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攝/華 解說/大部分源于展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遼寧省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本次舉辦的“山海有情·大漠鳴沙--在遼寧遇見敦煌”特展,是遼博攜手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敦煌文化專題展,展覽通過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向人們講述了古老而迷人的敦煌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們姐妹三家去新疆旅行返程時,曾慕名前往敦煌莫高窟參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p> <p class="ql-block"> 敦煌文化,傳承千年,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其歷史底蘊雄渾厚重、其藝術形象美輪美奐,不僅是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集中呈現(xiàn),也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民族友好多元文明交匯發(fā)展的歷史印記。</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夫妻再次走進遼博,參觀《山海有情 大漠鳴沙——在遼寧遇見敦煌》特展,把我所拍攝的圖片分享給各位美友,讓各位美友與我一起欣賞敦煌那特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步入遼寧省博物館大門,寬闊的大廳正中間展示的莫高窟壁畫非常醒目,主題突出,即刻把人們的視線吸引過來,壁畫下面是復制的莫高窟的三個洞窟及解說。</p> <p class="ql-block">千年莫高 藝術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鳴沙山東麓斷巖上。相傳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樂僔始鑿第一窟,后又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朝代連續(xù)修鑿,歷時千年,在武則天時期已“窟龕千余”。 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藝術瑰寶,被譽為“世界最長的沙漠畫廊”和“墻壁上的文化藝術博物館”。 </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 莫高窟第432窟</p><p class="ql-block">上半部分:西魏(535-556年) </p><p class="ql-block">下半部分:北宋(960-1127年) </p><p class="ql-block">杜永衛(wèi)臨摹</p><p class="ql-block">此中心柱四面鑿龕,正面開一大型圓券龕,內塑釋迦佛倚坐像,佛像身后飾火焰紋背光,兩側畫供養(yǎng)菩薩及飛天。龕楣外沿飾連續(xù)忍冬紋,其狀如火焰, 楣中飾纏枝忍冬和蓮花,蓮花中畫化生童子。龕柱浮塑纏柱蓮花,龕梁兩側裝飾彩塑翼龍,龕楣上方遍貼影塑天人,龕外左、右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塔柱左、 右、后三面各開上下龕,塑禪定佛像,上層均為一佛四菩薩,下層為一佛二菩薩,后面壁下層龕內塑釋迦苦修像。</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六字真言碑</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又稱《元代速來蠻刻石》。碑石已殘,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上額自右往左橫刻“莫高窟”三字,碑心刻四臂觀音坐像,坐像上方及左右兩側各刻“六字真言”二行,計有梵、藏、漢、西夏、八思巴、回鶻等六種文字, 內容為“唵嘛呢叭咪吽”。此碑另刻82人題名,均使用漢字, 其中有蒙古、漢、黨項、回鶻等族人,反映了元代敦煌地區(qū)多民族文化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p> <p class="ql-block">▼敦煌千佛崖(莫高窟)全景圖</p><p class="ql-block">王子云194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1991年何正璜及子女捐贈</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收藏</p><p class="ql-block">首題:“敦煌千佛崖全圖” 尾題:“王子云摹繪。”王子云(1897-1990年),原名王青路, 中國美術考古的拓荒者。 1940年,王子云任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團長,對川、陜、豫、 甘、青等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進行拍攝、椎拓、測繪、著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是中國藝術家對我國美術遺產首次進行的大規(guī)模考察,對美術考古和美術史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示的是:絲路華章文明的蹤跡</p><p class="ql-block"> 絲綢之路始于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yè)貿易路線,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之路。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王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增設敦煌郡。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互融共生,孕育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 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p> <p class="ql-block">絲路通達</p><p class="ql-block"> 交通,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在敦煌壁畫中有部分現(xiàn)實生活的投影,自然對各時代、各地區(qū)的古代交通均有描繪。壁畫中可見馬、牛、 象、驢等動物載人馱貨,也有車、輦奔馳于道。重要的是,敦煌雖地處大陸內部,但壁畫中也有對水上交通、運輸?shù)募氈旅枥L,可謂全面生動。雖然古代文獻中對車、船制造和使用的記載甚多,但得見實物卻是鳳毛麟角,壁畫成為考證研究的重要圖像資料。</p> <p class="ql-block">▼陸上交通</p> <p class="ql-block">▼水上交通</p> <p class="ql-block">▼反彈琵琶 莫高窟第112窟</p><p class="ql-block">中唐(786-848年) </p><p class="ql-block"> 這是唐代敦煌壁畫中著名的反彈琵琶舞蹈場面之一。 六個樂伎,分列兩旁,中間舞伎,上身向右前傾;左腿曲立, 右腿屈膝,高提大腿,腳部上勾,指用力翹起;肩披長巾, 反背琵琶于腦后,左手按弦, 右手曲于音箱后撥弦,舞姿矯捷俊美。其繪畫技巧高超,線描流暢,色運用溫和厚重, 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舞樂圖 莫高窟第172窟</p><p class="ql-block">盛唐(705-786年) </p><p class="ql-block"> 這幅壁畫是根據(jù)《觀無量壽經變》繪制的,描繪了西方凈土世界的祥瑞和美。