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的藏品極其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可多得的10大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1. 元代 青花釉里紅閣樓式人物谷倉</p><p class="ql-block">2. 宋代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p><p class="ql-block">3. 商代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p><p class="ql-block">4. 商代 伏鳥雙尾青銅虎</p><p class="ql-block">5. 商代 立鹿四足青銅</p><p class="ql-block">6. 商代 活環(huán)曲蹲側身玉羽人</p><p class="ql-block">7. 東周 云紋獸首提梁黑陶盂</p><p class="ql-block">8. 宋代 纏枝花果紋金銀帶板</p><p class="ql-block">9. 元代 張?zhí)鞄燒堚o白玉</p><p class="ql-block">10. 明代 四爪團龍紋黃錦袍</p><p class="ql-block">三樓的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廳不僅有鎮(zhèn)館之寶,還有目前唯一館藏的國寶級展品: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p><p class="ql-block">今天就領著大家仔細觀看和了解這件國寶級展品。</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唯一的國寶級展品</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是江西省唯一入選國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的"國寶"之一。這件瓷谷倉具有明確紀年,制作于公元1338年,即元代后至元四年。</p><p class="ql-block">該瓷谷倉造型獨特,集紅釉、青花、釉里紅等高溫釉彩于一器,是僅見的重檐廡殿頂樓閣式谷倉。其造型前代未見,后世亦無,代表了元代陶瓷雕塑的最高水平。谷倉分為上下兩段塑制,重檐廡殿屋頂,</p><p class="ql-block">圓柱,琉璃瓦。屋身中央為板狀箱式結構,面門活動可拆卸。四周門廊微塑各種舞蹈、奏樂、侍衛(wèi)俑共18尊。正面青花書寫對聯(lián)一副:"禾黍豐而倉稟實,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谷之倉"。</p><p class="ql-block">此外,谷倉的背面以青花書寫159字墓志銘一篇,記錄了物主凌穎山之孫女凌氏的生平事跡。凌氏為景德鎮(zhèn)長薌書院山長凌穎山之孫女,生于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戌時,歿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時,享壽四十六歲。墓志銘詳細記錄了她的生平、婚姻、子女以及安葬情況。</p><p class="ql-block">這件瓷谷倉不僅是陶瓷藝術的杰作,還對研究地方歷史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江西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國寶追源 </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江西省博物館在豐城征集到有墓志記載的青花釉里紅器和紅釉俑各兩件。這四件文物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 一 致認為這批瓷器代表了元代制瓷的最高水平。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其中的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列入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p> <p class="ql-block">世之孤品 </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p><p class="ql-block">通高29厘米,寬20厘米,分上下兩段,兩段及中間的活動式倉門可拆卸,造型復雜。四周門廊上雕塑人物十八個,有舞俑、樂俑、侍女俑、侍衛(wèi)俑等。倉門兩旁書楷體七言對聯(lián),背面書正楷墓志。整座谷倉雕塑精微,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一幅盛世豐年歌舞升平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谷倉燒造難度極大,集青白釉、紅釉、青花、釉里紅四種高溫釉、彩于一器,墓志內容豐富,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件有明確紀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紅器,也是研究陶瓷史和地方民俗史的珍貴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1974年景德鎮(zhèn)派出所接到報案時,沒想到牽扯出一件改寫中國陶瓷史的珍寶。