);建國后屬山西省榆次專區(qū),后改稱晉中專區(qū);1958年和順與左權(quán)合并,仍稱和順;1959年和順、左權(quán)分置,仍屬晉中專區(qū);1968年和順屬晉中地區(qū);1999年晉中地區(qū)撤地設(shè)市,和順隸屬于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和順縣有懿濟圣母廟、榮華寺、合山懿濟圣母文化旅游風(fēng)景區(qū)、八路軍石拐會議紀(jì)念園、天凱莊園?、太行山森林公園(云龍山)?、太行龍口景區(qū)、?天河山風(fēng)景區(qū)(牛郎織女傳說發(fā)源地)、?走馬槽景區(qū)、兵憲牌坊?、許村古村落?、南天池?、青崗寺?、佛光寺、白云洞、合山奇泉?、姑巖天險?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莜面栲栳栳?、莜面瓜絲餃?、炒莜面魚?、炒撥爛子?、?抿蝌蚪、蕎麥河撈?、?和順糊嘟、酸菜窩窩頭?、?寒湖月餅、?鴛鴦油糕、炸菜餃、莜面搟條、撒面粥、苦蕎涼粉、菜角、和順拉面、炸油花花?、松花糕?、和順肉牛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昔陽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和順縣向東北行駛42公里54分鐘,我們來到昔陽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昔陽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晉中市東部、太行山西麓,東與河北省贊皇縣、內(nèi)丘縣、井陘縣、邢臺市接壤,西與壽陽縣為鄰,南與和順縣毗連,北與平定縣相銜;地屬太行山系,境內(nèi)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4%,是典型的中低山土石山區(qū)地貌,地勢西高東低,屬溫帶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縣域面積195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3.1萬人,常住人口18.51萬人,下轄5個鎮(zhèn)、5個鄉(xiāng)。昔陽縣歷史悠久,商朝時屬微,東漢建安末年(219年)為樂平郡,隋大業(yè)初年改為樂平縣,民國三年(1914年)4月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更名為昔陽縣;昔陽縣有昔陽小米、杏鮑菇等地方特產(chǎn)和大寨景區(qū)、龍巖大峽谷等風(fēng)景名勝;大寨是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山西省著名特色旅游景區(qū)、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十大名村之一;昔陽縣入選了國家級出口食品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示范區(qū)、山西省平安縣、山西省文明縣城、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昔陽縣地境商朝時屬微;周朝時屬肥子國;春秋時為東山皋落氏之國;秦屬上黨;東漢建安末年(219年)為樂平郡;隋大業(yè)初年改為樂平縣;唐代樂平縣歷隸遼州、受州、并州、箕州、儀州、樂平郡、儀州、遼州;五代時境內(nèi)均置樂平縣,歷經(jīng)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宋建隆四年(963年)升縣為平晉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于廣陽置平定軍,遂廢平晉軍,復(fù)樂平縣隸屬之;金大定二年(1162年)設(shè)平定州,樂平為屬縣;興定四年(1220年)正月升樂平縣為皋州;元朝初廢皋州,恢復(fù)樂平縣;至元二年(1265年)樂平降縣為鄉(xiāng),直隸于平定州;至元七年(1270年)恢復(fù)樂平縣;明朝時始終以樂平縣稱謂,隸屬于太原府平定州;清嘉慶元年(1796年)樂平再次降縣為鄉(xiāng),由平定州直隸;民國元年(1912年)恢復(fù)樂平縣,歸中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4月,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更名為昔陽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以平遼公路為界,昔陽分為東西兩部分,路東成立昔東縣抗日民主政府,路西成立昔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昔陽縣城解放,昔東、昔西重新合并為昔陽縣,屬太行區(qū)第二專區(qū);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昔陽縣改歸左權(quán)專區(qū)轄;同年8月左權(quán)專區(qū)并歸榆次專區(qū),遂為榆次專區(qū)轄;建國后1958年11月榆次專區(qū)改為晉中專區(qū),昔陽縣歸屬未變;1958年12月昔陽縣劃歸陽泉市,改稱昔陽縣人民公社聯(lián)社;1959年3月又改稱昔陽協(xié)作區(qū);同年7月從陽泉市分出,恢復(fù)縣制,歸晉中專區(qū);1968年晉中專區(qū)改設(shè)晉中地區(qū),昔陽縣仍屬之;1999年晉中地區(qū)撤地設(shè)市,昔陽縣隸屬于晉中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昔陽縣有大寨景區(qū)、龍巖大峽谷、明長城·鶴度嶺關(guān)、石馬寺、紅旗一條街、崇教寺、?