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于2024年7月19日-2025年8月17日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舉辦,是由上海博物館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的展覽,是中國官方博物館與埃及政府間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guī)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展覽匯集了來自埃及七家重點博物館和薩卡拉地區(qū)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的492組788件珍貴文物,其中超過95%以上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 展覽通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個版塊展開獨立敘事,從不同角度解讀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涵。 “法老的國度”用1500平方米的展廳,講述了從史前到希臘羅馬時期將近3000年的文明史,通過宇宙觀念、社會秩序、文字書寫、工匠技藝、墓葬習俗等,來揭開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 展覽中的文物種類豐富多樣,涵蓋了古埃及文明的各個方面,從前王朝時期畫有船、動物和鳥類的陶罐,到展現(xiàn)神靈崇拜的雕塑,再到反映喪葬文化和藝術成就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古埃及文明的深厚內涵。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 <br>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br>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統(tǒng)治埃及長達四十五年,期間曾與其父辛努塞爾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們的統(tǒng)治下進入了中王國的“黃金時代”。 <br> 雕像為典型的中王國國王雕像風格:他被刻畫為一名表情嚴肅而略帶憂慮的中年人,以凸顯在治國上的殫精竭慮。<br> ▲圖特摩斯三世坐像 <br>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雕像呈現(xiàn)奧賽里斯式坐姿,雙手抱于胸前,握持連枷和權杖,兩腿并坐,頭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撐物,椅子兩側展示了上下埃及統(tǒng)一的場景。<br> 圖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繼位初期,繼母哈特謝普蘇特攝政并很快掌權。女王去世后,圖特摩斯開始了一系列軍事征服行動,在亞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國統(tǒng)治的基礎。<br> ▲拉美西斯二世像 <br>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拉美西斯二世以其軍事能力名聲大振,在其治下埃及與赫梯帝國達成和平,他也在盧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亞等地留下無數(shù)宏偉的建筑作品。<br>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br>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br>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許多雕像以彰顯權力和威嚴,并挪用大量中王國和新王國早期的國王與神雕像,以此增強自己與先王和諸神間的聯(lián)系。<br> 這件雕像最初描繪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難以確定,因其特征已被覆蓋。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時通過許多方式將自己神化,接受崇拜和供奉。<br> ▲舍尚克二世與阿蒙神像 <br>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br> 在這件雕像中,國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對神的虔敬,這是后期埃及出現(xiàn)的一種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時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國王形象兩側,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國后期,開始出現(xiàn)國王和官員懷抱神像或神龕的雕像。國王形象大于神,盡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達了對神的虔誠,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感”卻增強了。<br> ▲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 <br>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br> 古埃及貴族墓碑的經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國時期,為圓頂長方形石碑,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內。新王國開始,在這一經典形制之外又出現(xiàn)了新的碑刻類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種。<br><div> 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長袍,呈現(xiàn)跪姿,手中抱有一塊石碑,石碑頂部為日輪和太陽船的圖案,下半部分為太陽神頌歌。<br></div> ▲舍本索普度特坐像 <br>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br> 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奧波利斯的將軍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國王奧索爾孔二世的孫女。她頭戴寬大的假發(fā),左手持蓮花,雙足赤裸,四肢外側刻有神靈。雕像上可見奧索爾孔二世的王名圈。<br> ▲伊西斯懷抱荷魯斯像 <br>后期埃及(公元前 664— 前 332 年)<br> 伊西斯懷抱荷魯斯的主題在后期埃及時期盛行,并延續(xù)至希臘羅馬時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瑪利亞懷抱圣子這一主題的靈感來源。這一時期,伊西斯不斷吸納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頭飾的融合,如兩側牛角與太陽圓盤的造型來自哈托爾女神的典型特征。<br> ▲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 <br>第 25 王朝(公元前 747 - 前 656 年)<br> “阿蒙神妻” 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頭銜,她們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雙羽冠和禿鷲或眼鏡蛇組成的王冠。這一女性神職最早出現(xiàn)在新王國時期,當時的阿蒙祭司集團愈發(fā)強大,國王因而設置了阿蒙神妻這一職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擔任,神妻也掌握著神廟中的一部分財權和人事任免權,這個職位的存在暗示著王室與祭司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br> ▲內薩蒙之子霍爾的方雕 <br>第 23 王朝(公元前 818— 前 715 年)<br> 在新王國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為了神廟中最常用的貴族雕像類型。方雕是以一整塊石頭鑿成的人像,人物的標準姿勢是雙手抱膝,呈蹲坐狀,身體細節(jié)隱藏在斗篷之下,整體呈現(xiàn)為線條簡潔的立方體。