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原名黟山,唐玄宗于天寶六年更名為黃山,取自“黃帝之山”之意。1990年黃山成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中國十大名勝古跡之一,國家5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黃山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于世,擁有“天下第一山”之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對黃山最好的評價。</p> <p class="ql-block"> 即使是旅游淡季,來黃山旅游的人也很多,在此處等索道需要等候90分鐘。景區(qū)索道總長度15.6公里,其中玉屏索道單程運行時間8分鐘,每小時運力2400人,吊箱玻璃采用防紫外線夾層材質(zhì)。</p> <p class="ql-block"> 黃山年降水量達2374毫米,雨日年均183天,最大單日降水量記錄為1973年7月5日的345.8毫米。</p> <p class="ql-block">仿佛來到天上人間,如夢如幻。</p> <p class="ql-block"> 黃山小松鼠是赤腹松鼠的一種,主要是棲居在 樹林中,耳端無簇毛,體色鮮艷, 尾大。眼睛閃閃有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機警。</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核心區(qū)154平方公里內(nèi)分布著88座千米以上花崗巖山峰。</p> <p class="ql-block">千仞壁立,萬壑崢嶸。</p> <p class="ql-block">巧石如林,群峰競秀。</p> <p class="ql-block"> 黃山是國家著名景點,2024年游客量接近400萬,單日最大承載量控制在5萬人,游客日平均步行里程達12.6公里。</p> <p class="ql-block"> 黃山短尾猴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猴類,分布于黃山風景區(qū)。是猴科中較大的一種, 四肢粗壯,體態(tài)高大,肌肉豐滿,兩眼有神。現(xiàn)有8個種群約1200只,活動范圍達5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西海大峽谷步道全廠15公里,垂直落差達420米,棧道最窄處0.8米,采用抗腐蝕不銹鋼構(gòu)建,可承重每平方米500公斤。</p> <p class="ql-block"> 黃山云海年均出現(xiàn)天數(shù)達51天,冬季出現(xiàn)概率高達80%,云頂高度常介于1600一1800米,與山體形成“山穿云腰”的經(jīng)典景觀。</p> <p class="ql-block">西海大峽谷網(wǎng)紅小火車。</p> <p class="ql-block"> 凡是跟團登黃山的游客,導(dǎo)游都會發(fā)一頂統(tǒng)一顏色“魅力黃山”的帽子,上面還有旅行社的編號,這是便于導(dǎo)游識別人的,怕你掉隊。即使掉了隊也沒關(guān)系,同旅行社的其他導(dǎo)游見了也會為你服務(wù)。手杖是登山者必備之物,別小瞧了它,累了真管用。</p> <p class="ql-block"> 棕噪鵑鳥是中國特產(chǎn)鳥,2021年2月被列入國家二級 動物保護名錄。在貴州遵義、綏限、江口一帶較豐富,在黃山數(shù)量不多。</p> <p class="ql-block">黃山松種子發(fā)芽率僅為0.3%,幼苗需在花崗巖縫隙中生長,根系分泌有機酸溶解巖石獲取礦物質(zhì),生長速度年均2一3厘米。</p> <p class="ql-block"> 黃山迎客松為黃山著名景點之一,樹齡800多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松”。樹高10.2米,樹干周長2.05米,其枝干由54根鋼管支撐。黃山松名列“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首,歷來有“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之譽,是《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中“十大名松之一。</p> <p class="ql-block">觀音石。</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現(xiàn)存石刻280余處,年代跨度從唐代至民國。</p> <p class="ql-block">孔雀峰。</p> <p class="ql-block">光明頂海拔1860米。</p> <p class="ql-block"> 光明頂是黃山第二高峰,位于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與天都峰、蓮華峰并稱黃山三大主峰。頂上平坦而高曠,可觀東海奇景,因為這里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是黃山觀日出日落及云海的最佳地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的下山公路。</p> <p class="ql-block">出鏡:著名軍旅書法家楊成才、夫人張俊英、青 </p><p class="ql-block"> 島雙大起重機械經(jīng)理丁安磊。</p><p class="ql-block">攝影:宋旭光</p><p class="ql-block">5幅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