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陰差陽錯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原計劃進行“自由自在”發(fā)起的北非三國行因故取消后,先是想改道地中海島國,同伴卻讓我最終落腳春光明媚的伊比利亞-西班牙、葡萄牙,帶著一臉茫然。巴塞羅那的陽光、玫瑰、酒吧和地中海,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悠閑與慵懶。街頭隨處可見相互親吻的男女,甚至見到相互接吻的女女,感覺這里是一個性張力很強的國度,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不同種族的人群,使人們在無意識中受到影響。它增添了人際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和深度,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這種生猛有力的性張力與陽光、土地、氣候、飲食密切相關(guān),歷史上曾帶來許多成功,也成就了后來的衰落。這里沒有多少高大現(xiàn)代的建筑,城市面貌仿佛是一些穿著舊裙子的女郎,雖然顏色不那么光鮮,當(dāng)裙擺隨風(fēng)搖曳,透出的是一種別樣的熱情和嫵媚,這是陽光皺褶里漏出的溫馨與浪漫。走過巴塞羅那,隨后又走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格拉納達、龍達、塞維利亞、薩拉曼卡、塞戈維亞、托萊多、馬德里。葡萄牙的卡沃埃魯、里斯本、波爾圖。從頭到尾大致留下的都是上述印象。</b></p> <p class="ql-block"> 高迪心中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了解西班牙建筑大師高迪,我只有僅僅兩個月時間。到了有“伊比利亞明珠”之稱的巴塞羅那,才真正知道高迪的腦子里裝的是何種奇思妙想。高迪的鬼斧神工給這座城市插上了奇幻的翅膀,走在巴塞羅那的大街小巷,藍天白云映襯下風(fēng)格迥異的高迪建筑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中世紀(jì)歐洲的文化底蘊和新時代的時尚魅力在這里完美結(jié)合。在巴塞羅那,無論處于哪一個角度都輕而易舉與高迪的作品或接觸或相望:每一扇窗、每一道門都能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好,高迪在建筑史上給后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就有這么一句話:“沒有哪座城市會像巴塞羅那,因一個人而變得熠熠生輝;也沒有哪個人像高迪,因一座城市而變得精神不滅?!?lt;/p><p class="ql-block"> 高迪的設(shè)計風(fēng)格深受自然和幻想的影響,他厭惡刻板的直線,更偏愛運用柔和的曲線和五彩斑斕的色彩來詮釋世界。我們體驗了高迪的“三件套”作品~圣家族教堂、米拉之家和古埃爾公園,它們都體現(xiàn)了這種風(fēng)格。高迪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如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紋路、蜂巢的格致以及神話人物的形態(tài),這些都成為他設(shè)計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離開巴塞羅那前,我們?nèi)ス虐柟珗@探訪,幾乎都是俊男靚女,高迪吸引著一代代年輕人。我走近看那些從屋頂上露出來的蘑菇一樣的煙囪,夢中的糖果屋,童話世界里的故事。這是高迪為他一生的摯友兼最大的資助人~實業(yè)家古埃爾伯爵設(shè)計建造的。這屋頂像是另一個世界,就好像一個技術(shù)高超的專業(yè)人士,忽然就流露出溫暖的、孩子般的天真無邪來。而認(rèn)可高迪設(shè)計的出資人古埃爾,無疑也是令人嘆服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這樣的情景:高迪和古埃爾站在這屋頂上輕輕笑著,俯瞰陽光燦爛的巴塞羅一條條街道。古埃爾擁有與高迪相同的藝術(shù)觸覺,他是最理解高迪的人,為了高迪的天才設(shè)計,幾乎傾其一生所有。古埃爾公園的建造,是出于兩個人共同的理想,即“建造一個與自然相融合的田園都市”。