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游覽過麥積山石窟,時隔六年到2025年5月,有幸重游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十六國時期后秦),后世屢有修繕擴張,至隋代基本建成,現(xiàn)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世界,被雕塑家劉開渠稱為“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麥積山石窟,位于秦嶺山脈西端北側(cè),海拔1742米的孤峰之上,因其形似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這座佛教藝術(shù)的瑰寶,歷經(jīng)千余年的風(fēng)雨滄桑,至今仍巍然屹立,訴說著佛教藝術(shù)的輝煌歷程。</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這座佛教藝術(shù)的瑰寶,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承載著千余年的佛教文化與藝術(shù)精華。</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又稱“麥積崖”,其名稱來源最早見于《高僧傳·玄高傳》,記載關(guān)中石羊寺高僧玄高因時局動蕩而“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魏書·李煥傳》載,北魏正始三年(506年)秦州主簿呂茍兒反,梁州刺史李煥“令石長樂等由麥積崖赴援”。五代文學(xué)家、大詩人王仁裕在《玉堂閑話·麥積山》中有一段精彩描述:“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山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lt;/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的雕像展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工藝水準,飛天造型輕盈飄逸,佛像神態(tài)莊嚴,令人震撼不已。壁畫色彩斑斕,內(nèi)容豐富多彩,涵蓋了佛教故事、民俗生活等多種題材,是研究中國古代繪畫藝術(shù)的重要實物資料。這些藝術(shù)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以泥塑造像藝術(shù)聞名,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現(xiàn)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shù)、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后世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現(xiàn)存的眾多佛像、壁畫、造像碑等文物,不僅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演變,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fēng)貌變遷。這些藝術(shù)品技藝精湛,形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和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的建造在陡峭的崖壁上開辟了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參觀者在攀爬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勇氣,也能體會到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麥積山石窟不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更是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窟龕開鑿在距地面80米的懸崖絕壁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p> <p class="ql-block">因地震破壞,石窟被分隔為東崖和西崖。東崖長5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間;西崖長6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間。兩崖總面積合計超過3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石窟分布于東西兩崖之上,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等。</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不僅是佛教藝術(shù)的殿堂,更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這里的每一件作品、每一處遺跡,都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卓越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今天應(yīng)該倍加珍惜和保護的文化瑰寶。</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大的一組佛像是位于東崖的13號窟,中間的主尊佛釋迦牟尼高16米。左侍為文殊苦薩,右侍為普賢菩薩高度均為13米。佛像為石胎泥塑,據(jù)資料記載始鑿于隋代。經(jīng)后代不斷完善形成今天這般模樣。三尊塑像造型渾厚,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周圍風(fēng)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121窟,菩薩上課時的“竊竊私語”。塑像中分別是脅侍菩薩和弟子。弟子身穿翻邊雙領(lǐng)下垂的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下著長裙;而菩薩則頭戴扇形高肉髻,身穿褒衣博帶式上衣,下著長裙,肩披寬邊大披巾,足穿云頭履。兩位塑像的眼睛似乎半開半閉,嘴唇微微抿起,面容中透露出專心傾聽佛法的神韻。聽到精彩之處,他們?nèi)滩蛔∨氖址Q贊。這組塑像非常貼近現(xiàn)實生活,他們身體微微傾斜,思緒共振,得體地進行著意會的交流。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甜蜜的微笑,仿佛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微笑,讓人心生感染,為莊嚴肅穆的佛國世界增添了一份俏皮與靈動。