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集約載體,國內(nèi)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tǒng)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chuàng)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fā)祥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晉祠公園內(nèi)的老爺閣實為?仙翁閣?(又稱紅閣)。創(chuàng)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曾重修。名稱源于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道教文化色彩濃厚。</p> <p class="ql-block"> 晉祠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shù)為一體,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精華內(nèi)容為“三絕”“三寶”“三匾”:“三絕”指周柏、難老泉、宋代彩塑;“三寶”指圣母殿、魚沼飛梁、獻殿 ;“三匾”指水鏡臺、對越牌坊、難老匾。</p> <p class="ql-block"> 晉祠內(nèi)到處古樹參天。許多古樹都有千年以上樹齡。</p> <p class="ql-block"> 晉祠水鏡臺是現(xiàn)存較大的明清戲臺。戲臺分前后兩部,從建筑形制來看,后臺為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周圍加各種裝飾,制作工藝精細。后臺臺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一體。前后臺之間設(shè)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 水鏡臺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樓、臺、殿、閣為一體。</p><p class="ql-block"> 水鏡臺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而清代補建的卷棚上懸正額“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后,同懸于水鏡臺上。</p> <p class="ql-block"> 水鏡臺是晉祠內(nèi)明清時期的戲臺,分前后兩部分,前臺為明代卷棚頂結(jié)構(gòu),后臺為清代重檐歇山頂,兩者風格融合巧妙。其名稱源自《漢書》“清水明鏡不可逃形”,寓意善惡忠奸無所遁形。</p><p class="ql-block">? 后臺上方懸掛“三晉名泉”橫匾,直接點明晉祠泉水在晉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匾額既是對晉水滋養(yǎng)三晉大地的贊頌,也暗示了水鏡臺與晉祠泉水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p><p class="ql-block"> 晉祠三晉名泉指的是位于晉祠內(nèi)的三大名泉:?難老泉?、?善利泉?和?魚沼泉?,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晉水源頭,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厚。</p> <p class="ql-block"> 對越坊,是晉祠中軸游覽線通向圣母殿的必經(jīng)之路。東鄰金人臺,西鄰獻殿。</p><p class="ql-block"> 對越坊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四年 (1576)。 牌坊長12.5米,寬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積115.8平方米,為四柱三樓,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密致,縱橫交叉,整個造型玲瓏剔透,華麗典雅。瓦頂全部用琉璃覆蓋,牌坊左右蹲坐鐵獅一對,氣勢雄壯不俗。對越坊因匾額上書的“對越”二字書法傳神,極為有名,所謂稱為“對越坊”,屬于功德牌坊。對越坊也和難老泉、水鏡臺并稱為“晉祠三匾”。</p> <p class="ql-block"> 勝瀛樓,位于晉祠水鏡臺西南側(cè),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瀛洲,中國傳說中的東海仙山之一,而勝瀛樓自然有勝似東海仙山之意。</p> <p class="ql-block"> 周柏是太原晉祠三絕之一,位于圣母殿右側(cè),為西周初年所植,樹齡約3000年,因其形似臥龍又稱“臥龍柏”。</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奉祀西周時晉國第一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堂,現(xiàn)祠堂是經(jīng)元、明、清三代翻修擴建而來,殿內(nèi)塑像均為明代作品。過殿內(nèi)的樂伎像系元代作品,為研究元代樂器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靜怡園,東臨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蓮池,與鐘、鼓樓遙相呼應(yīng),為祭祀周初晉國開國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p> <p class="ql-block"> 公輸子祠俗稱魯班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位于晉祠臺駘廟和水母樓之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就是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建筑業(yè)的祖師爺。