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父親的年輪

成振

<p class="ql-block">整理父親遺物時,一本本泛黃卷邊的辭典從樟木箱底浮現(xiàn)。我摩挲著這些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老辭典,仿佛窺見到父親早年走過的那條充滿艱辛的求學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1936年·漢語辭典:童年與故土的啟蒙</b></p> <p class="ql-block">巴掌大的辭典封皮像被雨水泡過的墻皮,斑斑駁駁,手寫的“字彚”二字的墨跡已暈染成淡青色。扉頁上寫著“大連西崗子公學堂畢業(yè)獎品”的字樣。我忽然想起,父親說過這是那所小學的校長親手遞給他的畢業(yè)禮物。彼時的大連尚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陰影下,但在公學堂的課堂里,他已能用稚嫩的筆跡在辭典空白處抄錄《論語》片段。后來聽母親說,父親從小就是“書蟲”,他的名字總寫在成績榜最頂上,就連教數(shù)學的日本老師也夸他“算盤打得比尺子還直”,可父親私下卻憤懣道:“算盤打得再準,也算不清東三省淪陷的賬?!彼顚氊惖木褪沁@本漢語辭典,說里頭藏著“中國人的根”。</p> <p class="ql-block"><b>二、1937年·《漢和辭典》:青澀年華的轉(zhuǎn)折</b></p> <p class="ql-block">辭典封面刻著“旅順高公”。父親考進旅順高等公學校(中學)那年,他在所有考生中高居榜首,在校期間也始終名列第一。旅順高公時代,是父親從文學少年轉(zhuǎn)向醫(yī)學志向的起點。書中夾著一張泛黃的借書卡,最后一行記錄著“1940年3月15日,借《解剖學圖譜》”。那一天,他是否在圖書館的窗邊,對著人體骨骼圖與辭典中的漢字反復比對?窗外傳來旅順港的浪聲,而他的目光已望向更遠的醫(yī)學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1944年·《標準醫(yī)語辭典》:五語交織的救世夢</b></p> <p class="ql-block">這部像塊硬磚頭的辭典堪稱“微型聯(lián)合國”——德、拉丁、英、法、日五國文字并置,頁腳卻用鋼筆寫著“1944年5月5日購于奉天舊書店”。1944年的東北,戰(zhàn)火已逼近每一條街道,父親卻躲在防空洞的煤油燈下,用辭典對照著苦讀《希氏內(nèi)科學》。他或許在想象:若能用五種語言讀懂世界醫(yī)學文獻,是否就能在廢墟中重建一座救死扶傷的方舟?最讓我鼻酸的是第189頁:“解剖學”三個字下,他畫了張心臟示意圖,旁邊寫著“人の心臓は、このように生きている”(人的心臟是這樣活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我才知道,父親1940年考上的那所醫(yī)科大學是當時東北最難啃的“鐵門檻”。他仍是第一名,卻總把獎學金換成盤尼西林,偷偷塞給傷寒高燒的同學。1947年畢業(yè)典禮上,校長拍著他的肩說:“中國缺你這樣的醫(yī)生?!?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四、德語文法辭典、和英辭典、俄和辭典:語言織就的求生網(wǎng)</b></p> <p class="ql-block">這些辭典的邊角卷曲如浪,空白處有父親標記的符號:德文醫(yī)學術語旁畫著人體器官簡圖,俄文單詞下標注著東北方言諧音。辭典內(nèi)頁的折痕,記錄著他徹夜背誦“cardiology”(心臟病學),邊角被血漬染成褐色——或許是某次解剖課割破了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五、辭典之外:未竟之路的回響</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這些辭典啊,大部分是舊書店淘來的。父親是農(nóng)家子弟,出身貧寒。我常聽父親說,當年,在醫(yī)大門前,有一個賣面條的攤位,那些日本同學下課后,經(jīng)常會擁到那里說:“おじさん、うどんいっぱい?!保ù笫?,來碗面條。)那時候面條一毛錢一碗,父親卻難得買上一碗,因為他要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買二手辭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些老辭典不會說話,但它們記得:一個青年如何在防空洞的煤油燈下,用五種語言寫下“救人”的誓言;記得那個永遠考第一的醫(yī)學生,如何把榮譽換成盤尼西林;記得1954年,他主編的新中國第一部《內(nèi)科診斷學》出版,成為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校的教材;記得在他親自教的同一屆學生中,后來走出了五位院士,其中一位還是首批“七一勛章”獲得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時任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主任兼門診部主任的父親,突然接到一紙調(diào)令赴京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織需要我參與全國科研規(guī)劃,可我的聽診器……”母親說,父親臨行前一夜,萬般不舍地把聽診器在辭典上壓了又壓,仿佛要貼近那些還未被傾聽的心跳。父親從此離開了他所熱愛的臨床醫(yī)療事業(yè),這成為他終身的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父親彌留之際嘴里還在念叨著“心臓”“心臓”,他放不下的還是他未竟的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我常把這些老辭典攤在桌上。泛黃的紙頁,頁角的折痕,手寫的標注——它們都是父親的年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