</p> <p class="ql-block">第127 號窟開鑿于北魏至西魏年間,這是麥積山西崖三大窟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泥塑和石雕。石窟正壁主尊龕中有一石雕坐佛和二脅侍菩薩,是北魏晚期的優(yōu)秀作品。麥積山石窟的石窟藝術(shù),作為一種宗教藝術(shù),最初源于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期盼,佛教集中眾人智慧和愿望,把心儀的偶像繪畫、雕塑在石窟內(nèi),只是弘揚教義的一種長久而通俗化的方式,并無單純的藝術(shù)觀賞價值。但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漸融進了具有時代特點的藝術(shù)技巧和美學(xué)觀念,弘揚了中華男性之尊和女性之美,形成一種石窟藝術(shù)。因此,石窟藝術(shù)事實上是一部綜合的、形象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shù)史和宗教史,而脅侍菩薩的少女像貌正是純凈又美好的典型創(chuàng)造。"</p> <p class="ql-block">在甘肅天水的群山之中,麥積山石窟宛如一顆鑲嵌在峭壁上的藝術(shù)明珠,靜靜訴說著千年的佛教故事。而其中的 133 特窟,更是藏著一件令人驚嘆的瑰寶 —— 一尊 “微笑的小沙彌” 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窟開鑿于北魏時期(386-534年),塑像通過泥塑技藝生動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是麥積山泥塑藝術(shù)的代表作之一。</span>它以純真而神秘的笑容,被譽為 “東方蒙娜麗莎”,跨越千年,依然能直擊人心,傳遞出無盡的禪意與溫暖。小沙彌的微笑為何如此動人?這背后或許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在佛教教義中,微笑是一種慈悲與智慧的象征,代表著對世間苦難的超脫與釋然。小沙彌的笑容,或許正是在傳達著 “放下執(zhí)念,心懷喜樂” 的禪意。第133窟的小沙彌因其恬淡含蓄的微笑被稱為“東方微笑”,與法國《蒙娜麗莎》、柬埔寨吳哥窟佛像并稱“世界三大微笑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據(jù)考證,這尊造像誕生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 1500 多年歷史。當時的工匠以超凡的技藝,將石頭賦予生命,用細膩的刀工勾勒出小沙彌稚嫩的面容、飄逸的袈裟,甚至連衣褶間的細微變化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那個雕刻技法尚在發(fā)展的時代,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生動傳神的作品,堪稱藝術(shù)史上的奇跡。麥積山石窟 133 特窟的 “微笑的小沙彌”,是歷史饋贈給我們的藝術(shù)珍寶,也是東方美學(xué)的璀璨明珠。它那神秘而治愈的笑容,正等待著每一位游客前來探尋,感受千年禪意帶來的心靈觸動??靵磉@里,與 “東方蒙娜麗莎” 來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吧!</p> <p class="ql-block">西魏時期的123窟。這個窟中的童女塑像,以其天真、稚氣、純樸和活潑而聞名。她穿著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雖然塑像主要強調(diào)了人物的面部刻畫,但整體處理上卻相對靜止和簡練,突出了人物的神情和內(nèi)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78窟佛像的犍陀羅風(fēng)格(薄衣貼體、身軀豐滿)與中原審美特征(莊重挺拔)結(jié)合,是中西藝術(shù)交融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中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佛教傳播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其獨特的形制、造像風(fēng)格及歷史連續(xù)性,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突出特性。</p> <p class="ql-block">44窟的正壁主佛是麥積山西魏造像中最為杰出的一尊塑像。這尊佛像高1.60米,面容端莊秀潤,峨眉鳳眼,嘴角微揚,微微俯視,給人一種內(nèi)斂含蓄和溫柔寧靜之感。佛像的衣裾線條流暢,質(zhì)感厚重與線條飄逸融為一體,既富于變化又舒暢自然。主佛兩側(cè)還塑有菩薩和弟子,表情變化惟妙惟肖,與主佛相互映襯,增添了窟內(nèi)的雍容華貴之氣。這尊佛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深邃的內(nèi)涵,被譽為“東方美人”之美譽。它不僅展示了西魏時期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藝,還體現(xiàn)了當時審美趣味和雕塑藝術(shù)的發(fā)展水平。同時,這尊佛像也是研究中國古代雕塑史、美術(shù)史的重要資料。 44窟的主人公,乙弗氏,是一位西魏時期的皇后。她16歲嫁給元寶炬,兩人的愛情故事凄美動人。乙弗氏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因政治原因被廢黜并被迫自盡。文帝在麥積山開鑿了一個石龕來安葬她(即現(xiàn)在的43號窟),而44窟的佛像則據(jù)說是按照乙弗氏的容貌塑造的。這一傳說為44窟增添了一抹神秘和凄美的色彩。44窟的佛像不僅是一件藝術(shù)珍品,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宗教、審美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西魏時期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這尊佛像也體現(xiàn)了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特點。麥積山石窟44窟是一處集歷史、藝術(shù)、文化于一體的寶貴遺產(chǎn)。它以其精美的造像、深邃的內(nèi)涵和豐富的民間傳說而備受矚目,是游客們來到麥積山石窟必訪的景點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43窟開鑿于西魏大統(tǒng)六年(公元540年),是麥積山現(xiàn)存最早的崖閣式洞窟之一,推測為西魏文帝元寶炬為安葬廢后乙弗氏所建的“寂陵”(俗稱魏后墓)。</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1600年前就開始用石頭寫詩,懸崖上藏著萬尊微笑佛像;這里四季云霧繚繞,石窟與原始森林共生,連余秋雨都贊嘆:"看過這里的造像,敦煌的線條也要讓三分。”被《國家地理》稱為"東方盧浮宮"的寶藏之地。</p> <p class="ql-block">集合時間到了,戀戀不舍的離開這洗滌心靈的圣地。</p>