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鍔</p><p class="ql-block">編輯 楊治平</p> <p class="ql-block"> 何謂“佚事”?佚事,指散失或未見正史上正式記載,世人不甚知曉的事跡。佚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它介乎歷史和文學之間,常常是虛實雜糅且具有一定趣味性、非凡性和傳播性。</p><p class="ql-block"> 提及“洪城”,或許很多人都不知其所在。但提及小港,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靶「凵徸酉?,二十五里到新堤”。因此,要說“洪城”,得先說說“小港”。</p><p class="ql-block"> 小港,古往今來,乃軍事、商埠、交通之咽喉。原為內(nèi)荊河通洪湖(指大湖)的船只??康母劭?,因規(guī)模小,故得名。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屬沔陽州南鄉(xiāng),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qū)汊河鄉(xiāng),1951年屬洪湖縣四區(qū)小港鄉(xiāng)、小港村。1987年屬汊河鎮(zhèn)下屬的小港、朝陽、洪城漁場。2010年,洪城漁場改為洪城村。2018年,小港、朝陽、洪城合并為現(xiàn)小港村。</p><p class="ql-block"> 小港,是一顆鑲嵌在洪湖岸邊的綠色寶石。它西臨風景如畫的洪湖,東靠歷史悠久的三國古戰(zhàn)場烏林,南接洪湖市城區(qū),省道仙崇高速貫穿全境。它地處洪湖沿岸,以漁村特色和生態(tài)文旅融合著稱。</p><p class="ql-block"> 小港形成集鎮(zhèn)后,在洪湖岸邊,萬櫓云帆,映布如城。時人管這處叫“洪湖城堡”,簡稱為“洪城”。后來筑湖堤挽垸,這里便稱為“洪城垸”。</p><p class="ql-block"> 洪城地處長夏河(內(nèi)荊河)與洪湖湖口之間,地勢獨特,是來往商船必經(jīng)之地,一條小河貫穿境內(nèi)。此河原名龍河。為什么叫龍河呢?據(jù)傳,古時有條孽龍從沙口下新河向東竄行,在洪城地面形成九十九個灣灘,最終將內(nèi)荊河沖開一個口子,這才安靜下來。這個口子就是今日的太洪口。</p><p class="ql-block"> 洪城,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龍 河 異 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傳,尉遲恭在征戰(zhàn)途中經(jīng)過洪城時,發(fā)現(xiàn)龍河之水泛濫成災(zāi),百姓受苦。他決定一定治理好這條河,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p><p class="ql-block"> 尉遲恭,字敬德,今山西朔州人,唐初著名將領(lǐng),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助手。他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幫李世民奪取皇位,開啟了唐朝“貞觀之治”的輝煌時代。</p><p class="ql-block"> 不久,尉遲恭領(lǐng)太宗旨意來到洪城,為治理龍河水患,他決定在龍河上游和下游各建一座寺廟,管控這條孽龍。兩寺落成時,突發(fā)異事:有一口千斤重的銅鐘在龍河漂流至上游寺廟門碼頭停住不走了。同時,有一面巨鼓忽然從白云里飛落到龍河下游的寺廟前。前者,一千斤的銅鐘在水面上漂流至寺前碼頭不動,后者一面巨鼓從天而降在寺前落腳。見此異象。尉遲恭驚嘆不已,連忙上奏太宗李世民。在這開國之際,某地竟出現(xiàn)如此奇異之事,李世民認為是一個好兆頭:“這可是天賜祥物我大唐啊!”于是立即派太子李治前往實地考察。臨行時,叮囑李治道:如若情況屬實,便將龍河上游的寺廟命名為永固寺(意為皇圖永固),命名下游寺廟為白云寺?!崩钪蔚胶槌且豢矗乔Ы镢~鐘已懸吊在寺門口;那面巨鼓已然安裝在寺內(nèi)高臺之上。太子即宣讀圣旨,為兩座寺廟命名。</p><p class="ql-block"> 從此,永固寺因龍河漂來銅鐘,白云寺因天上飛來巨鼓的異事,震驚了百里洪湖。這件異事在一千多年前發(fā)生在洪城,實在是不可思議。李治回朝向父皇呈報實情,太宗李世民便將龍河更名為“太馬河”。(意為太子騎馬親臨龍河考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爺廟的傳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河——太馬河上發(fā)生的異事,當?shù)氐澜淌紫茸鞒龇磻?yīng)。他們認為,這是黑王爺顯靈,便在白云寺供奉黑王爺。直到現(xiàn)如今,此廟雖供奉佛祖,但仍以黑王爺坐神臺主位。洪城近在咫尺,為了確保漁民出湖的安全,便于求神保佑,也在湖濱建了一座廟,專供黑王爺,且定名為“王爺廟”。</p><p class="ql-block"> 那么,黑王爺是何許神仙呢?據(jù)當?shù)匕傩罩v,黑王爺不是神,亦不為仙,他就是丁奉將軍。</p><p class="ql-block">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今河南固始縣)人。三國時期東吳將領(lǐng)。丁奉年少時從軍,先后隸屬于甘寧、陸遜、潘璋等人,跟隨四處征戰(zhàn)。