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哥閑聊敦煌之128</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唐代絹畫《靈鷲山釋迦說法圖(殘片)》 ,絹本設(shè)色,高95.9厘米 ,寬51.8厘米,現(xiàn)收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的一生,除了修行,49年時間都在說法布道,度化眾生,“傳道、授業(yè)、解惑”,他是信徒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靈鷲山釋迦說法圖》展示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傳道”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靈鷲山,佛教的圣地,靈鷲山又稱為耆阇崛山,坐落在恒河平原、比哈爾邦那蘭陀和菩提伽耶之間。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之后,與弟子來到這里,當?shù)啬彝訃鴩踉埛鹱婧捅姷茏拥缴椒甯浇囊蛔駡@中住宿,釋迦牟尼曾經(jīng)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講法和集結(jié)弟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佛陀講成佛之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等重要經(jīng)典,都是在靈鷲山宣講。如《無量義經(jīng)》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lt;/p><p class="ql-block"> 靈鷲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著法界智慧,代表著法性光明,即智慧的極致和宇宙的真理。作為佛陀講經(jīng)和修行的地方,靈鷲山是佛教徒心中的神圣之地,象征著精神的提升和修行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經(jīng)典中,靈鷲山常與“靈山會”和“靈山勝會”等概念相關(guān)聯(lián),強調(diào)佛菩薩的法筵常在,福蔭佛弟子,象征著覺悟與智慧的傳遞。</p><p class="ql-block">佛教中常出現(xiàn)的“靈山會上佛菩薩”等稱謂,就是贊揚諸佛菩薩法筵常在,福蔭佛弟子,意味雋永。南側(cè)山崖,有大石室,佛陀曾在這里入定。石室西北有個大磐石,相傳阿難曾經(jīng)遭惡魔化作的一只鷲鳥,棲息在大磐石上,用力拍動翅膀,一邊大聲怪叫。當阿難驚懼無措時,佛陀伸手通過石壁,摩阿難頭頂,安慰阿難。</p><p class="ql-block"> 禪門盛傳“拈花微笑”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靈鷲山上。一日,佛陀登座說法,大眾正準備聆聽妙法,然而佛陀卻只是拈花示眾,默然不語,大眾詫異無法會意,只有大迦葉心領(lǐng)神會,破顏微笑。于是,大迦葉獲得佛陀的傳法,被尊為禪宗的印度初祖。</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說:頻婆娑羅王為了親近佛陀,特地修建一條石階,直達山頂?shù)膱@林。距離山頂處,有許多小石窟,是比丘們修行的地方。在山崖邊有磚造的精舍,精舍東面有長石,為佛陀經(jīng)行之處。精舍旁邊有一巨大的石塊,是當年提婆達多推石傷害佛陀的地點。南邊懸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在此處宣說《法華經(jīng)》。</p><p class="ql-block"> 佛陀樂居山中,曾與大比丘眾共住,宣說佛法妙義?!斗ㄈA經(jīng)》曰:“聞如是。一時佛游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十萬眾俱。及諸菩薩八萬四千。皆不退轉(zhuǎn)無所從生------”。在古印度人看來,靈鷲就是法性光明,所以靈鷲山的稱呼,就是法界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佛陀即將示現(xiàn)圓寂時,曾將大、小乘的八萬四千法門交付于阿難尊者,并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忘掉、全部損壞了,我也不會責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的一個偈頌丟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 佛陀涅槃后,弟子們曾在靈鷲山下的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jié)。