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無盡的思念 “畫”說我的父母雙親

老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近來,我開始學習使用人工智能AI繪畫,其神奇功能著實令我驚嘆與著迷。尤其是繪制寫真人物時,所繪人物不僅神似,甚至比預期想要表現(xiàn)的形象更為逼真、完美。今年母親節(jié)那天,我嘗試繪制了一幅母親健在時的生活場景畫,并分享給了身處外地、已80多歲高齡的大姐和姐夫哥。很快,大姐便打來電話,激動地說畫得太好了,這幅畫讓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們夫婦倆感動得落淚。大姐的肯定,令我深受觸動,也備受鼓舞。興致盎然之下,我又創(chuàng)作了一幅老父親的肖像國畫。大姐和姐夫看過之后,同樣給予了高度贊賞,再次肯定形神兼?zhèn)洌f簡直畫活了。這進一步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帶著對父母雙親深深的追思之情,我借助AI又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多幅畫作,畫中皆是父母雙親在世時那定格在我內(nèi)心深處的音容笑貌,是永遠無法抹去的生動畫面。</span></p> 走路帶風的母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三年困難時期,我已經(jīng)記事了,那幾年母親在雞公山公社李家寨完小任教。母親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親是民國初年信南山區(qū)頗負盛名的民間教育家。母親秉承父愿,終生以教書育人為業(yè),建國后,她是信陽縣教育系統(tǒng)小有名氣的山區(qū)優(yōu)秀教師。在我兒時的印象里,母親待人真誠、愛憎分明、堅毅果斷,性格剛強,是個充滿熱情、風風火火的女強人,走起路來都帶著風。</span></p> 執(zhí)教大王沖小學的父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時期,父親在大王沖小學任教,我們家好像就安置在大王沖學校里,距李家寨完小有十多里山路,母親星期天能回來。父親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建國后一直從事教書育人職業(yè),扎根信南山區(qū)搞了一輩子小學基礎教育,在信陽縣教育系統(tǒng)是有較高名望的。父親是位敦厚善良,和藹可親的人。他善于講故事,課上得好。當時我還沒上學,父親在上低年級課時,允許我可以坐在后排聽講。我發(fā)現(xiàn)父親能把加減乘除變成鮮活的語言,把難懂的數(shù)學應用題講成童話,學生們聽得明白,課堂紀律很好,連我這個學齡前的五六歲孩子也大都聽得懂。學生們還很愿意聽父親集會時的講話。父親不論講課還是講話,大家都瞪著眼睛聽。以上兩幅畫面就是我童年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概是在1962年,組織上為照顧解決夫妻分居,將母親也調(diào)到了父親所在的大王沖學校,一家人得以團聚。</span></p> 父親受邀寫春聯(liá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三年困難時期過后,信南山區(qū)連續(xù)兩年農(nóng)業(yè)大豐收,學校周邊農(nóng)民的生活大為改善。過了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恢復辦年貨、寫春聯(lián)的習俗,學校也放了寒假。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每到這時,上門邀請父親去家中寫春聯(lián)的村民便絡繹不絕,而我也常隨父親同去,負責研墨攤紙。當年父母親與附近村民相處得極為融洽。他們敦厚善良、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的人品才學,在當?shù)厝罕娭蝎@得很高的威望。2018年秋,距那時已過去四十多年,我陪哥嫂們重回大王沖,見到當?shù)乇任覀冞€年長的村民,當談及父母親的善舉與才學時,他們中有些人仍不禁落淚動容。</span></p> 煤油燈光下的母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月,山區(qū)小學師資特別薄弱,老師奇缺,每位老師都身兼數(shù)職,工作量極大。母親既要忙于教學,又要操持家務,沒日沒夜地超負荷忙碌,就沒見得閑過。深夜醒來,無論何時,我總能看到母親坐在昏暗的煤油燈光下,不是在批閱作業(yè)、寫教案,就是在縫縫補補做針線活。這一場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span></p> 遷回老家勝泉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深秋,遵照縣里“公辦教師回原籍任教”的通知要求,父母親離開了工作七八年的大王沖學校,遷回到譚家河公社靈官村大隊圣泉寺小隊,這里是父親的祖籍地。當時,父親因是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已由退休改辦離休;母親則被分配到靈官村小學繼續(xù)任教。在外流離奔波大半生的父母親,終于回到了故土,雖然老家處在深山老林之中,居住環(huán)境條件極其惡劣,但父母親似乎并不在意這些,心情還是不錯的。回老家后不久,在東北工作的大姐、姐夫哥帶著孩子們回來探親,全家決定,到鎮(zhèn)上請來專業(yè)的攝像師,上山為我們照了全家福。花甲之年的父母親還特意合了影,二老露出了少見的笑容。</span></p> 抱病堅持上班的老母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近花甲的母親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自回到圣泉寺后,身體更是每況愈下,但仍堅持工作。家與學校雖僅兩三里之遙,卻全是陡峭難行的山路。她拖著病弱的身軀,每日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地往返于家校之間,其艱辛不言而喻。母親那病容難掩又樂觀堅毅的身影,至今仍深深刻印在我的記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喜歡種菜看報的父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親生性勤勞、閑不住,離休返鄉(xiāng)后,他喜歡上了種菜,終日在小菜園里勞作。父親青少年時期就離開了家鄉(xiāng),雖出身于農(nóng)家卻沒當過農(nóng)民,但他的小菜園收拾的反比土生土長農(nóng)家人的菜地還好。種的菜吃不完就送人。種菜是父親晚年生活的最大樂趣和精神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閱讀報紙和兒女們的家信,亦是老父親晚年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和精神寄托。那個年代,住在勝泉寺的大山里,報紙信件是不能指望郵遞員送到家的,需自己去取。為了盡快地能看到報紙和親人們的家書,隔不了幾天,父親都到潭河鎮(zhèn)上趕一次集市,主要是到郵局取報紙和查收書信,順便買一些生活用品。當年,父親拿著報紙,提著菜籃子走在集市上的畫面,時不時地會在腦海里顯現(xiàn)。</span></p> 母親的針線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一生喜好裁剪縫紉,有一手針線活好手藝,特別是縫紉機加工制作技藝,更有自己的絕活。母親生前沒有自己的縫紉機,她圓縫紉機的夢想,是退休后在兒女們的家里實現(xiàn)的。母親晚年體弱多病,幾乎天天都在與病痛作斗爭,但只要她一旦坐到縫紉機前,就像是變了一個人,笑聲、歌聲會隨之而來。他老人家腳踏縫紉機的畫面該是多么的感人。</span></p> 父親的皮大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父親有件帶毛領的皮大衣,是父親退休那年,大姐和姐夫哥從哈爾濱給買的,伴隨著父親度過二十余載的晚年歲月,父親視之為心愛之物。當年,高高大山之上的勝泉寺生產(chǎn)隊,只有我一個半大孩子在譚河鎮(zhèn)里上中學,早去晚歸,十來里山路。每逢刮風下雨、冰天雪地的壞天氣,或在日短夜長的秋冬季節(jié),一早一晚,父親都會穿著他心愛的皮大衣,接送我上學下學到山路口。每次走到山下,我總會抬頭仰望山口,在晨曦或晚霞的輝映下,站在山口、身著大衣的父親,真像一尊披著金光的菩薩;這尊菩薩是與大山連在一起的。從那時起,我開始理解了“父愛如山”這個成語的深刻含義。在我的心中,父親實實實在在的就是一座大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雙親離開我們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他們的兒女后人們,永遠永遠深切懷念著他們兩位老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2025年5月2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