高迪終生未婚,結(jié)局非常不幸。一天,高迪在去做彌撒的路上被電車撞倒。因他衣著寒酸,被誤當(dāng)成流浪漢,未能及時送醫(yī)院救治,三天后就去世了,那是1926年6月10日。這樣的結(jié)局實在令人唏噓。同時高迪的生命中能有古埃爾的存在,實在很幸運。</p> <p class="ql-block"> 橘香的塞維利亞</p><p class="ql-block"> 從懸崖小城龍達兩個小時汽車到達西班牙第三大城市塞維利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馬路兩邊的行道樹~橘子樹。到底是誰想出來的?真是個很棒的主意。此時還是春天,樹上都結(jié)滿果了,西班牙難道沒有冬天?走在大街上,橘子樹一眼望不到頭,橙紅色的果實累累,我的心也雀躍不已,有一種想要嘗嘗的沖動。為壓制這種欲望,我在這里每天早餐要喝兩杯鮮榨橙汁。據(jù)說塞維利亞的橘子樹名聞遐邇,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勒斯帶來的“金蘋果”被傳為橘子,橘子由此與塞維利亞建立聯(lián)系?。更多的說法是從亞洲傳入?,約10世紀(jì)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歐洲,阿拉伯人將其引入西班牙南部并廣泛種植?。橘樹是塞維利亞的市樹,全城種植有4.8萬棵,被譽為“橘子之城”。</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陽光灑在塞維利亞大教堂尖頂和大鐘上,一顆橘子,讓這一切都變得溫柔起來。橘子與陽光相擁,仿佛在輕聲訴說生活的秘語。橘子的光輝,照亮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人心生向往。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橘子的氣息始終讓人感受到踏實的幸福和生活的苦中作樂。夕陽西下,在塞維利亞滿街的橘香中,去欣賞弗拉明戈舞,心情變得豁然開朗起來。橘子和歌舞都是久遠的記憶,誰先誰后,誰更受生活的青睞,這不重要。簡單中發(fā)現(xiàn)美好,就會迎接每一個燦爛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b> 見到哥倫布的棺槨</b></p><p class="ql-block"><b> 塞維利亞大教堂大廳里,有一座“四王抬棺”雕塑,棺槨里面裝了哥倫布的靈骨,據(jù)說經(jīng)過多次遷葬,只剩了28克,恰好是靈魂重量的4倍。當(dāng)年在西班牙統(tǒng)一前分為四個基督教王國,由這四國的國王抬棺,可見當(dāng)時哥倫布的地位有多高。其實后世對于哥倫布爭議很大,在西班牙內(nèi)部,有很多人對他不齒,曾推倒過他的銅像,往上面潑紅漆,南美諸國就更不用說了。哥倫布四次航行,1492年他第一次遠航是為了尋找印度和中國,結(jié)果到了南美一些島嶼,以為是到了印度,就稱呼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要的是黃金、寶石和香料,最后他恩將仇報,屠殺當(dāng)?shù)赝林溬u奴隸,干了許多壞事。雖然他把玉米和煙草從南美帶到了歐洲,風(fēng)靡世界。同時因為哥倫布及船員與原住民婦女濫交,把梅毒也帶了回來,很快在全歐洲肆虐,死于梅毒的有貝多芬、梵高、高更、莫奈、舒伯特、尼采、莫泊桑、王爾德甚至還有清朝的同治皇帝。</b></p><p class="ql-block"> 哥倫布在第四次航行后返回西班牙,發(fā)現(xiàn)其殖民管理權(quán)已被西班牙王室剝奪。由于他對新大陸原住民的殘酷奴役、屠殺和掠奪引發(fā)眾怒,王室任命新總督取代其職位。他曾被短暫監(jiān)禁,雖后來獲釋,但始終未能恢復(fù)頭銜和獲得承諾的財富分成,晚年經(jīng)濟拮據(jù)。據(jù)說哥倫布曾發(fā)誓“此生不踏入西班牙國土”,因此后來其靈柩以四王抬棺的懸空形式呈現(xiàn),避免棺槨直接接觸西班牙土地,以此遵守承諾。</p><p class="ql-block"> 哥倫布說“上帝給了我力量去航行,去尋找新世界和新大陸?!备鐐惒际琴Y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航海家,又是最早侵入美洲的殖民者。