</p> <p class="ql-block"> 獻殿是晉祠的三大國寶建筑之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為供奉圣母邑姜祭品的享堂,兼具殿的莊重與亭的靈巧,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殿亭結(jié)合建筑。</p> <p class="ql-block"> 金人臺是為了鎮(zhèn)水而建的?!稌x祠志》里說,“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苯鹑伺_上的鐵人,是用來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不過,在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晉水泛濫成災(zāi),當時人們認為晉祠是晉水的源頭,所以用金神來鎮(zhèn)水。</p> <p class="ql-block"> 晉祠三匾之一難老匾。</p> <p class="ql-block"> 難老泉:自地下約5米巖石中涌出,常年水溫17攝氏度,清澈如玉,泉名取自《詩經(jīng)》,泉水澆灌良田,培育出優(yōu)質(zhì)的晉祠大米。</p> <p class="ql-block"> 魚沼飛梁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橋,也是世界橋梁史上罕見的古代立交橋“孤例”?,以其獨特的十字結(jié)構(gòu)、精巧的構(gòu)造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nèi)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大殿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cè)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wěn)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和建筑發(fā)展的重要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三絕:宋代彩塑侍女像: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縮影,突破宗教造像模式,展現(xiàn)不同女性形象,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p> <p class="ql-block"> 晉祠非常值得一游??上Ц鷪F,行色匆匆。許多地方?jīng)]時間看。只是游覽了上圖幾個最基本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 大陽古鎮(zhèn)坐落在在山西晉城澤州縣太行山麓,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大陽古稱陽阿,歷史上秦皇在此置縣,漢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設(shè)此為郡,它先后為縣、侯國、郡的治所長達八百余年。大陽明清時期仕官如林,當?shù)孛裰{“有官不到大陽夸”。當時的大陽文運盛興,仕官迭出。同時大陽因手工制針業(yè)發(fā)達,被譽為“九州針都”。由西漢至明清,大陽的歷史上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傳奇人物,色藝雙絕的趙飛燕,首創(chuàng)諸宮調(diào)的孔三傳,耿介不阿、上萬言書的茹太素,為國捐軀的武狀元張大經(jīng)等等,在大陽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 大陽古鎮(zhèn)擁有規(guī)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稱為“中國古城鎮(zhèn)活化石”。漫步古鎮(zhèn)中,城池寨堡、街巷縱橫、官宅商居、樓閣津梁、寺廟祠庵比比皆是,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散發(fā)出滄桑韻味。大陽古鎮(zhèn)遠處群山懷抱,氣象萬千。</p><p class="ql-block"> 大陽古鎮(zhèn)現(xiàn)存的五里長街,就是在明清形成的。青石板鋪就的古街猶如一條蜿蜒的游龍,貫穿東西大陽,沿街各種店鋪云集,與周邊的民居、寺廟、樓閣完美地融為一體。 在這個有千年輝煌的歷史古鎮(zhèn)中,散落著大量的明清以來保存下來的民居。這些民居主要以四合院為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東作閣為老街東門。</p> <p class="ql-block"> 到達古鎮(zhèn)已近黃昏。只是沿著鎮(zhèn)中長街草草逛了一圈。也沒過度開發(fā)!只是已感覺不到昔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大陽古鎮(zhèn)看打鐵花。</p> <p class="ql-block"> 湘峪 古堡前廣場上立有明萬歷皇帝御賜高9.5米,寬13.2米,四柱三間三樓式的石刻牌坊。其正面中間為“恩榮四世”,指的是古堡主人孫氏一族四代受到朝廷恩寵;左側(cè)的“三世少宰”,是褒獎孫居相的溢美之詞,彰顯居相“表率百僚”;右側(cè)的“四部首司”,是指孫鼎相的官方職務(wù),揚穎鼎相“文武衡鑒”。