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靈芝草兒</p><p class="ql-block">圖片/高山大川</p> <p class="ql-block">一直想去紹興魯迅故里看看。到杭州后,這種欲望更加強烈。</p><p class="ql-block">去年,從舟山回來,路過紹興。孩子們?nèi)轮タ聵蚬沛?zhèn),我不想掃他們的興,況且柯橋我也沒去過。柯橋古鎮(zhèn)確實不錯,玩得也挺開心,可總覺得差點味道,后來想明白了,和魯迅故里擦肩而過,有點失落。</p><p class="ql-block">五一前夕,一家人商量游玩計劃,我說要不去紹興吧。女兒說,太近了,再說,孩子小,等小寶上學了再去。我想想也有道理。</p><p class="ql-block">“既然不能和孩子們一起去,我們自己去。”我和愛人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上網(wǎng),做攻略,從杭州去紹興竟如此方便,坐地鐵就行。說走就走,這周女兒一家回長春參加家屬開放日活動,不用我們管后勤,機不可失。</p><p class="ql-block">周六,我和愛人6點半下樓,不到兩個小時,就到達魯迅故里站點。</p><p class="ql-block">地鐵口,有一條小河。我們按導(dǎo)航,跨過大云橋,幾分鐘,就來到魯迅故里步行街。</p> 本次旅行第一張照片 <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就在街口。遠遠地就看見咸亨酒店幌子,這家被魯迅文化浸泡了一個世紀的酒店,似乎很遠就能聞到其飄出的陣陣酒香。</p><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幾個字很醒目,兩個店員正在卸店鋪的門板,這個只在電影里看到的情景,此刻就發(fā)生在我眼前。門板卸完,門敞開,這就是“開門”了。店門右手邊,一座比真人略高的雕塑,正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只見他身穿長衫,身體微弓,左手拿一顆茴香豆,右手護著酒杯,眼神中有幾絲落魄,幾絲灑脫。</p> <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的楹聯(lián):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來這喝酒的人,多是奔孔乙己和茴香豆來的,酒未喝,人就已醉了,小店的名號也因先生的作品而名聞遐邇。</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得早,還沒有顧客。我看著柜臺里一碟碟茴香豆,自言自語,“回”字有四種寫法。一個四十歲上下女服務(wù)員聽出我的外地口音,一邊往小碟子里裝茴香豆,一邊熱情應(yīng)我,“是的,`回’字有四種寫法,你是東北的吧?!蔽艺f“是啊,我們那管茴香豆叫蠶豆,你看多像只臥蠶?!彼躲兜乜次?,好像沒聽懂,不過,臉上的笑仍掛著。</p><p class="ql-block">環(huán)顧四周,“孔乙己欠19錢”的粉板還掛在柜臺墻上,摸摸,好親切,似曾相識。我坐在店里,回想在地鐵上重溫的《孔乙己》原文,不禁感慨,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我們也是“孔乙己”,有過脫不下長衫的尷尬。</p><p class="ql-block">踱進店面里間,別有洞天。這里便是魯迅筆下穿長衫,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地方。如今,裝修得更加氣派。</p> <p class="ql-block">從咸亨酒店出來,愛人抱怨我逗留時間太長,說這樣得走到天黑。我本來正被路邊臭豆腐特有的香味撩撥得咽口水,想去解解饞,只好打消念頭,顛顛跟著他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只走幾步,我就把步子慢下來,我是學中文的,先生的作品曾是必讀書目,我的畢業(yè)論文寫的是“阿Q”,參加工作也給學生講過先生作品,退休了,喜歡把寫作當消遣,也是得到先生作品滋養(yǎng)。我是帶著一顆文學朝圣心來朝拜先生故里的,我就是要慢慢看,慢慢品。</p> <p class="ql-block">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出生地和成長的地方,包括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等地方。 </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魯迅故居。人很多,但很有序,大家都是網(wǎng)上預(yù)約完,刷身份證進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魯迅故居,也稱為“周家新臺門”。魯迅出生于此。在此生活至18歲去南京求學,后回故鄉(xiāng)任教也居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魯迅祖父周福清,清同治十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后捐任內(nèi)閣中書。家族由布衣而入士大夫階層,先后購置、建造周家老臺門、新臺門等,成為紹興城內(nèi)名門望族。</span></p><p class="ql-block">1918年,周氏族人將整座臺門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東鄰朱姓。房子易主后,大部分遭改建,但位于新臺門西側(cè)的魯迅故居幸得保存。