因戰(zhàn)功,遷偏將軍。孫亮即位后,封丁奉為冠軍將軍,另封都亭侯。后來丁奉大破魏軍,進封都鄉(xiāng)侯。再后來,戰(zhàn)功累累的丁奉拜左將軍,成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將領(lǐng),在東吳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事跡和成就為后人所銘記。他長得皮膚黝黑,身材魁偉,去世后被世人尊稱為轄神黑王爺。</p><p class="ql-block"> 洪城道教住持認為黑王爺能保境護民,為百姓排憂解難,因此把他當作主神供奉。</p><p class="ql-block"> 洪城王爺廟地處洪湖岸邊,建成至今已有千余年。廟前豎有一根高桿,上掛避風馬燈,廟里有專人執(zhí)事,入夜便將馬燈點燃扯上桿頂照亮湖岸。在湖上行駛的商船、晚歸的漁船見燈便駛進湖岸入口,停泊在廟前河港。</p><p class="ql-block"> 大約在明朝萬歷年間,有人在廟前植重楊樹二株。樹長高后,便在樹梢上掛上七星燈,指引夜行船只順利進港停泊。后來其中有一株重楊樹死了,剩下的一株長得更高大,枝繁葉茂,綠綠蔥蔥。</p><p class="ql-block"> 清朝,小港蓮子溪傅家河人傅卓然,曾任沔陽州新堤衙門同知兼木關(guān)道道臺,他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詩人。</p><p class="ql-block"> 蓮子溪離小港洪城很近。一天,他回老家省親,專程到王爺廟祭拜??吹酵鯛攺R里香火很旺,漁民們安居樂業(yè),心情十分愉悅,便揮毫潑墨,為王爺廟寫了一副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 江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p><p class="ql-block"> 望山朝朝朝朝朝朝朝拜</p><p class="ql-block"> 此聯(lián)一出,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前往王爺廟拜神、賞聯(lián),香客絡(luò)繹不絕,一時轟動沔陽州。于是小港洪城的王爺廟也就聲名鵲起了。后來王爺廟住持請人將這幅對聯(lián)刻在木板上面,黑底金字,懸掛在廟門兩側(cè)。直到今天,保存尚佳。</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時期,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后,大肆搜捕紅軍,赤衛(wèi)隊和革命群眾。游擊隊撤退到湖中島上,堅持斗爭,常在洪城,神出鬼沒地和白匪軍周旋。白軍來了,執(zhí)事掛上白燈,讓游擊隊早作準備,防備白軍偷襲;白軍撤走后,執(zhí)事便掛上紅燈,游擊隊便開始活動。這棵高大的重楊樹變成了革命的信號樹。當?shù)匕傩辗Q這棵樹為“紅軍樹”。</p> <p class="ql-block"> 賀龍同志曾在這棵“紅軍樹”下練兵,整編,然后率領(lǐng)部隊開赴瞿家灣,成立了湘鄂西革命政府。</p><p class="ql-block"> 1946年,新四軍第五師突圍前,李先念師長率部來到洪城,在“紅軍樹”下開會,疏散、安置地下工作者及傷病員堅守在洪城繼續(xù)斗爭。接著進行部隊整編,開往大別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汊河鎮(zhèn)小港村的這棵重楊樹至今已有400年樹齡,見證了革命志士在大樹下練兵,整編,列隊,宣誓的歲月。同時也是革命者傳遞信號的標志。這棵“紅軍樹”至今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顯示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28師在洪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128師師長王勁哉在武漢會戰(zhàn)失利后,他帶著300多人于1938年秋末,從水洪口過江,到仙桃駐扎。后來占領(lǐng)了天、監(jiān)、沔,隊伍發(fā)展到十余萬人,獨立抗日。隨后他率部進入沔南,駐扎在小港洪城。并在這里筑碉堡工事,抵御日本侵略者。他曾在“紅軍樹”下列隊宣誓抗日,然后開赴峰口,血戰(zhàn)百子橋,大敗日兵。日本人怕他,常被他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p><p class="ql-block"> 王勁哉撤離洪城后,他修筑的碉堡工事被日本兵拆毀,日本本田少佐派了一連人鎮(zhèn)守小港洪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日牒將黃標在洪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標,出生在湖北沔陽(今洪湖)峰口鎮(zhèn)一個窮困家庭。為了活命,他很小就跟著媽媽四處要飯。一天,在暴風雪中,他和媽媽走散了,走進了深山,差點凍死。幸運的是,他碰到了一個隱居的老道長。三年內(nèi)跟著老道長學武,終成武林高手。</p><p class="ql-block"> 1925年,受到革命思想的鼓舞,黃標帶著一百多名鄉(xiāng)親加入了革命隊伍。</p><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沔陽。1940年,黃標的老領(lǐng)導,襄南軍分區(qū)司令李藺田,范精秋,還有洪湖革命者陳秀山找到了他。