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舊聞新問皿方罍

默子胡任之

一件幾千年前的商代“古器”<br>一樁百多年前的文物“舊聞”<br>一位七十二歲的桃源“新民”<br>一篇四千多字的拼接“閑文” <h3><b>舊聞</b></h3><div><b><br></b></div> 今天再說起106年前的新聞,絕對是“舊聞”一樁了。<div><br><h3><b>1</b> 1919年,桃源北路水田鄉(xiāng)茅山峪(今架橋鎮(zhèn)棲鳳山村毛山峪組)村民艾清宴的兒子艾篤斌(心齋),在杉窩山坡上撿拾牛、羊糞時,看到一件露出地表的鐵東西,回家告訴父親,艾清宴背著鋤頭挖出來,是個有蓋、有身的大鐵罐。帶回家后,只當是尋常舊物,放在屋角,沉睡五年之久。</h3></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出土之地-架橋鎮(zhèn)棲鳳山村毛山峪組杉窩山</p> <h3>  1924年,艾篤斌(心齋)到相鄰的涌泉寺新民小學讀書。因為家窮,艾清宴把挖回來的罐蓋,交給兒子帶到學校充當學費——這種事在1970年代的鄉(xiāng)村司空見慣:窮家孩子手挖路邊“何首烏”,或把家里銹蝕不用的彎刀、鋤頭等,賣給供銷社日雜門市部,換幾分、幾角錢,或充學費,或買鉛筆、作業(yè)本等。畢業(yè)于湖南法政學堂的新民小學校長鐘逢雨,是個有文化、有見識的鄉(xiāng)紳,從“蓋子”上的銘文斷定是“商代青銅器”。于是向艾篤斌(心齋)表示,“罐蓋”可以當學費,并要他回去后告知其父,學??梢曰ㄥX買下“罐身”。自此,“罐蓋”留在了新民小學。<br>  圍繞這只“鐵罐”的傳奇由此展開。<br></h3>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器蓋,現(xiàn)與器身藏于湖南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2</b> 很快,得知消息的益陽古董商人石瑜璋,從艾清宴手中高價買走“罐身”。</p><p class="ql-block"> 有了“罐蓋”的鐘逢雨,不論是出于保護亦或占有的目的,一直渴望找回“罐身”;他想到的辦法就是“公開告狀”。1925年6月11日,長沙《大公報》報道了桃源涌泉新民小學校長鐘逢雨舉報益陽古董商人石瑜璋強買“罐身”之事。這件出土于湘北僻壤“三名一體”所指的商代晚期青銅器、青銅器鼎盛時期代表作品、方罍之王的“國寶”,由此“世人皆知”——皿方罍、商皿方罍、皿而全方罍。</p><p class="ql-block"> 此事見諸報端后,引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的注意,并敦請湖南省長趙恒惕追查此事。旋即,長沙內(nèi)務司發(fā)出訓令,要求益陽縣查辦此事。7月26日,長沙《大公報》報導益陽縣長回復長沙內(nèi)務司查辦結(jié)果:因“皿方罍”器物在長沙楊克昌古玩店,無法查扣,但要求石瑜璋五日內(nèi)歸案,將器物繳呈。查辦之事最終不了了之。</p>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器身,現(xiàn)與器蓋藏于湖南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3 </b>試圖通過舉報找回皿方罍器身的鐘逢雨校長,最終不僅沒找回器身,連器蓋也“丟”了,甚至搭進去自家性命。</p> <p class="ql-block">▲ 鐘逢雨臺灣學生為其所塑銅像 (祖華 提供)</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湘軍第二師三旅六團團長周磐,奉命駐扎在桃源縣漆家河(今漆河鎮(zhèn))。新民小學所在地涌泉寺與漆家河相距不到二十里路。</p><p class="ql-block"> 周磐到達漆家河后,石瑜璋托人找到周磐,表示愿意出5萬塊銀元,買走鐘逢雨手中的皿方罍蓋,并以事成3萬塊銀元酬勞請其從中作伐。周磐不敢擅自做主,親往常德向師長賀耀祖(1889.5.13—1961.7.16,湖南寧鄉(xiāng)人。國民黨高級軍政要員,愛國進步人士)匯報請示。賀耀祖立即派人到鐘逢雨家搜查,無果。見此陣仗,鐘逢雨帶著皿方罍蓋,私下找到周磐,愿將皿方罍蓋捐出,希望周磐出資助學。周磐遂以5000塊銀元和5000元期票,將罍蓋收入囊中。鐘逢雨則將所得悉數(shù)用于開辦不到三年的新民小學(1922年,鐘逢雨毀家輸產(chǎn),以一己之力在本村涌泉寺廢墟上創(chuàng)辦新民小學校)的各項建設(shè)之中(1949年,私立涌泉新民小學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7月開辦附中班,1958年更名為桃源縣第四中學)。</p><p class="ql-block"> 1952年,鐘逢雨(1887.7.19—1952.2.12,出生地今漆河鎮(zhèn)涌泉村韶益灣)死于“鎮(zhèn)反運動”。1988年12月2日,以“民國時期教育家”哀榮平反。