</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周家新臺門,是2003年根據(jù)周氏親友的回憶重建,坐北朝南共六進,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百草園”在內(nèi)占地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參觀魯迅故居,就像一次穿越時空的探訪,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著先生不朽的故事。院子很大,天井很小,四角的天空下,見證的是先生的成長歷程和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p><p class="ql-block">故居屋內(nèi)陳設(shè)簡單,卻透著一股書香氣息。德壽堂里,一張老舊的八仙桌擺在正中,桌面上的漆早已斑駁,卻仍能看出當年的精致。</p><p class="ql-block">記得魯迅“致蕭軍”一文中說: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親才窮下來,所以我其實是“破落戶子弟”,不過我很感謝我父親的窮下來,使我因此明白了許多事情。</p><p class="ql-block">是啊,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似乎也應(yīng)該感謝魯迅父親呢,先生若不是年少時經(jīng)歷家道中落,怎么會讓他早早領(lǐng)略了世態(tài)炎涼。更應(yīng)該感謝魯迅母親,一位偉大的母親,若不是她的眼界,青年時期的先生怎么會懷著救國的理想遠渡海外求學,在那里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也目睹了國人的麻木和愚昧,于是毅然決定棄醫(yī)從文,開啟他戰(zhàn)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游覽了客廳、臥室,廚房,我來到先生筆下百草園,這百草園比我想象中的園子要大,我興奮地撫摸著“百草園”三個字的石頭,接著興奮地尋找“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還有“短短泥墻根”。站在園中,仿佛能看到那個天真爛漫的少年魯迅,抑或是自己,在園中追逐嬉戲的身影。從這點而言,百草園是所有人的童年樂園,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三味書屋。人很多,繞行排隊,隊伍繞到河邊時,我的目光瞬間就被河道里那些悠悠晃動的烏篷船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那些烏篷船,頭尾尖尖的,船身窄窄的,像月牙兒,像柳葉。船篷由竹片編成,船篷涂上黑漆,烏黑油亮。可容三到四人。船工雙腳踩動船槳,另一只槳是握在手里作舵,船的前進都是憑雙腳踩動的那只槳。由于船身輕盈,駕藝高超,打彎回轉(zhuǎn),運行自如。早聽說這種手腳并用的劃槳方式,乃紹興船工舉世無雙的絕技。今日見了,還是感到新奇,驚喜。烏篷船是紹興符號,看到烏篷船,才算真的來過紹興了。</p> <p class="ql-block">烏篷船在眼前悠悠劃過,我意猶未盡,蛇形隊伍已來到魯迅筆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的黑油竹門,照例是刷身份證,伴隨著刷卡成功的提示音,邁進“竹門”。</p><p class="ql-block">“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lt;/p><p class="ql-block">書屋不大,卻透著書香氣。“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笨吹綁坨R吾老先生的畫像,我就想起了這個情景。</p><p class="ql-block">魯迅的課桌位于教室的角落,據(jù)說原先是在最前排靠近門口位置,魯迅嫌進進出出的人打擾,便挪在這。課桌上刻著一個小小的“早”字。魯迅先生因為照顧生病的父親而遲到,被先生責備后,他便在課桌上刻下這個字,以此提醒自己。這個簡單的“早”字,不僅記錄了魯迅的勤奮,更折射出他堅韌的性格。</p><p class="ql-block">一位小學生模樣的男孩兒對導(dǎo)游說,“他不應(yīng)該在桌上刻字,要愛護公物?!蔽铱磳?dǎo)游沒吱聲,就說,“那時候讀私塾,桌椅都是學生自備的的,不屬于公物?,F(xiàn)在學校的桌椅是公物,是不能亂刻畫的?!蹦泻郝犃耍苡卸Y貌地對我說聲“謝謝”。男孩兒母親笑著對我說,您是老師吧?我也笑笑,算是回答。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老師,念的師范,在教育戰(zhàn)線干了一輩子,卻又沒上過幾年課。</p> <p class="ql-block">“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蔽茵堄信d趣地找到了那棵臘梅樹,并指給愛人看。</p> <p class="ql-block">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的是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青瓦粉墻,磚木結(jié)構(gòu),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臺門斗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金字“翰林”匾。</p><p class="ql-block">祖居的正對面有面石墻,上面有四個字:民族脊梁。