民警和考古隊員趕到被炸藥破壞的墓葬現(xiàn)場,看見滿地碎磚中露出一角青紅相間的瓷片,這就是后來被譽為"世之孤品、國之瑰寶"的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p> <p class="ql-block">巧奪天工 </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集四種高溫釉、彩工藝于一身。上承宋代景徳鎮(zhèn)青白釉傳統(tǒng), 清澈透明, 色調高雅; 同時采用青花書寫墓志, 并大面積施用釉里紅、紅釉,點綴器身,勾畫人物,栩栩如生。谷倉設計精巧,構建復雜,創(chuàng)作手法別具一格,用戲曲表演的形式展現(xiàn)出市井生活景象, 凝緊著高超的制瓷技藝和濃郁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正面青花對聯(lián)"禾黍豐而倉廩實,子孫盛而福祿崇",側面釉里紅標注"凌氏墓用",背面還有159字的墓志。最珍貴的是明確紀年"后至元戊寅年(1338年)", 是迄今為止唯一有明確紀年的元代青花釉紅釉瓷。</p> <p class="ql-block">你會發(fā)現(xiàn)主樓廊柱有的稍有彎曲,據墓志銘記載,凌氏去世時正值梅雨季,劉家為趕在"六月壬寅吉日"下葬,工匠們冒雨搶燒導致柱體變形。經反復多次燒制后,這個"略有瑕疵"的作品便成唯一存世孤品。</p> <p class="ql-block">谷倉文脈 </p><p class="ql-block">谷倉正大門楹聯(lián)上書文字, 既反映了瓷都景徳鎮(zhèn)為禾豐倉實之地, 又</p><p class="ql-block">寄寓了家族興旺發(fā)達的良好祈盼。</p><p class="ql-block">上聯(lián):禾黍豐而倉廩實</p><p class="ql-block">下聯(lián):子孫盛而福祿崇</p><p class="ql-block">橫批: 南山寶象莊五谷之倉</p><p class="ql-block">兩側壁書:凌氏墓用 五谷倉所</p> <p class="ql-block">這件谷倉展現(xiàn)了元代工匠的頂級工藝水平:采用皇宮專用的廡殿重檐頂,把三層樓閣壓縮成29厘米高,每片瓦當都用釉里紅珠串精準點綴,8根廊柱中有粗有細模擬真實建筑比例。</p> <p class="ql-block">兩側壁書:凌氏墓用 五谷倉所</p> <p class="ql-block">通常冥品普通百姓用陶倉,富戶用單色瓷倉,而凌氏的谷倉竟動用了當時最頂尖的"青花+釉里紅"雙重技術,充分體現(xiàn)了丈夫對亡妻的眷戀之情。</p> <p class="ql-block">戲鄉(xiāng)饒州 </p><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鎮(zhèn)屬饒州,受浙江地區(qū)影響,自南宋時期流行南戲,在元代戲曲繁榮的背景下,南戲與當地唱腔結合,在元末誕生了新的地方劇種﹣﹣七陽腔, 及至明清形成饒河戲。這些古老的劇種,唱腔豐富、劇目眾多,充滿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是贛都大地的戲曲瑰寶。</p><p class="ql-block">這件樓閣式人物谷倉是元代景德鎮(zhèn)地區(qū)戲曲繁榮的縮影。其上有舞俑兩尊、樂俑八尊, 舞俑水袖長舞, 樂俑分別演奏柳琴、腰鼓、琵琶、簫、笛子、笙、來板等樂器,姿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以主座為中心,舞者立于前方,樂人立于背后與兩側,觀者可于勾欄瓦肆間窺見元代市井生活的生動畫面。</p> <p class="ql-block">18個3厘米高的微型樂俑各具神態(tài),彈琵琶的手指纖毫畢現(xiàn),吹奏者鼓起的腮幫子都清晰可辨。最絕的是主樓寶座兩側的執(zhí)翼侍女,其衣紋褶皺用了獨創(chuàng)的釉里紅技法。</p> <p class="ql-block">讓它成為孤品的原因是燒制技術難題:青花與釉里紅的組合代表著古代工匠的超高技藝,青花需1300℃還原焰,釉里紅必須精準控制在1250℃。現(xiàn)代測試顯示,這件谷倉的銅紅釉發(fā)色成功率不足5%。</p> <p class="ql-block">樂俑分別演奏柳琴、腰鼓、琵琶、簫、笛子、笙、來板等樂器,姿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書香門第 </p><p class="ql-block">谷倉背面用青料書寫159字墓志, 掲示了墓主人的生平和家世。</p><p class="ql-block">墓志原文:</p><p class="ql-block">夫人故景德鎮(zhèn)長薌書院山長凌穎山之孫艾也。生而賢明,長而周淑。適同鎮(zhèn)揚州路召伯大使劉文史男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艾孫女璧珠。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成時,歿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時,享壽四六歲。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 大江陽朝。中時葬麓,形如撫椅, 龍盤虎踞,山青水秀,火星宗廟,梅花單手,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連阡陌,朱紫盈門。謹記。</p><p class="ql-block">墓志釋讀:</p><p class="ql-block">透過墓志的記載, 我們仿佛看到了 一個家境殷實、地位顯赫的凌氏家族。谷倉的主人是位女性,姓凌,生于元前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 歿于后至元四年(1338年)五月,享年四十五歲。