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永恒的記憶不滅的情。本期推出的《難舍豹山情》,是原二二九團第十九任團長孫明勇重返文登豹山營房后飽蘸深情的泣血之作。作者以數(shù)十載軍旅生涯的獨特視角,帶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見證一座英雄軍營的滄桑巨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既有宏大的歷史敘事,細數(shù)從1963年建營到百萬大裁軍的時代風(fēng)云;更見動人的微觀描摹,讓讀者觸摸到褪色墻皮下的體溫,聽見荒草叢中的軍號余音。那些消失的"團長別墅"、改建的軍人服務(wù)社,何嘗不是人民軍隊現(xiàn)代化進程的生動注腳?而絡(luò)繹不絕的尋訪老兵,正是中國軍人精神傳承的最好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前正值新時代強軍目標(biāo)深入推進之際,此文具有特殊現(xiàn)實意義。它提醒我們:軍營的一磚一瓦都是強軍路上的基石,老兵的一哭一笑皆是強軍文化的基因。那些被風(fēng)化的標(biāo)牌上,銘刻著"聽黨指揮"的永恒誓言;在改建的樓宇間,奔涌著"能打勝仗"的血脈傳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把青春獻給軍營的老兵。當(dāng)你們撫摸殘破的墻垣時,請記住:豹山的每粒砂石都記得你們年輕的模樣,時代的年輪正將你們的奉獻鑄成新的長城。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永恒的記憶",讓豹山精神在新時代繼續(xù)綻放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戰(zhàn)友我的團”編輯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難舍的豹山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孫 明 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孫明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5月18日禮拜天,隨孩子們駕車半島東游。途中臨時動議到三十九年前我曾從戎工作過的地方,位于文登七里湯村南豹山山夼中的部隊營房一一步兵第二二九團原駐營區(qū)。因是途中的臨時動議,沒有驚動文登的戰(zhàn)友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營房,始建于1963年。曾先后駐過33師(后改為76師)的98團(后改為227團);1976年1月,為落實總部的戰(zhàn)備措施,76師(甲種師)作為統(tǒng)帥部的戰(zhàn)略值班部隊,由文登移駐靠鐵路線便于機動的棲霞和萊陽,而駐守在棲霞和萊陽的乙種師77師則移駐文登。步兵第229團由萊陽移駐文登豹山營房(也稱八里張家營房。1985年由乙種步兵團擴編為甲種步兵團后,豹山南側(cè)這條夼分布了團部、直屬隊,步兵一、二營;馬山南側(cè)是步兵三營和炮兵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于1985年秋,從北京解放軍軍事學(xué)院兩年學(xué)習(xí)結(jié)業(yè)后,在全軍裁軍百萬大整編的時期,離開了煙威警備區(qū),奉命來到正在由乙種步兵團擴編為甲種步兵團的英雄部隊一一步兵第二二九團任第十九任團長。在這里工作不足兩年,因住在煙臺工作的家屬發(fā)生嚴重腦外傷事故住院治療,鑒于當(dāng)時的情況,我為了“小家”而舍棄了“大家”,無奈解甲歸田,轉(zhuǎn)業(yè)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于1963年開始營建駐軍至今,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光榮的走過了62年的歷程。經(jīng)歷了軍號響亮、士氣昂揚、生龍活虎、人聲鼎沸、裝備多樣,人才輩出,天天奏響著充滿軍魂保衛(wèi)國防的交響曲。團隊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爐,一代代的新兵走進來,一批批的精英走出去,成為國之棟梁和建設(shè)的生力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時代和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軍隊作戰(zhàn)思想、作戰(zhàn)模式、裝備發(fā)展、編制結(jié)構(gòu),以及兵力部署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座軍營也隨之由興變衰。部隊整編撤出,無人居住管理,殘墻斷壁,門窗全無,荒涼至極,破敗不堪,有的已被地方拆除,建為新的居住區(qū),僅有團部辦公區(qū)、大禮堂被地方沙子公司利用,換了門窗,保存完好。并有人看護,還象個樣子。連被我稱為曾住過的團長“別墅”都無影無蹤了,軍人服務(wù)社沒了,團機關(guān)西側(cè)大操場上直屬分隊的房子沒了,變成一片新開發(fā)的樓群。除了保留并利用了團司政機關(guān)辦公房、大禮堂外,周圍已是一片綠樹成蔭了??戳撕筇屓藳鲂耐葱牧耍?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些年來,凡是從這座軍營走出去的將士們,都把這里當(dāng)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中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們有的白發(fā)蒼蒼,雖已離開多年,但在有生之年,懷著深厚的感情,絡(luò)繹不絕的先后來到自已曾從戎衛(wèi)國、鑄造軍魂、生活戰(zhàn)斗的地方,回憶著這里的一切,抒發(fā)著難以表達的感情,盡情的拍攝留影,深情的揮筆著文,匯聚成一部《永恒的記憶》的壯麗詩篇,鼓舞著眾多戰(zhàn)友們的士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