</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又稱“蜂窩城”,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zhèn)湘峪村,處于沁水、陽城、澤州三縣的交界處,是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湘峪古堡沿河而建,歷史建筑區(qū)域總占地面積約3.25公頃,總建筑面積約26800平方米。湘峪古堡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由村內(nèi)的三個居住性堡寨和外圍的四個防御性兵寨組成,村內(nèi)的三個堡寨分別為現(xiàn)存的大寨、東寨,以及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園。村外的兵寨分別為岳城山的東寨、可樂山的南寨、老馬嶺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這樣的格局是受到明朝軍事防御制度的影響所建。在戰(zhàn)火連綿的明末及之后的硝煙歲月中,湘峪古堡與遍布于晉南、晉東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軍事要塞之間,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基層防御作用。</p><p class="ql-block"> 湘峪村早在元末明初便作為自然村落已經(jīng)存在,當時的居民孫氏家族為了躲避朝代更替之際的兵荒馬亂而移居至此。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社會動蕩。村內(nèi)居民為了自保,便將村落改建成易守難攻的堡壘形式。</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為磚石土木結(jié)構(gòu)建造,共有東西南三座城門。門額上刻有“宸薰”二字的是南門,南門內(nèi)是一座較小的甕城。甕城東西兩側(cè)的通道上,均設(shè)置了堅固厚重的門,一旦南門被來犯之敵攻破,就關(guān)閉兩道側(cè)門。守城士兵就會用滾木、石塊、弓箭等器具攻擊敵人,起到“甕中捉鱉”的效果。在古堡城墻的內(nèi)墻上,布滿了一排排整齊的磚砌窯洞,是當年用來防御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都設(shè)置有拱形窗孔,可直面城外。眾多窗孔在南城墻外側(cè)一字排開,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成為瞭望敵情和用于防御的堅固工事。西城墻是古城的制高點,古城周長約760米,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分內(nèi)外2城,內(nèi)城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最大的特色就是街街相連,院院相通。</p> <p class="ql-block"> 大寨面積最大,是湘峪村現(xiàn)存歷史建筑最多的堡寨。堡寨外圍建有壯觀的堡墻,周長約762米,分東南西北四段。堡墻上設(shè)有藏兵洞,平時可屯糧,戰(zhàn)時可藏兵,堡墻中間設(shè)堡門。</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的十大宅院是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以宅院群中的主巷為中軸線,大宅、三宅、五宅、七宅、九宅位于東側(cè),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于西側(cè)。東側(cè)的單數(shù)宅院門前大多有高大的牌樓,應(yīng)為官宅;西側(cè)的雙數(shù)宅院單體建筑相對講究,院的主人為富商。“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保存至今的還有七處,占地面積最大的是十宅院和九宅院。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中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當屬三宅院,三宅院的核心建筑是第二進院落“四部首司”院。該院因其門上有“四部首司”字樣的匾額得名,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軸線上各建筑布局嚴謹,體現(xiàn)了官宅建筑的嚴肅氣質(zhì),其正房為五層三開間,高約25米,雄偉壯觀且保存完好,是村中現(xiàn)存最高的古建筑。在山西的古村落中,這種高層的建筑一般被稱為“看家樓”,起著瞭望防御的作用。樓上每層窗上部都有精美的垂花磚雕,每層的花式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雙插花院?:建筑風格獨樹一幟,東西兩端為四層高樓,中間為三層樓房,形成高低錯落的西式建筑輪廓。其不對稱造型既融合歐洲教堂元素,又暗含中國官帽的文化意象,被譽為“中西合璧的明代建筑瑰寶”。</p> <p class="ql-block"> 三都堂是孫鼎相舊居,門首鑲有“文武衡鑒”牌匾。甬道夾墻之間建有一座門樓,門匾正反面分別鑲刻著“司空”和“宗伯”。甬道盡頭,是向南開的“三都堂”正門,“四部首司”的木制匾額懸掛在門首?!叭继谩眱?nèi)是一座五層高樓,一至四層朝南開三窗,第四層東西各開一窗,第五層朝南敞開三間,東、西、北皆開一窗,既便于瞭望,又便于防御。整座樓以條石為基礎(chǔ),青磚砌墻,硬山樓頂,覆以黑瓦,巍峨聳立,堅固結(jié)實。樓房約25米高,又稱為“了望樓”,又叫“看家樓”,其軍事功能明顯。站在最高處可以了望到對面的烽火臺,又能及時觀察到遠處的敵情,既是官宅,又是堡壘,被稱為中國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層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必去的三個核心景點是藏兵洞、三都堂瞭望樓和雙插花院?。