</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義凈都先后前往這里參拜和居住過,并做過詳細記錄。 印度政府在眾僧居處修行的石窟前立著一塊介紹牌,清楚寫著“中國僧人玄奘7世紀曾見過這些石窟------”。</p><p class="ql-block">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對此山有詳細記載︰“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接北山之陽,孤?lián)刻仄?,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毗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fā)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巖,編石為階,廣十余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謂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即簡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埵有磚精舍,高廣奇制,東辟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lt;/p><p class="ql-block"> 《靈鷲山釋迦說法圖(殘片)》 為一大型絹畫的左半幅,畫中應(yīng)為釋迦說法立像,旁立者為弟子,身后有山岳,應(yīng)是靈鷲山。靈鷲山,又譯耆闍崛,傳說當年佛陀曾在此山講說過《楞嚴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因此受到佛教徒的極大重視。畫左邊畫有佛教史跡故事,可能是《劉薩訶因緣變》。據(jù)《法苑珠林》記載,應(yīng)是表現(xiàn)與劉薩訶相關(guān)的“佛頭還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劉薩訶是東晉時一代名僧,法名釋慧達。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他經(jīng)涼州赴印度巡禮取經(jīng),往返10年。途中與高僧法顯和涼州僧人寶云相遇,結(jié)伴同行。回國之后,又兩次西行,在河西走廊弘揚佛法,最后死于酒泉七里潤。他的事跡、傳說曾在后世廣為流傳。在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紀錄有劉薩訶事跡的文書多件。莫高窟中,有劉薩訶彩塑像、瑞像圖、壁畫故事5處。涼州有《涼州御山瑞像因緣記》碑刻。</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72窟有描繪中國古代高僧劉薩訶(釋慧達)的一幅壁畫 《劉薩訶因緣變》。這幅壁畫詳細地展示了劉薩訶及其弟子在敦煌地區(qū)傳播佛教的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神跡和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劉薩訶是東晉時期的名僧,傳說他在一次夢游陰間后決定出家,并最終前往印度取經(jīng)。在他的傳奇生涯中,劉薩訶尤其是在敦煌和涼州(今天的甘肅武威)地區(qū)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傳說中,他預(yù)言了未來佛教佛像的安放位置,這些預(yù)言后來都應(yīng)驗了,包括在敦煌莫高窟和涼州御山等地安放的佛像。</p><p class="ql-block"> 東晉升平四年(360年),劉薩訶出生于山西文成郡(今山西吉縣,一說為河北盧龍縣)的一個匈奴后裔家中。其家騾馬成群,牛羊滿圈,良田千頃,有權(quán)有勢。弟兄三人,皆武藝超群,是當?shù)匾话?。老三劉薩訶,自小不愛讀書,目不識丁,但身材高大,彎力過人,嫻于弓馬,精于武藝,刀、槍、劍、戟無所不通,走馬射箭,百步穿楊。平日酒足飯飽最愛打獵,不知有多少飛禽走獸慘死在他的手中。</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劉薩訶大擺宴席,請來親戚朋友吃酒。親朋們你敬一杯,他敬一杯,劉薩訶喝了個酩酊大醉,昏睡如逝。</p><p class="ql-block"> 七日后,劉薩訶緩緩而醒,家人見他復蘇,高興異常。劉薩訶給眾人詳細述說了這七天里不尋常的經(jīng)歷。原來他去陰曹地府走了一遭,閻王爺因他稱霸鄉(xiāng)里,殺害生靈,便將他扔進油鍋炸去皮肉,幸被觀音所救。閻王又讓他參觀了十八層地獄,使劉薩訶深受震撼。他接受了觀音菩薩讓他離俗出家、脫離苦海的勸告后,便回到了人間。</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后,劉薩訶痛改惡習,落發(fā)出家。