兩重身份,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在資本主義先驅(qū)者哥倫布身上,只看到他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哥倫布是一個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歷史人物,在他身上表現(xiàn)著兩個時代的特征,他是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功臣,又是殖民主義的罪人,兩者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武埃拉,生死與信仰</p><p class="ql-block"> 生與死是哲學(xué)和宗教永恒的主題,從人類進入文明的萌芽狀態(tài)就開始了,幾千年來爭論不息,莫衷一是。埃武拉,葡萄牙南部的一座古城,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從羅馬時期開始,埃武拉就是一座宮殿城市,至今還存留著古羅馬神殿的遺跡。真正讓埃武拉聲名遠揚的,卻是那座令一些人毛骨悚然的人骨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這座教堂歷時30年,于1510年建成,最初是一座皇族的祈禱堂。教堂西廳,是人們常說的人骨教堂,一個禮拜堂。走進禮拜堂,抬頭便可望見屋頂上的一句引言:“死日比生日更好?!边@句話,仿佛是對生命輪回的深刻詮釋,又是對信仰的一種神秘隱喻。盡管我不確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做禮拜是何種感受,但可以想象,這或許可以對自己更直觀、更深層次的祈禱或懺悔。面對真實的死亡,人們或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內(nèi)心的平靜。我從埃及回來,談過古埃及人的生死觀。我從印度回來,談過印度教的生死觀??傊?,有信仰的人堅信輪回,期盼來世。無信仰的人,無底線,無顧忌,今朝有酒今朝醉。</p><p class="ql-block"> 埃武拉人對人骨的處理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禮拜堂內(nèi)從墻面到立柱,再到拱券,幾乎全部由人骨砌成。頭顱點綴在柱子與天花板之間,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十四世紀(jì)中葉的“黑死病”席卷歐洲,奪走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教堂周邊的墓地?zé)o法容納越來越多的骸骨,一個半盲的教士深受“人生短暫”宗教理念的啟發(fā),帶領(lǐng)眾人將這些骸骨移入教堂西廳,建造了這座人骨禮拜堂。這里存放著超過5000具骸骨。灰暗燈光下,脆弱的頭骨讓人窒息,卻與千年羅馬神廟的寧靜形成時空對話,凸顯生死對比的張力。哥特式的哀傷與巴洛克的華麗,生命的肅穆與藝術(shù)的交融,在森森白骨中達成詭異和諧。進入禮拜堂的人感受各異,這里不贅述了。</p><p class="ql-block"> 踏入教堂時陰霾壓頂,走出教堂后天空湛藍。生若晨曦,死如星辰,心懷敬畏,感悟生死,方能明白生命的奧妙。無論是人生還是歷史,放在宇宙的時間線上看,都只是一瞬間而已。在東方人的眼中,或許有很多不解之處,但人和其他生物何嘗不是一樣?無論是哪種方式的存留或消失,都只是一種形式。在北京那個最著名的“海”里,曾住著那位著名的“長者”,我與他有過三年工作緣分,多次受到長者的教誨,這是我人生路上永遠不會忘記的記憶。那段歲月歷歷在目,而長者最后以最徹底的方式消失在冥冥之中,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這是他的信仰。而我常常會想念他。回望禮拜堂門楣上的一句銘言:“我們的尸骨在這里等待著你們的尸骨到來”。這或許是對生死、對信仰的直接道白。生和死,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永遠是相反卻又相生的兩極。生即注定了死,死又蘊含著生,是謂天道循環(huán)。</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萊羅書店</p><p class="ql-block"> 談過生死,還是談點開心和陽光的事情吧。從里斯本到波爾圖,都遇到了春雨,雨勢不大,淅淅瀝瀝,時雨時晴,溫度降到了10度。滿城一個個方形石塊鋪成的碎石路因為雨水打濕,顯得更加涇渭分明。