西南溝古村景區(qū)、頤民公園、離相寺、福嚴寺、崇教寺、梵乘寺、臥佛寺、崇家?guī)X牧云森林營地、南郝峪村溪宿、水磨頭漁鄉(xiāng)旅游景區(qū)、?澳惱山國防主題森林公園、紅色美麗村莊西峪等旅游景區(qū)景點;還有昔陽拉面、抿圪斗、頭腦扁食、壓餅、吊爐燒餅、煎餅、燜條?、?棗糕、煮糕、河撈面?、拌湯?、撒撒、豬血灌腸?、?炒不爛、鐵板壓餅、抿床壓制、調(diào)糊嘟、熬酸飯、米湯烙餅、平定過油肉、飄抿曲、南瓜蒸餃、拇指煎包、小米糝糝土豆絲、小米雞蛋炒土豆絲、炸山藥、土匪肉、昔陽小米、昔陽雙孢菇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壽陽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離開昔陽縣,向西北行駛82公里1小時13分鐘、就到了我們《縣域中國萬里行》線上神游晉中市段的最后一站 —— 壽陽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壽陽縣,晉中市下轄縣級行政區(qū)域;位于山西省東部,東與陽泉、平定、昔陽山水相連,西鄰太原、晉中市榆次區(qū),南接和順,北與盂縣、陽曲隔山相望;境域枕恒岳、絡(luò)太行、居瀟河中上游,整個地形西北部、北部較高,向東南逐漸傾斜,呈階梯狀分布,地形以山地為主,座座峰巒高低錯落、首尾相依,屬大陸性寒溫干燥和寒溫半干燥氣候;縣域面積211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0.8萬人,常住人口19.62萬人,下轄7個鎮(zhèn)、5個鄉(xiāng)。壽陽歷史悠久,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春秋時期為馬首邑,西晉太康年間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壽陽地處太原、陽泉、晉中三市之間,距石家莊、鄭州、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較近,交通便利;境內(nèi)有方山國家森林公園、三代帝王師祁雋藻故居、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尹靈芝烈士紀(jì)念館、文昌閣等建筑;壽陽縣入選了全國基層中醫(yī)藥工作先進單位、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農(nóng)村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典型縣、山西省2省級平安縣名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壽陽縣地境春秋為祁氏封地,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祁氏之地被分為七地,壽陽之地置為馬首邑;西晉太康年間置縣壽陽;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徙其民于大陵城南,別置受陽縣;孝昌末(527年)朔州陷落,寄治于壽陽;隋開皇十年(590年)于晉建之壽陽古城置受陽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屬受州于縣城;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受陽為壽陽;宋、金、元、明為并州所屬;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平定州;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后直屬于??;抗日戰(zhàn)爭時以石太鐵路為界,設(shè)路南、壽西和壽東三個抗日民主政府,分別為太行二專署和北岳二專署所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全縣解放,恢復(fù)原建置,歸晉中行署第一專區(qū)所轄;1949年3月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后,歸太原市一專署所轄;同年10月又劃歸榆次專署,后歷隸晉中專區(qū)、晉中地區(qū);2000年晉中撤地建市,壽陽縣屬晉中市所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來到壽陽縣,在游覽了文昌閣、尹靈芝紀(jì)念館、龍棲湖、朝陽閣、鹿泉山壽星文化廣場、五峰山龍泉寺、方山國家森林公園、三代帝王師祁雋藻故居、五峰山景區(qū)、龍棲湖度假村、普光寺、平舒崇福寺、段王村羅漢寺、孟家溝龍泉寺、福田寺、燕州古城遺址?、瀟河濕地公園、?太安驛古村落等旅游景區(qū)景點;品嘗了魚羊包、茶食、豆腐干、壽陽油柿子、老八碗傳統(tǒng)宴席、南燕竹豬頭肉夾餅、紅燒餅?、頭腦、珍珠粥?、糖三尖?、?撓糊糊、三道子、糕卷兒?、撒面粥、拌爛、莜面推窩窩、豆湯撈飯、酸菜腕托、特色炸糕、南燕竹蔬菜、壽陽酸菜、壽陽小米、壽陽豆腐干、等美食小吃特產(chǎn)后,我們的《縣域中國萬里行》就結(jié)束了在晉中市11個縣級行政區(qū)域的線上神游, 下一站將去往 —— 陽泉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