之后,他虔誠拜佛,鉆研佛典,走遍中原,南下巡禮,游覽佛跡圣地,瞻仰佛祖真容,并歷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取回佛祖真經(jīng)。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劉薩訶離開中原,同弟子來到?jīng)鲋?。涼州車馬交錯,胡漢雜居,商賈云集,一片繁榮景象。劉薩訶已有佛緣,不戀古都浮華,一心想拜謁佛寺名僧。有一天,他和弟子來到?jīng)鲋菸髅嬗侥_下的云莊寺,指著奇峰深谷說:“這里深谷高崖,蒼松翠柏,煙霧繚繞,景象非凡,并有奇彩祥光,且土地純潔,將來會有絕好的佛陀寶像出現(xiàn)。如果佛像缺頭,將預(yù)示天下大亂,百姓遭殃;如果佛像四肢俱全,首尾完好,將預(yù)示世道太平,黎民安樂?!?lt;/p><p class="ql-block"> 眾弟子點頭牢記在心。他帶著弟子繼續(xù)西行,經(jīng)甘州到達肅州。行到肅州西的七里潤中,無疾而終。當?shù)厣畟H為了紀念他,就造了一座舍利寶塔供奉他。</p><p class="ql-block"> 80多年后的一天,涼州御山一帶忽然大風驟起,烏云密布,雷電交加,暴雨傾盆。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山搖地動,山谷內(nèi)懸崖崩裂。雨過天晴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斷崖上依壁屹立著一尊金光閃閃的石佛,高約一丈八尺。奇怪的是佛身四肢俱全,卻無佛頭。當?shù)厣畟H、信徒、官紳和百姓紛紛議論,大佛無首,如何禮拜?于是找來能工巧匠,量過佛身,按比例雕鑿佛頭。佛頭雕成之后,在隆重的鼓樂聲中,舉行安放儀式??墒牵痤^無論如何也放不到佛身上,放一次掉一次,放兩次掉兩次。工匠們千方百計,不知想了多少辦法,但還是沒能把佛頭放在石像的脖子上。原來,當時的北魏皇帝政治腐敗,橫征暴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佛頭安放不上去,正應(yīng)了劉薩訶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 又過了大約30年,肅州七里潤谷中(一說為涼州東七里澗),有靈光時隱時現(xiàn),幾十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人們感到非常蹊蹺,紛紛到谷中觀看。原來峽谷中有一顆碩大的佛頭像,眉宇間放射著祥光。僧徒們在驚奇之余,猛然想起在涼州御山有一尊無首佛像,于是八抬大轎將佛頭送到?jīng)鲋萦?,欲安置在佛身上。僧徒們將佛頭一抬上佛身,只聽得空中天樂相奏,林中百鳥和鳴,佛首佛身,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只見大佛含笑,瑞光萬道。此時,正值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這又應(yīng)了劉薩訶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 這些事件在當時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也體現(xiàn)了劉薩訶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此壁畫不僅是研究劉薩訶傳說的重要歷史資料,也是了解古代中國佛教藝術(shù)和文化的一個窗口。</p><p class="ql-block"> 劉薩訶因緣變的主題在敦煌非常罕見,石窟壁畫中也僅在72窟中發(fā)現(xiàn)一例。主尊的立像只殘留右臂,墨描輪廓,橙色暈染,顯示出金色光輝。手臂筆直下垂,手掌展開,手指緊并。看一眼就會立刻想起第3卷圖1的刺繡作品,即《法華經(jīng)》中所講的《靈鷲山釋迦說法圖》中主尊的描繪。背景的山巖以及空中飛翔的鳥,其中還夾著停留在華蓋上方山頂?shù)亩d鷹等則是更有力的證明。</p><p class="ql-block"> 《靈鷲山釋迦說法圖》殘留部分不到整體的四分之一,這整體畫面只是通過比丘頭部正后方所見絹的綴接針眼推測的。據(jù)考證,佛旁站立的比丘大概是舍利弗。按慣例,中心是整幅絹子,兩邊再接綴半幅絹,當初應(yīng)是一件很華美的作品,中央位置的立佛身上用橙色暈染,圍繞著絢麗的身光或火焰光,更加襯托出靈鷲山的暗色山巖。佛兩側(cè)各有一身弟子陪伴,左右兩側(cè)是故事圖。華麗程度,從比丘所站的蓮花座的豪華裝飾,亦可窺其一斑。整體畫面,依然以青、橙色爲主調(diào)。</p><p class="ql-block"> 據(jù)研究表明,畫面兩側(cè)的故事圖,與莫高窟的壁畫有聯(lián)系。那些故事圖不僅應(yīng)在左側(cè),右側(cè)也應(yīng)有描繪。</p><p class="ql-block">(圖片為英藏《靈鷲山釋迦說法圖》,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