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香爐峰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地處會稽山脈北麓,海拔 354 米,是會稽山諸峰之一。其峰頂巨石形似古鼎,云霧繚繞時宛如香煙裊裊,故名 “香爐”。這里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夏禹曾在此得 “金簡玉字” 之書,最終治水成功;南朝宋時,天柱山寺已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香爐峰峰頂平坦如臺,四周巉巖突兀,如“瘦牛背”般驚險的山脊線、“鯽魚背”般狹窄的步道,兩側(cè)懸崖深不見底,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云端。沿途還可見半月巖、一片石、云門石、飛來石等天然石景,其中飛來石相傳為“海上飛來”,與摩崖石刻“云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等相映成趣。雨后或清晨,云霧從谷底蒸騰,形成“爐峰煙雨”勝景,為越中十二勝景之一。雨過天晴時,碧空如洗,群峰疊翠,紹興城盡收眼底,千年古城的煙火氣與山水靈秀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爐峰禪寺始建于南朝宋(420-479年),初名“天柱精舍”,后稱“天柱山寺”,宋代因供奉觀音玉像改稱“南天竺”。歷史上屢經(jīng)興廢,至文革期間寺舍盡毀。1984年,當?shù)卮迕褡园l(fā)集資修繕,1989年由新加坡華僑徐春榮等發(fā)起重建,1990年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寺名,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并成為紹興市區(qū)首座開放的佛教場所。2010年與戒珠講寺合并,形成“一寺兩址”格局,下轄長壽寺、萬福寺等五座下院,現(xiàn)有常住僧眾70余人,年接待香游客超百萬人次。爐峰禪寺占地15.3萬平方米,紅墻黛瓦隱于蒼松之間。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爐峰香市”,香客絡(luò)繹不絕,佛音繚繞。</p> <p class="ql-block"> 爐峰禪寺依香爐峰山勢而建,自山麓至峰頂形成三重空間格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山腳建筑群:以大雄寶殿為核心,高36米的殿宇氣勢恢宏,內(nèi)供18米高的釋迦牟尼像。殿前九龍照壁鐫刻 “越中佛國”,由傳印長老題寫;山門處“爐峰禪寺”匾額為趙樸初手書,與一誠長老的“佛境” 石刻、演覺大和尚的“莊嚴”石刻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山腰區(qū)域:四面觀音殿為核心,近年新增“得大自在門”,寓意解脫煩惱、通達無礙,殿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身像,工藝精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山頂圣境:觀音寶殿為全寺制高點,重檐翹角凌空而立,殿內(nèi)供奉觀音圣像高達8.8米,慈悲莊嚴,兩側(cè)“?!薄熬墶笔谭謩e由松純長老和凈芳大和尚題寫,增添禪意。殿外“慈云廣被”匾額系蔡元培所題。殿前摩崖石刻密集,包括彭玉麟題寫的“云門”“海上飛來”,以及徐生翁書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現(xiàn)存164字,余為后人補刻),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登頂后,立于觀音寶殿外的觀景臺,看云海翻涌,聽松濤陣陣,身心皆得滌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爐峰禪寺以千年古剎之姿,融自然奇觀與人文積淀于一體。無論是登頂禮佛時的虔誠祈愿,還是漫步山間欣賞摩崖石刻的藝術(shù)魅力,亦或是參與大型法會感受心靈震撼,這里都能讓人在山水與禪意中尋得寧靜。作為 “越中佛國” 的象征,爐峰禪寺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載體,更是紹興文化傳承的鮮活見證。</p> <p class="ql-block">登香爐峰頂有三條登山路線且各有風(fēng)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螺獅旋線:1508 級石階蜿蜒而上,沿途有南鎮(zhèn)殿、青翠亭、思遠塔等點綴,每一步都能邂逅不同的風(fēng)景。思遠塔是爐峰禪寺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香爐峰山脊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與觀音寶殿、三圣佛殿等共同構(gòu)成山頂宗教建筑群。該塔由旅港鄉(xiāng)賢倪鐵城、王思遠伉儷于 1990 年代捐資興建。“思遠” 二字寓意對遠方親友的思念與祈福,體現(xiàn)了捐資者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2、轎路線:平緩開闊,適合漫步賞景,山間溪流潺潺,鳥鳴啾啾,宛如天然氧吧。3、興峰廊亭線:起自山腰的護法殿,依山勢蜿蜒而上直至峰頂,全程約1000余米,由205進首尾相連的青石長廊組成,共有1390余級臺階,興峰廊亭不僅是遮風(fēng)避雨的實用通道,更是融合了佛教文化、書法藝術(shù)與石文化的景觀長廊。廊亭內(nèi)刻有書法碑刻和楹聯(lián),沿途設(shè)有橋亭、爬山亭等休憩點,如日月亭可賞榫卯結(jié)構(gòu)與名家碑刻。從山頂俯瞰,廊亭如青龍盤桓山間,氣勢恢宏,是香爐峰景區(qū)獨特的山脊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香爐峰,是山水的詩,是禪意的畫。在這里,你可以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在汗水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也可以靜坐古剎,于裊裊青煙中尋得內(nèi)心的安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