組織決定派他打入日軍內(nèi)部,搜集情報,為新四軍第五師籌集軍費。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為了民族大義,黃標最終答應(yīng)了組織的安排。組織上為了讓他能順利開展地下工作,特派劉鳳亭,萬堯階和他組建特別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他成了一名特別的共產(chǎn)黨員。這是個天大的機密,只有極少數(shù)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p><p class="ql-block"> 黃標很快被日本人本田少佐任命為峰口維持會會長。后來又晉升為自衛(wèi)警備團團長,成了日本人眼中的大紅人。</p><p class="ql-block"> 一天,黃標向本田少佐毛遂自薦,說:“太君,皇軍駐守洪城的一連人在荒湖野外,實在太辛苦了。不如派我的人去替換,行嗎?”本田聽了喜出望外,他是求之不得?。∮谑桥鷾仕扇巳ユ?zhèn)守洪城,幫他對付抗日游擊隊。黃標當即派了肖公連帶一連人駐守洪城。</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非常時期,長江航運被日本人控制。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常轟炸來往船只,完全封鎖了長江航道。迫使商船進入內(nèi)荊河,每天成百上千的大小船只都會經(jīng)小港入洪湖,將貨物運輸?shù)浇瓭h平原各地。黃標掌控了這條黃金航道,一則接納監(jiān)利、江南、新堤運來的物資,轉(zhuǎn)運至下豐岸行委會。下豐岸當時是中共漢沔中心縣委駐地。襄南軍分區(qū)漢沔指揮部設(shè)在這里,領(lǐng)導沔陽,天門,漢陽,漢川,咸寧,八縣的抗日武裝斗爭,為新四軍第五師提供兵源和軍餉。同時,他還在小港設(shè)稅卡,巧妙地打著日本人的招牌向過往商船收稅。每月籌集20萬銀元,通過秘密通道送給新四軍第五師,支援抗戰(zhàn)。他還利用自己在敵人內(nèi)部的影響力,救出了不少被捕的我黨同志,同時,他還秘密處死了不少漢奸。為黨的抗日事業(yè)保駕護航。</p><p class="ql-block"> 然而,每月運到,新四軍第五師的這筆巨款,連五師內(nèi)部都無人知曉。成了一個高度機密。為此,黃標“漢奸”的身份,讓他背負了巨大的罵名。他的母親得知他“投敵”</p><p class="ql-block">當了“漢奸”,含恨上吊自縊。不明真相的族人們,把他從族譜上除名,謾罵不斷。對于這一切,黃標有苦難言,他要嚴守黨的機密??!為了革命,他默默承受,將所有的委屈和痛苦深埋心底,繼續(xù)他隱秘而偉大的抗日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黃標帶著他的600多名部下和繳獲日本人的軍用物質(zhì)裝滿了二十多只船浩浩蕩蕩地向襄南軍分區(qū)駐地下豐岸進發(fā)。他終于回到了組織懷抱。</p> <p class="ql-block"> 黃標,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 洪城,原本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湖濱小村落,由于它地處洪湖岸邊,又有內(nèi)荊河和太馬河貫穿相連,交通發(fā)達,風景秀麗,引人入勝。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使它成為世人關(guān)注,十分向往的地方。美麗的傳說,革命的往事,名人的推介,不僅使它成為一處風景名勝,還是一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也成為文人騷客打卡研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挖掘洪城佚事,讓更多人知道她的存在意義,在繁忙工作之余,在過膩了城市喧嘯緊張的生活,且來洪城走一趟。站在湖畔,看大湖“極目疑無岸,扁舟去渺然”。賞荷花嬌艷而不妖,聞蓮香四溢醉人心脾,觀“紅軍樹”挺拔傲然之氣慨,你會神清氣爽,收獲滿滿,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鍔,原湖北省洪湖師范學校退休教師。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黨員,中師語文高級講師,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特約編輯,荊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洪湖市作家協(xié)會顧問,洪湖市政協(xié)文史專員。</p><p class="ql-block"> 曾在《中國政協(xié)報》、《語文報》、《中師生報》、《荊州日報》、《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類拔萃》、《童星成長之路》、《奉獻者之路》、巜荷韻洪湖》、《遇見荷蓮》等報刊、書籍發(fā)表論文、文學作品幾十篇。近幾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說善書》、《新堤往事拾遺》、《追尋洪湖之光》、《弦歌灼芳華》等書。另外,還有《洪湖放歌》、《探訪州南古鎮(zhèn)》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