踏著似乎沒有盡頭的碎石路,走過波爾圖大街小巷,和里斯本一樣,這里也是起伏不定的山丘之城。</p><p class="ql-block"> 說到路,生命的起始,我們便踏上了人生之路,經(jīng)歷著無數(shù)的過程與結(jié)果。從搖籃、小凳到椅子、書桌和臺燈,這些都成為我們短暫的棲息之地。然而,真正能讓我們心靈得到解放的,是那一本本書。少年時代,得自母親在省出版局工作的便利,我瘋狂閱讀,因為那里有一個很大的書庫,我在里面差不多把所有中外名著都讀了個遍。后來我考上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很大程度得益于這些閱讀。大學(xué)期間,又有一批名著解禁了,我每天一早就在圖書館門口等候,乘剛開門之機,迅速把想要讀的書借出,如饑似渴。此時想起我的入黨介紹人、曾是解放前金陵大學(xué)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他和我說過的一句話,“天下最快事,莫如讀禁書”。臨來伊比利亞之前,我剛剛讀完了楊奎松教授四本一套約百萬字的學(xué)術(shù)著作《革命》第一卷,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在波爾圖,有青花瓷磚貼成的最美教堂,有青花瓷磚貼成的最美火車站,我的腳步踏著雨水又邁進了世界十大最美書店之一的萊羅書店。與中國書店不同,進這個書店要買8歐元一張的門票,門口還排著等候的長隊。書店深色內(nèi)飾極盡奢華,位居中央的歌特式木質(zhì)樓梯如通往天堂的階梯,彩繪玻璃投下斑斕奇幻的光影。一樓、二樓,各種類型的書籍羅列有序,書店內(nèi)盡是翻閱的人群,當(dāng)然像我這樣打卡式參觀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據(jù)說這家書店曾為電影《哈利·波特》的作者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其中霍格沃茨學(xué)校的魔法樓梯原型就是萊羅書店內(nèi)的紅色階梯。電影中有些鏡頭也是在這家書店取景。過往,獨自一人時,當(dāng)我感到疲憊、煩躁,渴望逃離現(xiàn)實,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書店便成了我和其他同樣人的港灣。我們沉浸在書的世界里,仿佛化身為書中的主人公,體驗著與現(xiàn)實迥異的、波瀾壯闊且多姿多彩的人生。讀書,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次身與心的旅程。當(dāng)我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時,無論身處何地,公園、街頭還是其他任何角落,都能成為我們與書相遇的絕佳場所。萊羅書店的書我看不懂,似乎沒有中文的。但我依舊沉浸在書香之中,我可以從封面、插頁和插圖中想象,仿佛與書中的世界融為一體,每一頁都帶著新的故事與發(fā)現(xiàn)。讀書引領(lǐng)我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不斷探索未知的領(lǐng)域,唯有書中的智慧與情感,在我心中回蕩。這一刻,我感受到了讀書帶來的無限可能與力量。</p> <p class="ql-block"> 托萊多,中世紀(jì)的寧靜與美好</p><p class="ql-block"> 托萊多古城位于塔霍河畔,城堡巍巍矗立山巔之上,教堂高高的塔樓和各種風(fēng)格的古代建筑群,透著蒼蒼古意。遠遠望去,哥特式教堂與阿拉伯風(fēng)格的清真寺交相輝映,展現(xiàn)出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共生。這天我們落腳的酒店就在塔霍河谷邊上,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酒店。去到不遠處的河谷瞭望臺,可以體會那種俯瞰視覺的油畫意境,整座古城在夕陽下如金色畫卷展開,塔霍河環(huán)繞的城堡尖頂與低矮房屋構(gòu)成層次鮮明的天際線,展現(xiàn)了托萊多古城的獨特魅力。唯有站在塔霍河谷邊緣,面對托萊多在山勢間起伏不定的景象,會有一種驚喜叫幸運遇見你。</p><p class="ql-block"> 伊比利亞半島走了一圈,經(jīng)過十幾個古城古街,說實話腦子有點混淆,拍了許多照片,不看日期,根本不知道哪兒對哪兒,審美疲勞了。走進托萊多小城,感覺街景并不比其他古城勝出多少,甚至還有稍遜一籌的想法。