</p> <p class="ql-block">▲ 最高法1989年10月26日有關(guān)確認為鐘逢雨平反的函 (祖華 提供)</p> 周磐(1893--1952),字砥平,湖南邵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騎兵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1期畢業(yè)。1923年任湘軍第2師6團團長。1926年秋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1師副師長兼1團團長,參加北伐。1937年秋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14期學生總隊總隊長兼教育處長??箲?zhàn)勝利后退役。1947年4月任邵陽縣自衛(wèi)總隊副總隊長,1948年9月任第14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2月兼任第122軍軍長,4月任湘鄂贛邊區(qū)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常德指揮所主任,11月任湘鄂贛邊區(qū)綏靖公署副主任兼駐昆明辦事處主任。1950年在昆明被俘,1952年被鎮(zhèn)壓。 <p class="ql-block">▲ 周磐照片</p> <h3><b>4</b> 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交出皿方罍器蓋。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金明,將皿方罍器蓋和相關(guān)材料,交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存。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與省博物館合并,皿方罍器蓋和相關(guān)材料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保存。</h3><br><h3><b>5</b> 1925年,石瑜璋從艾清宴手中買走的皿方罍器身,以100多萬大洋的價格,賣給上海大古玩家李文卿(1869——1931。無錫人,上海文源齋古董店老板)和馬長生(生卒、籍貫不詳)。</h3> 此后,皿方罍器身,經(jīng)由桃源→長沙→上?!屠琛筅妗鷸|京→紐約→2001法國→紐約,于2014回到長沙湖南省博物館,與皿方罍器蓋合一……<br> 1928年,法國學者喬治·蘇利耶德莫朗,所著《中國藝術(shù)史》一書,1931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書中有皿方罍器身照片,并提及包爾祿、姚叔來、盧芹齋等收藏人信息。<br> 1950年代,日本人淺野梅吉,收藏皿方罍器身。其子淺野剛,整理完成父親遺留書稿,以《中國金石陶瓷圖鑒》之名于1961年出版。其中有皿方罍的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介紹購買時間為1930年。<br> 此后,皿方罍器身為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收藏,直到2001年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br> 2001年,美國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皿方罍器身。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聯(lián)手籌集巨款,赴美參加競買未果,一位法國買家以924萬美元高價拍得皿方罍器身。<br> 2014年初,美國佳士得拍賣公司再次拍賣皿方罍器身。得知訊息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運籌惟握,文博界、企業(yè)界和收藏界代表組團赴紐約進行洽購。湖南省博物館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賣公司亞洲區(qū)總裁,表達收藏意愿。經(jīng)過艱苦談判,于2014年3月19日達成洽購協(xié)議,皿方罍器身回歸家鄉(xiāng)湖南。<br>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形制/規(guī)格等信息介紹圖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新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舊聞已已,新問何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b> “皿方罍為商朝晚期鑄造,是殷商的高級貴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由“中原商朝人南遷時帶入湖南”。