她的祖父凌子秀,字穎山, 是景徳鎮(zhèn)長薌書院的院長, 元貞二年(1296年)主持重修長薌書院; 她嫁與同鄉(xiāng)劉炳文, 公公劉文史任揚州路召伯大使。凌氏去世后,秉承書香世家的傳統(tǒng),她的家人將其安葬于景徳鎮(zhèn)南山, 為其精心定制了一批福佑逝者的明器,井將墓志書寫在谷倉之上。</p> <p class="ql-block">一座29.5厘米高的微型宮殿,青花楹聯(lián)與釉里紅瓦當交相輝映,18個樂俑在樓閣間奏樂起舞。尤其是背面159字墓志銘透露了凌氏夫人僅是元代景德鎮(zhèn)書院院長的孫女,卻擁有堪比皇室規(guī)格的冥器。</p> <p class="ql-block">兩側壁書:凌氏墓用 五谷倉所</p><p class="ql-block">1338年凌氏去世時,夫家為何要傾家蕩產燒制這件冥品。原來在元代"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這件谷倉是給亡者在陰間存糧的高檔物件。</p> <p class="ql-block">走近國寶文物,體會珍瓷區(qū)采。元代精湛的瓷藝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滿盡致。 一座谷倉戲臺, 一場元代大觀,承載的故事未曾謝幕,戲者演之, 樂人奏之, 唱腔樂聲似仍回蕩在空中,文化的魅力亦經久不衰。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人物谷倉,歷經歲月的磨礪,時光的洗滌,在歷史的長河中愈加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如今這件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在江西省博物館演繹著元代最浪漫的工匠精神:它不僅體現(xiàn)了丈夫對亡妻的思念,也是中國陶瓷史上首次將繪畫、雕塑、建筑、書法四大藝術熔于一爐的嘗試。</p><p class="ql-block">當你在展柜前瞻仰這件國寶時,似乎還能聽到那18個樂俑演奏的仙曲正穿越700年時空徐徐飄來。</p> <p class="ql-block">元?紅釉老年文吏俑 </p> <p class="ql-block">元?紅釉老年文吏俑 </p><p class="ql-block">高20.5厘米;同出紅釉中年文吏俑(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高19.8厘米。兩俑頭戴冠帽,身著長袍,雙手執(zhí)笏拱立。兩桶色調基本相同,頭、手和笏板均施青白釉,衣服和鞋為紅釉,色調純正,富于清新感。</p> <p class="ql-block">元?紅釉老年文吏俑 </p> <p class="ql-block">元?紅釉老年文吏俑</p> <p class="ql-block">元?釉里紅四靈塔式蓋罐</p> <p class="ql-block">元?釉里紅四靈塔式蓋罐 </p><p class="ql-block">通高22.5厘米。頸部以青花料楷書"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即后至元四年(1338年);肩部書"劉大使宅凌氏用"。蓋口為喇嘛塔形鈕,蓋面外周堆塑有靈芝、夾板和雙角等雜寶;頸部飾蓮瓣紋;肩腹部四方雕塑四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間云紋相襯,青龍與白虎翹首仰望,是一件漢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融合的藝術精品。</p> <p class="ql-block">元?釉里紅四靈塔式蓋罐</p> <p class="ql-block">元?釉里紅四靈塔式蓋罐</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館展出的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是唯一國寶級別的館藏文物,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還被國家評為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這件谷倉雖然不大,但設計精巧,構建復雜。它分為上下兩段,每段</p><p class="ql-block">都有活動式倉門可以拆卸。倉門兩旁還刻有楷體七言對聯(lián):"禾黍豐</p><p class="ql-block">而倉廩實 / 子孫盛而福祿崇",此對聯(lián)還表達了對后代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這件谷倉集青白釉、紅釉、青花、釉里紅四種高溫釉、彩于一體,展</p><p class="ql-block">現(xiàn)了元代制瓷技術的精湛技藝。每一塊瓷片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讓</p><p class="ql-block">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獨運。</p><p class="ql-block">江西博物館為了展示這件國寶特意為其安排了一個展廳,足以見其重視程度。每當走進這個展廳,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歷史氣息和文化的厚重。這件出自瓷都景德鎮(zhèn)的谷倉不僅是江西博物館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都會讓人想起那些勤勞智慧的古代匠人,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