這三個景點集中展現(xiàn)了古堡的軍事防御智慧、建筑藝術(shù)特色和文化融合。至于各個院落走馬觀花,也來不及細看。感覺基本上差不多吧!</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zhèn)?;食窍喔ㄓ址Q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jīng)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nèi)城、外城、紫蕓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至此,并為其題名“午亭山村”。據(jù)傳,康熙皇帝題此匾額之后發(fā)出感嘆:“朕此生再不為人題字矣?!?lt;/p> <p class="ql-block"> 御書樓皇城相府景區(qū)內(nèi)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御書樓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為紀念父親而建,旨在彰顯康熙皇帝對陳家的恩寵。</p><p class="ql-block"> 樓內(nèi)曾收藏康熙御賜詩近二十首、楹聯(lián)四副及題記,現(xiàn)存康熙親題匾額“午亭山村”與楹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均為原物。</p><p class="ql-block"> 御書樓高約8米,金碧輝煌,飛檐斗拱,琉璃瓦頂,兼具明清建筑典雅與皇家氣派。</p><p class="ql-block">?匾額“午亭山村”與楹聯(lián)是康熙對陳廷敬一生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 中道莊是皇城相府的原名,現(xiàn)指該建筑群的外城部分,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宦宅居建筑風格與深厚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中道莊最初得名于地理位置(位于梅莊與三槐莊之間)及儒家“中庸之道”理念,體現(xiàn)了陳氏家族恪守的傳統(tǒng)禮制。更名“皇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于此,故更名為“皇城相府”,但中道莊仍作為外城核心區(qū)域保留。</p><p class="ql-block"> 外城(中道莊主體)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包括家宰第、點翰堂、書院等包含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間,集官邸、民居、防御工事于一體,形成全封閉雙城堡結(jié)構(gòu)。城墻雄偉,河山樓高十丈,藏兵洞層疊,兼具居住與軍事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圣旨牌坊建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是陳氏家族用來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榮譽的功德牌坊??。這座小牌坊兩柱一樓,結(jié)構(gòu)簡單,但記載著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父輩所取得的功名和授予的官職?。</p><p class="ql-block"> 圣旨牌坊的結(jié)構(gòu)相對簡單,但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不僅是陳氏家族榮耀的象征,也是研究明清時期家族文化和官場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兩座石牌坊(大牌坊建于1699年,小牌坊建于1657年)是陳氏家族彰顯功名與榮耀的功德牌坊,大牌坊為四柱三門仿木石結(jié)構(gòu),枋額雕龍鐫鳳,基座瑞獸環(huán)擁,氣勢恢宏,屬清代官式建筑典范。</p><p class="ql-block">? 牌坊由康熙帝敕建,因陳廷敬官拜吏部尚書(冢宰)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憲),其家族五代受皇恩,故以“冢宰總憲”“一門衍澤”“五世承恩”題刻彰顯“父以子貴、婦隨夫榮”的封建倫理。</p><p class="ql-block">? “冢宰總憲”?: “冢宰”為宰相別稱,對應(yīng)吏部尚書,相當于今組織部部長;“總憲”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職能類似中央紀檢委書記。</p><p class="ql-block">? 下方四格文字?: 最下一格記載陳廷敬官職——“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四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顯示其除兵部外歷任六部要職;上方三格為追贈其父、祖、曾祖的虛銜。</p><p class="ql-block">? “一門衍澤”“五世承恩”?: 指陳氏一族五代受皇恩,家族中進士九人、翰林六人,形成“父子翰林”“兄弟翰林”佳話。</p><p class="ql-block"> 牌坊雕刻: 枋額龍鳳、天馬、麒麟等祥瑞象征權(quán)力;基座“獅子滾繡球”寓意富貴(民謠稱“摸獅子頭尾可祈?!保?。</p><p class="ql-block">? 文字避諱?: “宰”字寶蓋下“辛”多一橫變“羊”,體現(xiàn)對皇權(quán)的敬畏;“魁”字少撇點,可能為科舉吉祥符號。</p><p class="ql-block"> 石牌坊不僅是陳氏家族“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實證,更是清代官制、科舉文化、建筑藝術(shù)的綜合載體。