</p><p class="ql-block"> 那么,百余年來,為什么從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學界、政界乃至商界、實業(yè)界,大家的興趣與注意力只是聚焦于“皿方罍”的發(fā)現(xiàn)、流轉(zhuǎn)過程,而無人探究皿氏家族的前世今生呢?幾千年間,它在湖南上演過哪些傳奇故事呢?在科技昌明、信息發(fā)達的今天,進行“皿方罍”從中原到湖南的探尋工程,既有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又有技術(shù)與資源保障,為什么沒有組織、機構(gòu)或團體與個人,從事這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 </b> 提出“新問”三詰的,是一位名叫蔡新民的桃源人。</p><p class="ql-block"> 蔡先生今年72歲,出身于桃源縣馬鬃嶺,早年從軍。轉(zhuǎn)業(yè)進入工商銀行桃源縣支行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7日,受蔡先生的熱情邀請,我和攝影家劉伯源先生,隨蔡先生作環(huán)“盤(塘)馬(鬃嶺)架(橋)”一日游,重點踏訪“皿方罍”發(fā)掘之地——架橋鎮(zhèn)棲鳳山村毛山峪組杉窩山。所經(jīng)之地,蔡先生以其高昂的語調(diào)、迸射的激情,向我和伯源先生介紹其地名、景致;所到之處,蔡先生用他動人的手勢、幽默的語氣,向我和伯源先生介紹其名人之所出、淵源之所自……</p><p class="ql-block"> 甚為可惜的是,此次踏訪,蔡先生事先電話約定了與一位貴人——艾篤斌(心齋)86歲的女兒艾金玉——見面,因其臨時急事外出,無緣見到。要見,則要等待機緣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伯源先生為蔡先生熱愛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所打動,為他想為宣傳家鄉(xiāng)、尤其是宣傳“皿方罍”的前世今生的執(zhí)著并以一己之力勇往直前的唐吉坷德式的俠客精神動容!</p> <p class="ql-block">▲ 與皿方罍出土地毗鄰的艾篤斌(心齋) 廢棄的祖屋</p> <p class="ql-block"><b>8 </b>蔡先生說,他的“皿方罍情結(jié)”,源于他父親給他取的名字“新民”二字,以及他母親的出身地涌泉鄉(xiāng)——他母親的娘家與新民小學涌泉寺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的驚天“問世”,絕對源于1922年毀家紓難創(chuàng)辦“涌泉新民小學”的鐘逢雨先生。鐘先生1952年的屈死,固然有其他歷史因素,但“皿方罍情結(jié)”未始不是最根本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車中坐者)與鎮(zhèn)級出土標志牌合影 伯源 攝</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蔡先生的父親是貧是富、是官是民,但僅憑其以《禮記?大學》“明德新民(舊說親民)”之義為子取名,不難想象其偉岸父親的風儀。</p><p class="ql-block"> 坦率地說,換做是我,絕對沒有勇氣提出詰問并以一己之力重走“重走皿方罍從中原到湖南之路”。</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對蔡先生“新問”三詰的底氣難免存疑。但轉(zhuǎn)念一想,蔡先生敢以一己之力提出“重走皿方罍從中原到湖南之路”,其純粹得近乎古人的“任俠之氣”、準乎唐吉坷德與風車作戰(zhàn)的“騎士精神”,實在是對當下各界“因循之風”——一切躺平——的驕傲的“反動”!</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們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學界、政界乃至商界、實業(yè)界,多一點蔡先生的“任俠之氣”與“騎士精神”,就不會把“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理想國,僅僅造作成一個車水馬龍的景點;</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們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學界、政界乃至商界、實業(yè)界,多一點蔡先生的“任俠之氣”與“騎士精神”,就不會在距今兩千多年的采菱城遺址上,僅僅豎起一塊標志牌了事;</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們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學界、政界乃至商界、實業(yè)界,多一點蔡先生的“任俠之氣”與“騎士精神”,就不會在“皿方罍”發(fā)掘之地,僅僅豎起一塊鎮(zhèn)級標志牌了事,而會演繹出一幕幕前赴后繼、風起云涌的探尋故事、尋寶傳奇!