在南壁的說法圖下方,平臺上兩舞伎,一拍腰鼓,一反彈琵琶,相對而舞,且膚色不同,氛圍歡樂愉悅;兩側各一組八人的樂隊,樂伎膚色不同,是小型多民族樂隊。鼓位于樂隊前排, 其中敲羯鼓的樂伎帽冠高聳, 與眾不同,在樂隊中很可能起到領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說法圖 莫高窟第249窟</p><p class="ql-block">西魏(535-556年) </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49窟的南、北壁中部均繪說法圖一鋪,布局也基本一樣:佛站在中央蓮臺上講經說法,兩旁各有兩尊菩薩。畫面上方對稱分布的兩身飛天秀骨清像,寬衣大袍,靈動飄逸。下方對稱分布的兩身飛天則上體裸露,奔放剛勁,采用了西域式凹凸暈染法勾勒輪廓。一強一弱,一粗一細, 對比鮮明,但又和諧地同時出現(xiàn),這是中西文化之間交叉融合的重要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維摩詰經變 莫高窟第103 窟</p><p class="ql-block">盛唐(705-786年) </p><p class="ql-block">作品依據(jù)(維摩詰經》繪制,畫面中維摩詰坐子床榻上,身軀微前傾,左手置左膝上,右手執(zhí)尾,眉毛飛場,眼睛凝視前方,蹙眉張口,其辯才無礙的形象呼之欲出。該像賦彩簡淡而著力于線描,線條遒勁雄壯,流暢生動,散發(fā)著物勃生機,恰當?shù)貍鬟_維摩詰的內在精神。在維摩詰下方描繪了各族邦長、王子與代表人物,他們袒體赤腳、氈帽重裘,是唐代往來于絲綢之路上的中國西部一些少數(shù)民首領和外國使臣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 榆林窟第2窟</p><p class="ql-block">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 此幅為北側水月觀音,畫面中靜波之旁,異石突起,"虛白光中"一觀音菩薩珠寶為飾,威容華貴,坐于盤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 榆林窟第2窟</p><p class="ql-block">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 此幅為甬側的水月觀音。藝術造詣比北側略勝一籌。當年張大千臨摹此畫曾流連忘返、其畫面為:浮云輕托新月,大地空置,幽谷深溪旁。一觀音菩薩,衣著簡樸,眉清目秀,坐于其下嶙峋、其上平如明鏡的盤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文珠變(右) 榆林窟第3窟</p><p class="ql-block">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 這幅文殊變中,文殊菩薩手持如意在青獅背蓮座上半跏趺坐,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獅奴用力拉著韁繩。文殊和周圍帝釋、天王、菩薩、羅漢、童子等圣眾,在云靄之上匯成了渡海的行列。畫面背景遠處的山巒,群峰聳立在清澈的水面上,環(huán)抱著許多巍峨的佛寺廟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賢變(左) 榆林窟第3窟 </p><p class="ql-block">西夏(1036—1227年) </p><p class="ql-block"> 這幅普賢變,位于西壁門南,與門北文殊變相對,結構、 畫風也相同,普賢菩薩乘象坐于蓮座上。手執(zhí)經書,閑視下界,神態(tài)悲憫。</p> <p class="ql-block">▼上圖 : 伎樂飛天 莫高窟428窟南壁</p><p class="ql-block"> 此四身為持樂器的樂伎飛天,她們或彈琵琶,或吹橫笛,姿態(tài)優(yōu)美,氣氛熱烈。</p><p class="ql-block"> 下圖:左側飛天 莫高窟390龕內背光兩側</p><p class="ql-block"> 右側飛天 莫高窟407窟窟頂藻井</p> <p class="ql-block"> 藏經洞,亦稱“鳴沙石室”、“敦煌石室”、“莫高窟第17窟”,是晚唐河西都僧統(tǒng)洪?的影堂。 11世紀初葉,莫高窟三界寺的僧人將該寺多年收藏的佛經、佛畫等秘藏于此,砌墻封閉,故而俗稱“藏經洞”。1900年王圓箓偶然發(fā)現(xiàn)此洞后, 所藏寫本、絹畫等流散四方,現(xiàn)主要收藏于倫敦、巴黎、東京、圣彼得堡以及國內的京津、江浙滬、甘肅、遼寧等地區(qū)。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不用走出國門,在遼博也能欣賞到這些精美的作品,下面請各位美友跟隨我的鏡頭一起欣賞吧。</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p> <p class="ql-block">▼《四觀音文殊普賢圖》 唐咸通五年(864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樹下說法圖》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吉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熾盛光佛及五星圖》 唐乾寧四年(897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全天星圖》 唐(618—907年) </p><p class="ql-block">復制</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圖書館藏</p> <p class="ql-block">▼《周昉簪花侍女圖卷》 唐(618—907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引路菩薩像》 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復制</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持盤菩薩立像幡》 唐(618—907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吉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攜虎行腳僧像》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吉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圖》 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吉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二觀世音菩薩像》 唐(618—907年)復制</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新修本草》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 <p class="ql-block">▼《柳公權書(金剛經)拓本 》 唐(618—907年) 復制</p><p class="ql-block">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 <p class="ql-block">▼《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唐(618—937年) 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 參觀結束了,可是我依舊沉浸在這個特展中,回味無窮。我用心拍攝制作了這個美篇,把敦煌文物之美呈現(xiàn)給各位美友,讓我們共同感受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并將其世代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