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重慶市涪陵區(qū)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隱藏在江水中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0~15米,與江水平行,被江水沖刷侵蝕為三段。石梁地勢低矮,一般淹沒在水下,只在每年長江水枯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這就是長江上游的水文古跡白鶴梁。據說,唐朝時期有一位修道者在江邊修煉,后來得道成仙,乘鶴而去,因此得名"白鶴梁"。</p><p class="ql-block">白鶴梁是長江三峽地區(qū)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歷代文人墨客在枯水期都會來到白鶴梁上題字留念。白鶴梁因此匯集了數百位歷代文人的題刻墨寶。白鶴梁還是早期的水文觀測站,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余年間的枯水水文情況。白鶴梁在水文、民俗、藝術、文學、史學等領域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是長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p><p class="ql-block">2006年,由于三峽大壩蓄水,白鶴梁被永遠淹沒在40米深的江底,再也無法露出水面。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于是建造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是三峽工程中工序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學科最多的文物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假期里參觀博物館的游人排起長隊等待入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分為陸上岸邊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qū)兩部分。</p><p class="ql-block">陳列展示空間里分為“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世界首座水下題刻博物館” 四個展區(qū)。</p> <p class="ql-block">石魚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白鶴梁模型</p> <p class="ql-block">電子屏幕演示</p> <p class="ql-block">在白鶴梁留下墨跡的名士文人</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塑像</p> <p class="ql-block">水文記錄</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模型</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水下部分模型。水下參觀區(qū)包含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參觀廊道、水下題刻原址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游客分組乘坐電動扶梯下到參觀廊道。</p> <p class="ql-block">從當天顯示的水位和地平水位高程可以知道我們已來到水下21米深處。</p> <p class="ql-block">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保存有白鶴梁題刻165段,共1萬余字,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另有高浮雕、淺浮雕和線雕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p><p class="ql-block">游人可沿著參觀廊道通過23個玻璃觀察窗近距離觀看白鶴梁上的題刻。這些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集歷代名家書法大成,素有“水中碑銘”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白鶴梁”</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題刻</p> <p class="ql-block">石魚</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室外觀景臺上看長江</p> <p class="ql-block">紅色浮標處就是博物館的水下參觀區(qū),即白鶴梁所在位置。</p> <p class="ql-block">建造三峽大壩使一些文物被淹于水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一種很好的保護方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