但是路過幾座教堂,走過幾條背街小巷之后,才體會到了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韻味”。這座小城仿佛被石頭雕刻的歷史所環(huán)繞,每當(dāng)人們踏入這片土地,特別是進入幾條這樣的小巷,都會被它那來自中世紀(jì)的古樸寧靜所深深吸引。在這里,你可以忘卻塵世的紛擾,拋開所有的煩憂與束縛,完全沉浸在這份古老與美好的氛圍中。你可以選擇靜靜地冥想,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感受這份寧靜的美好,它將會永遠留在你的心中。到過托萊多,你會明白,無論你走到哪里,這個世界總有無數(shù)值得你奔赴的驚喜在等著你。</p> <p class="ql-block"> 再見,伊比利亞</p><p class="ql-block"> 到了馬德里,也就即將結(jié)束我們的旅程。身心俱疲,華麗高貴的皇宮~東方宮,神秘莫測的普拉多博物館,都在半是清醒半迷糊中參觀,除了在西班牙廣場又遭遇第二次歐洲小偷摸口袋時,一下子驚魂失措外,其他都是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中。</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收拾好第二天回國的行李,照例我又坐在房間沙發(fā)里寫作,這是我一天中最愉快、最放松的時刻,這么多天都是如此。突然腦子發(fā)生蒙太奇現(xiàn)象,在伊比利亞的所有場景,一幕幕在閃動,像是產(chǎn)生了幻覺。我在手機上寫下了一行行字,當(dāng)時的心情:來時,很猶豫?;厝?,很牽掛。自感心理能量透支,腦力被虛幻的放大,很快就迷糊過去。當(dāng)醒來還在沙發(fā)中,不知道干了什么,趕緊上床睡覺。第二天才看清楚手機上的文字,之后又看了好幾遍,覺得這原本應(yīng)該是一首“自由”詩吧,迷糊中沒有分行,便成了以下小文,原汁原湯記錄:</p><p class="ql-block"> “伊比利亞,無論走到哪里,還是難忘那些高聳的教堂尖頂和迷蹤般的小街小巷。在那里,歲月沖刷出古老陳舊的韻味濃,時間編織成喜怒哀樂的故事長。日光帶來古人的思緒,微風(fēng)喚起今人的感傷。每一條窄巷,透出的影,每一個門內(nèi),勃發(fā)的情,每一道柵欄,漏進的光。走過每一個古老的城市,碎石路上,叫時光慢慢,鐵銹窗前,看歲月彷徨。王宮的過道,博物館的墻上,一幅幅泛黃的油畫,人們古今對話,流淌一段段牽腸。廳堂里的長椅、沙發(fā),物是人非呀。流轉(zhuǎn)的時光,照一屋子的滄桑,情仇就那么短,歲月又那么長。古堡、教堂,小街小巷,何人依舊執(zhí)念那一場滄桑過往?燈火闌珊,晴雨無常,何人仍貪戀著那一段花殤?流年早已散盡,今生,我只愿于素雅安然的時光里,攜一抹昔日的溫暖,染一指回憶的墨香?!?lt;/p> <p class="ql-block"> 時光難忘</p><p class="ql-block"> 一篇小文和100張照片,算是一篇“個人總結(jié)”吧,但不可能寫盡和體現(xiàn)伊比利亞走過的所有地方,每一個人的視角、審美和認(rèn)知也不一樣。和同行朋友一起度過的時光,我很難忘,記下了在那里的許多畫面和細(xì)節(jié),相聚與別離,唯余心中漣漪,短暫時間里的各種話題,簡單交流,性格各異,一切都是緣分,期待下一次相聚的時刻。最后幾張照片是文中沒有提到的一些小城風(fēng)景,算是一個小小的彌補。我們浮光掠影,匆匆而過,對陽光皺褶里繁衍生息的伊比利亞人的生活習(xí)慣、民生福祉、宗教信仰等等,不會有細(xì)致深入的了解,得到的只是面上的視覺感受。每一次都有這樣的感覺,剛回來時,對于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所見所聞,熱情洋溢,要說的很多,然后慢慢漸趨平淡,等到再下一次歸來,前面的就已經(jīng)淡忘了,因為又有了新的熱情洋溢。我想我的這種感覺許多人會有,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從來沒有變過。喜新厭舊也是社會進步的驅(qū)動力,否則我們就不會常常說因循守舊這個詞。有些心動像春潮過境,明知會退潮卻忍不住赤足踏入,一切都是荷爾蒙使然。因此,為了怕“退潮”太快,無論是小文還是照片,我都是一蹴而就,匆忙了,將就吧!</p><p class="ql-block"> 本文到此結(jié)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