</p> <p class="ql-block">▲ 桃源縣架橋鎮(zhèn)人民政府所立皿方罍出土點標志碑 伯源 攝</p> 假如,假如……<br>  毋庸諱言,我們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學界、政界乃至商界、實業(yè)界,一邊揮舞文化復興的大旗,一邊任由傳統(tǒng)文化從眼前、身邊悄悄地消失;一邊高舉非遺傳承的明幡,一邊任由非遺文化從眼前、身邊靜靜地泯滅——這種因循的“反動”,與蔡先生任俠精神的“反動”,實在是擊痛了我的頑固的文化神經(jīng),所以,僅僅出于對蔡先生個人的敬佩,無所顧忌地寫下這篇拼湊式的文字。<br>  當然,也出于對上述兩個反動的反動,愿以此拙文就教于各界方家,以期有助于蔡先生的文化俠義之行,并祝愿蔡先生壯行成功!<br> <p class="ql-block">▲ 桃源縣盤(塘)馬(鬃嶺)架(橋)地區(qū)鳥瞰圖1 伯源 攝</p> <h3><b>皿方罍</b></h3><div><b><br></b></div><div><b>9 </b>桃源出土“皿方罍”簡介</div> <p class="ql-block">▲ 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完整罍器</p> <b>A 器蓋銘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br>B 器身銘文:皿作父己尊彝。</b><br>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蓋內(nèi)銘文與銘文拓片</p> <b>C 文物鑒賞<br>  商皿方罍全器以云雷紋為底,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cè)裝飾雙耳銜環(huán),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共裝飾八條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雕刻精美,富麗堂皇,其造型、裝飾風格來源于商代宮殿和宗廟建筑。</b><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蓋內(nèi)銘文(左)與器內(nèi)銘文(右)拓片</p> <b>D 文物價值<br>  商皿方罍為商朝晚期鑄造,是殷商的高級貴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中原商朝人南遷時帶入湖南。雖然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湖南一帶在商朝中前期已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shù),但要鑄造如此精美復雜的方罍重器還缺乏能力,而且方罍的器形、紋飾、銘文完全屬中原殷墟風格,皿方罍的顏色黑亮,是所謂的“黑漆古”,它需要在腐蝕酸的環(huán)境中埋藏千年以上才能形成,這與中原青銅器在堿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顏色不同,顯然是中原商朝人南遷時帶入湖南的商皿方罍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商皿方罍是中國晚商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其高超卓絕的鑄造技術(shù),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是其他古代青銅器無與倫比的,被譽為“外形與內(nèi)涵”兼具的“神品”,堪稱“方罍之王”,是舉世無雙的“稀世珍寶”。也是中華燦爛文明和湖湘文化源遠流長的絕佳見證。</b><br> <p class="ql-block">▲ 桃源縣盤(塘)馬(鬃嶺)架(橋)地區(qū)鳥瞰圖2 伯源 攝</p> <p class="ql-block">(文中未署名圖片,均源自湖南省博物館。地名“峪”,文史專家劉祖華先生指出,“峪”一般為北方地名用字,南方地名用字多為“堉”。為與湖南省博物館相關(guān)圖片涉及地名保持一致,本文仍保留“峪”字指稱相關(guān)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5.18 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5.5.19 修改 于 退盦 任之(識)</p><p class="ql-block"> 2025.5.22 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