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態(tài),象征著保護、再生與平靜,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國王或神靈的臣服。方雕可以作為主人的替身在神廟中接受供奉和節(jié)日祝禱,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來刻寫主人的名號和傳記。因此方雕時常作為研究新王國官員的重要考古依據(jù)。<br> ▲仆人烤面包與釀酒像<br> 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飲食,在祭祀神靈或亡者的儀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時常出現(xiàn)在墓葬藝術中,但表現(xiàn)其制作過程的模型并不多見,這類隨葬模型能代替真實的仆人,在冥世為墓主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和飲品。<br> ▲仆人鋤地像 ▲彩繪草圖石片 <br>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古埃及人習慣使用隨處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guī)r片作為“草稿紙”使用,這些“草稿”的內容包括筆記、設計草圖、書信、買賣清單乃至行政管理記錄等。<br> ▲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繪石碑 <br>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br> 這是一件中王國時期的典型喪葬石碑,石碑四周的裝飾效仿神龕的樣式,畫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滿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畫面右側為四排供奉者的形象。墓主身著短裙,頭戴假發(fā),頸上戴有寬項圈,為貴族階層的標準形象,他的面前還有插著蓮花的香膏罐供其聞香。面包、啤酒、肉類、蔬果和香膏均為獻給亡者的供品。<br> ▲門圖霍特普拱頂彩繪碑 <br>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br> 這塊拱頂石碑的頂部為供奉套話,中間和下部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門圖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兒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員則位于畫面的下半部分。<br> ▲描繪雕像制造過程的浮雕<br> 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br> 未完成的雕像呈現(xiàn)坐姿,工匠正單膝跪地雕刻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顯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間的身份地位差異。<br> ▲獅子雕像 <br>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與以往程式化的斯芬克斯像不同,這個石灰?guī)r獅子雕像是典型的表現(xiàn)主義風格,獅子側身趴臥,兩只前爪搭在一起,頭側向一邊,整體刻畫雖不算精細,但姿態(tài)栩栩如生。<br> 獅子是古埃及的神圣動物之一,既象征著殺戮,也象征著守護。古埃及有多個獅子形象的神祇,其中最著名的是母獅女神塞赫邁特,她的形象具有兩面性:既是兇殘可怖、能夠帶來戰(zhàn)爭和瘟疫的破壞神,也是擁有保護和療愈之力的醫(yī)神。塞赫邁特的祭司還掌管著與醫(yī)療有關的魔法和儀式。<br> ▲獅形澆祭供桌 <br>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 <br> 供桌發(fā)現(xiàn)于薩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處地下墓穴中,其外觀與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這種石床表面略傾斜,末端帶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過程中流出的液體和清洗遺體用的水。供桌前端為兩頭獅子的形象,成對的獅子象征著地平線,而太陽神每日從地平線升起,石床的形狀因此具有了復活的含義。但薩卡拉發(fā)現(xiàn)的這張石床的實際尺寸遠遠小于真實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澆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br> <div>▲木乃伊面具<br></div>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br> 木乃伊面具旨在保護木乃伊的頭部和上部軀干,確保主人能恢復呼吸和進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現(xiàn)于中王國時期。古埃及人認為靈魂能識別身體,所以面具也起到維持個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時期,希臘文化藝術與埃及本土傳統(tǒng)相融合,復合風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對此時“雙面社會”的具象體現(xiàn)。<br> ▲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著波浪長發(fā),頭戴粉色花環(huán),身著羅馬托伽袍(Tunica),雙手戴著華麗的金戒指與金手鏈。死者的形象整體呈現(xiàn)為羅馬風格,但面部明顯采用的是埃及傳統(tǒng)的畫法,兩側還以精美的色彩描繪出冥世諸神的形象。<br> 早在第一中間期,古埃及人就已開始使用粘合材料來制作木乃伊面具,這種材料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一層層亞麻布粘合而成,一種是用廢棄的紙草紙粘合而成,上面覆以石膏,再以彩繪裝飾。面具覆蓋木乃伊頭部和胸部,目的是使死者的形象更生動逼真,確保其能夠在冥世以完整、美好的身軀復活。到了希臘化時期,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融入了埃及的葬俗,產生了獨特的、同時具有兩種文化元素的木乃伊面具和木乃伊肖像畫。<br> ▲賽提爾伯尼的卡諾匹克罐(1組4只)<br>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br>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會將特定的四個內臟取出,經過處理后分別放置在四個卡諾匹克罐里,以護佑亡者的身體在來世完整無缺地復活??ㄖZ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臘名,而非古稱。從第19王朝到新王國末期,卡諾匹克罐的頂蓋雕刻進一步精細化,并被賦予了明確的象征含義,這時的蓋子被雕刻為荷魯斯四子的形象,他們是肝臟的保護者、人頭的艾姆謝特,肺的保護者、狒狒頭的哈比,胃的保護者、豺頭的多姆泰夫,以及腸的保護者、鷹隼頭的克貝克塞努弗。<br> ▲彩繪薩布提匣<br>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br> 薩布提人俑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墓主人在來世勞作,為亡者免除耗費體力的苦役。隨著墓葬中隨葬薩布提數(shù)量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專門容器薩布提匣應運而生。<br> ▲人形棺蓋<br>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這件人形石棺蓋是托勒密時期的,死者頭戴厚重的假發(fā),有著一雙夸張的大耳,雙唇微微上揚,神態(tài)安詳而平和。胸前的寬項圈足有九層之多,由數(shù)串飾品組成,點綴著花卉以及幾何形狀圖案,兩端為鷹隼形態(tài)的拉神頭像。胸飾下方是張開雙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兩列《亡靈書》的銘文為中心,左、右各有三層圖像。與常見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槨完全沒有刻畫出死者的雙手,而是以巨大的寬項圈作為主要裝飾,這使得棺槨整體穩(wěn)重而氣派,雕刻疏密有致,體現(xiàn)出死者生前的顯赫身份。<b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