其雕刻細節(jié)與文字避諱反映了封建禮制與符號學智慧,而“五世承恩”的榮耀也揭示了康熙朝對漢臣的倚重。</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御賜的“清立堂”匾,訴說著陳廷敬一生清廉為官的故事。而更早之前,康熙帝就曾賜“清慎勤”三個字給自己的老師。此后,這三個字成為午亭陳氏的榮耀,也時刻鞭策著后世子孫。</p> <p class="ql-block"> 崇典閣,陳氏家族藏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陳氏宗祠是陳廷敬家族在皇城相府的祖廟,建于明嘉靖年間,有兩進院落?。前院為祭祖堂,后院為先賢祠,供奉著陳氏先祖的牌位??12。陳氏宗祠位于皇城相府的內(nèi)城中軸線上,不僅是對先祖的崇敬之意的體現(xiàn),也寄托了希望先祖福蔭后世、保佑家族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山樓位于內(nèi)城北部。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當時正值明末戰(zhàn)亂風起云涌之時。為抵御流寇侵擾,由陳家昌言、昌期、昌齊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樓平面呈長方形,長15米,寬10米,高23米,共七層(含地下一層)。樓外墻整齊劃一內(nèi)部則逐層遞減。整個河山樓只在南向辟一拱門,門設(shè)兩道,為防火計,外門為石門,門后施以杠栓。樓層間構(gòu)筑棚板屯貯人員物質(zhì)。</p> <p class="ql-block"> 中華字典博物館是《康熙字典》編纂組織者、清朝康熙皇帝老師陳廷敬的故居。據(jù)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館內(nèi)現(xiàn)收藏展示有字典、詞典共一萬五千余冊,其中包括各種版本的古代字書和不少近代字典、辭典等海內(nèi)外藏品。博物館以收藏和展示語言類、社科類字典詞典為主,也有少部分現(xiàn)代自然科學類詞典。</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三件國寶級文物為:</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原稿?</p><p class="ql-block"> 由陳廷敬主持編纂,是歷史上首部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字典,保存于皇城相府內(nèi),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p><p class="ql-block"> ? 河山樓?</p><p class="ql-block"> 七層高的防御性建筑,設(shè)計巧妙,可容納800人避難,以“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著稱,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的軍事防御智慧。</p><p class="ql-block">? 康熙御筆“午亭山村”匾額?</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為陳廷敬晚年居所題寫的匾額,是康熙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御筆之一,象征君臣深厚情誼。</p> <p class="ql-block"> 大學士第,俗稱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清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的故居???。整個建筑布局為前堂后寢、東書院、西花園、小姐院、管家院等,院內(nèi)迎客大廳有康熙皇帝褒獎陳廷敬而題寫的“點翰堂”匾額????滴趸实墼鴥纱务{臨并下榻于此??。</p><p class="ql-block"> “總憲”指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職別稱,陳廷敬曾任此職,故其府邸得名“總憲府”,又稱“大學士第”或“相府”。</p> <p class="ql-block"> 點翰堂是皇城相府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大學士第正堂,因康熙皇帝親筆題名并點定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為新科翰林而得名,保存有御賜匾額、鑾駕等珍貴文物,象征陳氏家族“九進士六翰林”的科甲盛況。</p> <p class="ql-block"> 止園建成于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陳氏家族最大的一處園林,占地近1.1萬平方米。這里是相府主人經(jīng)常召集文人墨客飲酒作詩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都說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p><p class="ql-block">陳廷敬家?guī)状说妮x煌打破了這種魔咒!</p><p class="ql-block">也讓我們知道一個家族重視教育,做人正派,為官清廉才是立家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山西之行,才敘了三分之二。因為行程太多。尤其是各個古堡和大院內(nèi)部建筑都差不多。拍的照片就有點分不清!所以寫起來有點慢了!</p><p class="ql-block"> 歇天再敘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