不由想起魯迅在《中國人失掉吸引力了嗎》文中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lt;/p><p class="ql-block">這是我上學時,要求背下來的文章段落,課堂講新課前,老師會提問,先是找三五個人單獨背,最后是全班集體背,真的是書聲瑯瑯啊。不知今天的教科書上還有沒有這篇課文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一彎新月半庭風,四面碧波三尺水”的魚樂園邊停歇,這座魯迅筆下的風情園,環(huán)境優(yōu)雅,為古城保存最完整的花園式臺門。搭建于水潭之上,水榭亭臺,越劇清音,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或閑坐欣賞。名人故居,文化搭臺,增添了不少趣味。</p> 《野草》題詞 <p class="ql-block">土谷祠位于魯迅故里的西側(cè),我們按路標走,走了近200米的樣子,沒再看到路標,怕走錯,打開百度地圖,顯示還有500米,按導(dǎo)航走2分鐘的樣子,遠遠看到黃墻,我們判斷那里便是了,果不其然。</p><p class="ql-block">土谷祠就是北方人常說的土地廟。規(guī)模不大,只有一間門面,里面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兩尊菩薩。</p><p class="ql-block">與魯迅故里熙熙攘攘比,這里顯得冷清。只有我們兩個游客,來時回去的路上也沒見有人來。我倒是覺得雖費勁兒找到,還是值得。這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魯迅筆下阿Q居住的地方。這里是他悲慘生活的開始,更是他悲慘一生的結(jié)束。土谷祠內(nèi)的寧靜與外界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在這片精神的樂土上,阿Q的精神勝利法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魯迅紀念館,紀念館內(nèi),魯迅的銅像端坐中央,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視著每一個來訪者。墻上掛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脑娋洌@正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館內(nèi)陳列著先生的手稿、書信和照片。他的文字,像一把鋒利的手術(shù)刀,剖開時代的膿瘡。紀念館的墻上,掛著一幅幅歷史照片,記錄著先生為民族吶喊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參觀完,更加認識到作為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也深深被先生的大才大義和人格魅力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走出紀念館,魯迅夫人許廣平在魯迅逝世后寫的敬獻詞還在眼前浮現(xiàn):你曾對我說:‘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血。’” </p> <p class="ql-block">再不舍,也將離開。我懷著景仰在魯迅先生巨大的形象墻前留影。魯迅先生左手夾著煙,眼神犀利,透露出堅定而銳利的光芒,似乎正思索著中國社會的病態(tài)和人性的復(fù)雜。</p> <p class="ql-block">不覺間,已是午后一點。來紹興,當然得吃點紹興美食。咸亨酒店和孔乙己酒店,本來是首選,無奈人太多,只能放棄。我們按大眾點評找到了沈園邊上的“小紹興”,和魯迅故里僅一路之隔,吃完剛好游沈園。</p><p class="ql-block">酒店門臉很漂亮,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說,就在這里吃了。愛人笑我,你是吃飯還是吃門臉,我說都吃。</p><p class="ql-block">走進來才發(fā)現(xiàn),也需要等位,等就等吧,誰讓我們選了這呢。</p><p class="ql-block">還好,沒有失望。一次成功美食體驗。點了道“紹三鮮”,紹興經(jīng)典菜,有肉丸、魚丸、大蝦、雞肉,豬肚,蛋餃,筍片,木耳等十幾種食材,色彩美,味道更鮮美。溫一壺黃酒,小酌一杯;剝一顆茴香豆,蘸一口臭豆腐,吃一口糯米藕,看窗外烏篷船悠悠劃過,有種說不出的美感。臨走,店家贈送了黃酒冰棒,真的甜在心里。</p><p class="ql-block">飯后游了沈園,被陸游唐婉的愛情故事感動得一塌糊涂。釵頭鳳,早背得滾瓜爛熟,可看到殘壁上陸唐二人的釵頭鳳,還是一陣唏噓。陸游的愛情故事感人,參觀完他的紀念館,他的愛國情懷更感人。</p><p class="ql-block">回程地鐵上,我想,都說江浙一帶出人才,還真是。紹興街上隨便走走,前腳魯迅故里,后腳就進了沈園,還有沒來得及去的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徐渭的青藤書屋、王羲之的書圣故里、大禹紀念館等。?但紹興城并沒有被這么多庭院,這么多名人,這么多典故成為自己的負擔,而依然過著清風明月,小橋流水的愜意日子,酒香依然濃厚,民風依然淳樸,以一種獨有的文化底蘊迎接八方來客。</p><p class="ql-block">紹興,我還會來,一定。</p><p class="ql-block">晚6點半回到杭州的家,魯迅故里十二小時行,完美收官。</p> <p class="ql-block">回程地鐵站,本次旅行最后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謝謝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2025.5.25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